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分享到:

四川省开江县:构建“四维体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

中共开江县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22日14: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辖20个乡镇,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人口59.03万,其中城镇人口21.42万人,占总人口的36.2%;有党组织749个,党员17526名;现有社区31个,建立党组织47个,党员5772名,占32.9%。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管理面临新的困难和矛盾。开江县以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四维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主要背景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开始出现“三个不相适应”:城市党组织设置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基层治理理念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城市基层治理手段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面对城市基层治理面临不少新问题,开江县紧紧牵住“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个“牛鼻子”,以城市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构建“基层组织体系、为民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党内活动体系”四维体系的工作思路,统筹谋划城市区域内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医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加强城市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具体做法

(一)构建“全域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一是织密组织网络。构建“县委—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四级城市基层党建网络,将私营企业、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物业公司、学校医院四方力量纳入进来,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党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大党委31个,依托家属楼院、居民小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群众社团组织建立党支部18个,建立街巷、小区、楼宇党小组23个。二是优化组织设置。按照“便于资源共享、便于活动开展、便于管理服务”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灵活划分党建区域,以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变单个建立、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成片推进,分类设置义工服务、社区百事通、安全维稳、家政服务、翰林文化等28个特别党小组。三是扩大“两新”覆盖。依托社区无路不商、无街不店的商贸优势,采取领导挂钩、包片指导、荐派党建指导员以及“1+N”联合组建等形式,整合社区美容美发、家电维修、餐饮服务、中介家政等服务行业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按行业或特长划分组建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党组织18个,形成拳头共同发展第三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构建“集约共享”的为民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城乡互助交易服务中心。着眼满足社区居民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拓宽山区群众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搞好精准扶贫、助农增收搭建平台,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与村党组织共建“结对子”,在新宁镇人口集中的3个社区建立城乡互助交易服务中心,今年以来,共为916户居民和80户村民提供优质服务,销售金额达10万余元,为城乡统筹发展做了有益尝试。二是推行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辖区内部分高龄、独居老人,他们的子女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陪伴,或长年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中老人的问题,在3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解决部分老人短时间无人照看独自在家不安全、生活质量差的问题,今年以来共接受日间照料的老人257人次,组织辖区内医院为老人进行免费检查23次,检查320人次。三是推行资讯集中供给服务。着眼解决中介服务机构分散、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在4个社区建立“百事通”服务平台,“百事通”共设置13个服务栏目,让中介机构集中到社区阵地经营,与社区办事机构即时互动,让群众享受到了“一站式”服务。截止目前,吸引社区内外11000余人关注,推送各类服务信息5620余条。

(三)构建“动态一体”的社区治理体系。一是强化文化引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社区普遍设立市民学校教学点,老年(大学)学校教学点,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书香开江·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二是实施网格治理。推行党组织网络与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在31个社区划分为197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平均有群众900人,一名网格员负责一个网格,并以“数据+地图”形式,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网格员搜集社情民意,通过手机终端反映群众诉求,分“社区、乡镇、县级部门、县级领导”四级协调联动,极大减少了矛盾上行。三是注重群众评判。转变社区考评方式和标准,由重工作考核转为服务效能评估,由重上级评价转为社会评判,由重政府标准转为看群众评价,将年度工作考评的权重由60%下调至30%,群众满意度测评由40%上调至70%,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随机暗访等方式按季度对社区工作进行测评。

(四)构建“灵活多样”的党内活动体系。一是开展党课旁听拉近党群距离。以特色党小组为纽带,依托远教中心、农民夜校等教育平台,推行党课群众旁听,在党员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党性党纪教育和干部队伍作风教育,在群众中开展“知党、信党、爱党”为主要内容的“三党”教育,让群众与党员在共坐一张桌、同听一堂课的氛围中加强交流互动,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距离。二是党员设岗定责促进作用发挥。在1.1万名党员中开展以“科学设岗、党员认岗、组织定岗、公示明岗、自觉履岗、考核评岗”为主要内容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行服务承诺践诺制,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构建起以社区党支部为主导,特色党小组为骨干的新型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体系。三是党员活动日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党员活动日作用,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等工作平台,在教育管理、信息咨询、证照办理、权益维护等方面为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开通民情直通电话、电子信箱、政务微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推行党员服务区、服务日、工作室,建立以党员中心户、单元党小组为纽带的便民服务点,打造便捷高效、直面基层的服务平台。

三、初步成效

一是党支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通过构建“四维体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社区党员干部普遍经受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刻的教育,民本思想进一步树立,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危机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提速增效,社区群众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与监督,改变了以往社区“两委”忙得团团转,无职党员一边看的现象,呈现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个个比贡献的良好局面。比如,新宁镇建设社区针对上班族子女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问题,在社区服务阵地开办“4:30课堂”,已为300余名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学生免费提供教育辅导服务。

二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构建“四维体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全县城市社区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和居民矛盾纠纷600多件,信访件同比下降70%,群众满意率达100%,17户24人农村生活困难家庭和3名孤寡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结合“党员活动日”开展“奉献日”活动12场次,参与活动党员、社区志愿者1000多人次。通过构建“四维体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在全县社区形成了以党员带群众、以党风带民风、以党建带群建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社区党员和群众关心社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服务群众的机制日臻完善。建立健全了保障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社区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员干部定期接访制度》、提升办事效能的《突出问题限时办结和一线解决办法》、重树党员形象的《困难群体联系帮扶方案》、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考勤督查通报和积分考核办法》等五大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公开公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

四、经验启示

(一)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强化组织核心。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健全党组织体系,尤其是要消除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集聚地、村改社区、新建社区和各类园区等社情复杂地域的党组织覆盖盲区。突出治理体系最优化的机构设置、系统的权责配置、精细的流程设计,促进治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服务人性化和问责法治化精准化,把基层治理的内容和环节细化为可以监测和考评的指标体系,使基层治理看得见、摸得着。

(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繁荣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自治等方面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理,这是党组织的独特优势,也是看家本领。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优势,引领城市各类组织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中掌握协商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在调处各种纠纷中学会依法办事,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专业规范、稳妥处置。

(三)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创新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搭建社区运行、养老服务、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务信息数字平台,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突出社会服务的科技化和高效化特点为城市治理特别是基层社区治理提供坚实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促进政府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

(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抓手,好操作,能持久。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各类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着力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责编:黄瑾、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