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竹县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22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大竹县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导向,以建设服务型社区党组织为抓手,创新推行“四式四时”服务,健全服务网络、细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
一、背景与起因
服务民生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总目标提到全党面前以来,大竹县紧紧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总体要求,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特点,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神经末梢”。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延伸下沉,大竹县坚持便民、高效、规范、廉洁为根本宗旨,着眼一线服务群众,立足基层党员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紧密优势,建立健全柜台式限时服务、菜单式错时服务、承诺式随时服务、物管式及时服务“四式四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力促服务群众“零距离”,持续提升城乡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值,走出一条具有大竹特色的党组织服务民生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柜台式”限时服务。着眼于面向群众、面向服务,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原则,在69个社区建成规范化便民服务站、养老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新市民培训站、爱心援助站、志愿者工作站及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起集便民、就业、家政、养老、卫生、文化等为一体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平日延时、周末预约”服务。实行工作日“到岗即办理、未结不离岗”服务,周末“提前预约、延时办理”服务,利用LED、党(居)务公示栏、社区门户网,发布周末预约延时服务项目内容、预约条件、办事程序、责任人员等,双休日延时提供服务。
(二)“菜单式”错时服务。按照区域化党建总体布局,纵向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体系,横向建立“县级部门—社区—驻区单位”联合党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工作格局,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组织包联社区部门、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开展“结对共建、双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制作《入住手册》,包含服务项目、服务地点、服务电话、服务人员等一应俱全“服务菜单”,实现“点菜式”错时预约上门服务。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组建“老干部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6支特色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下班或节假日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新气象。
(三)“物管式”及时服务。依托社区网格化建设平台,把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聘请网格员,成立服务综合组,采取定人、定责、定岗方式,实行党委委员包片、居民组长包点、网格员包人服务负责制,做到“分类管理”“包干服务”。开设“24小时社区便民热线”,建立社区网格服务QQ群、微信群等,定期发布社区最新资讯、办事流程等,实时收集居民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居民诉求,强化沟通交流精准施策处置,努力提供优质快捷服务。大力推进综合治理“雪亮”工程,建设包含监控平台、高清电视互动、小区电子围栏、智能门禁、道口控制、停车管理、便民服务终端等现代化综合防控体系,将社会治安防控触角延伸到基层末端,全方位、全天候动态化监控,确保信息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处理,有效保障便民、利民服务。
(四)“承诺式”随时服务。建立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乡镇领导联系社区制度,24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67名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51名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结对联系69个社区,采取召开“一线党委会”方式,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行社区干部“入户办公”“民事代办、民情代诉”“干群换位交心日”等做法,印发标明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的“阳光服务直通卡”,明确联系领导、社区干部结对帮扶对象,承诺每年帮助解决1件以上困难问题。设立“党员干部表现公示栏”,建立承诺、践诺销号制度,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民主评议,意见纳入干部年度考评,倾情打造“1+1”服务模式。
三、取得的成效
(一)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通过限时、错时、及时、随时服务,把践行人民中心思想贯彻到为社区居民服务全过程,建立起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做到社区居民需求在哪里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第一时间满足社区居民办事服务需求,提升幸福指数。自“四式四时”服务模式推行以来,社区党组织平均每年为社区居民办理医保超过1万5千人次,为困难群众申报城镇低保超过1千人份,为大学生创业申请无息贷款800余万元,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二)居民素质稳步提高。在纵向上建立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在横向上建立起“县级部门—社区—驻区单位”联合党组织的组织体系,为社区居民工作生活和社区党组织作用发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各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到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群众捐赠科普读物、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助医助教等,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在点滴之间提升了社区居民文明素质。
(三)社会环境显著优化。将社区划细划小,依托网格建立各类网格党小组,开设“24小时社区便民热线”,建立网格服务QQ群、微信群等,使社区党组织的服务更加贴近社区居民,一部分服务事项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上门办理。尤其是社区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可以确保社区党组织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将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干群联系更加紧密。推行“大党建”工作模式,发挥社区党组织基础性作用,以“双报到”活动等为载体,将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力量以认领服务项目、签订服务协议、开展服务活动等形式,有效整合进社区治理。“一线党委会”等方式可以保障供需精准对接,每年开展县城社区民生实事办理,为社区和社区居民解决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展现了新时代党组织和党员的新担当、新作为,使得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必须有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服务职能,仅靠社区党组织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在社区辖区内的各类型组织都应当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群众。而要使数量众多的社区各类型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就特别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是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基础性和平台性作用,把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驻区党组织特点有机结合,提高办事服务质量。
(二)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必须引导在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既关系到群众生活质量的好坏,也影响驻区各单位工作环境的优劣。因此,在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中,各驻区单位党组织也需要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积极主动为社区治理尽一分力。切实推行“双报到”、结对共建、兼职委员等制度,建立起社区“大党委”制,利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定期组织协商社区治理各项事宜,把共驻共建落到实处,形成社区治理人人有责的工作局面。
(三)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必须与提高人民幸福值有机结合。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其目的就是更好建设城市、建设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社区治理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生活幸福这一目标,践行人民中心思想,利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结对联系等多样化的形式,了解社区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整合社区辖区内各种力量,尽心尽力为社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消除“最后一公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必须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要求。省委着眼于省情实际和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定位,鲜明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宏伟蓝图。社区治理必须紧跟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着力于建强社区党组织,抓实城市基层党建,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提升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党组织为民办事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提升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城市实现新发展。
相关专题 |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