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浙江义乌市:以标准化推进“五共”提升“五力” 打造中小城市基层党建“义乌样本”

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19日09: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81.8万,外来建设者143万,常驻外商1.3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城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农业小县,迅速发展为建成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70%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成为改革开放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近年来,义乌市委认真贯彻上海会议和浙江省城市基层党建“1+2”文件精神,出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三十条,实施“双融双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市资源融合、服务融通,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在义乌和谐相处、共同创业,走出了一条独具义乌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之路。

一、背景现状

近年来,义乌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48亿元,财政总收入153.5亿元。李克强总理曾称赞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中国名片,义乌商贸城堪称当代“义乌上河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业态大量涌现、人员结构日趋复杂、多元文化不断交织,对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商贸经济持续活跃,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义乌是一座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全市市场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市场主体超过45万,汇集26个大类、180多万种商品;注册地在义乌的电子商务账户超27万家,内外贸网商密度分列全国第一、第二,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四。作为全国十大创客之城,义乌新型业态、新型贸易、新型组织带来的先发性、先导性问题层出不穷,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人口结构深刻变化,新市民新群体融入城市。义乌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发展经验,不断地吸引着外来人员来此淘金圆梦。义乌每年举办义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和进口等专业展会超过130个,每年来义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14万少数民族兄弟常年生活在义乌。人口结构呈现出流动人口多、少数民族多、外籍人口多的特点,对城市治理模式提出新的考验。

3.利益诉求复杂多元,市民向往美好生活有新需求新期待。2018年义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71207元和363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需求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从94个社区党委向辖区单位及党员群众征集的5.3万个需求来看,文化娱乐类占39%、社区管理类占23%、便民服务类占12%、就业创业类占9%,大家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已从吃饱穿暖向追求安全健康、全面发展、精神文化转变。

4.城市化进程加快,基层治理新情况新问题集中显现。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义乌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启动3年完成5.78平方公里老城区征收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撤村并居,2018年新建48个社区。旧屋变新屋、农民变市民、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新的城市管理难题。

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条线各领域各单位资源缺少整合,工作缺乏合力,街道社区资源力量有限,导致城市服务和管理能级较低,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不强。因此,必须全面优化城市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社会整合功能,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难题。

二、主要做法

义乌市委围绕党建标准化、服务精细化、治理精准化,书记领衔统,常委会专题议,深改组反复研,通过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商、基层共治、机制共抓,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调、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1.组织共建,把管理力量下沉一线,一切工作到支部,提升基层政治核心力。实施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做强街道“龙头”,做实社区堡垒。街道减机构强职能。聚焦街道改革,统一设置“4+3+X”机构(“四办三中心”7个固定机构,2-3个自设机构),平均缩减站所2.7个、归并职能18项;建立街道大工委,吸纳机关领导干部担任兼职委员,赋予街道党工委规划参与权、派驻人员管理考核权等,街道统筹协调“轴心”显现。社区强服务增力量。94个社区统一按照“1+X+Y”模式(1即社区党委,X即驻区单位、群团组织,Y即驻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大党委,吸纳辖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677名兼职委员2314条履职清单100%落到实处。814个机关企事业党组织、10870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亮身份,认领文明创建责任区块,社区服务力量增长近20倍。党支部标准化全覆盖。把党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推进商圈楼宇、特色小镇、各类园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如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组建31个支部,全国首推市场党建12条标准;依托互联网建立55个电商支部,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资源共享,把散落资源汇聚到平台,构建“10分钟党群服务圈”,提升资源要素整合力。建立市、街道、社区(两新)三级“1+14+N”党群服务体系,依托238个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服务圈”。要素配置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导览,面积不少于800平方,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服务站、民情议事厅、党群志愿服务站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实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双集成、战斗堡垒组织形态和物质形态双统一。服务资源集成化。94个社区分别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整合677个机关单位党组织、137个国企党组织、984个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服务资源为社区所用。如锦都社区集成13家共建单位、群团、两新组织资源,培育16个特色服务品牌。服务平台共享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党建、政务、社会等各类资源,面向群众开展组团式服务、项目化服务。如陆港电商小镇党委围绕商事登记、社会保障、户籍登记等企业需求,整合公安、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资源,下沉小镇服务清单 91项,2018年累计办理各类业务1万余件,让群众不出小镇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

3.服务共商,把民生痛点作为工作切入点,解决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力。坚持问题、需求、民生“三个导向”,抓实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做到民有所需、党有所为,让群众感受“组织就在身边”。摸实群众需求清单。社区大党委整合力量,1.3万名党员、2.1万名群团骨干常态进网格,收集归并居民需求清单。针对停车难问题,新增、规范泊位17.7万个,错峰共享泊位3030个。有效牵引资源清单。整合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群团组织、两新服务联盟等服务资源,形成契合群众需求的资源清单。推动“最多跑一次”向社区延伸,下放民生事项办理权限,实现户籍登记、社保医保等在社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精准对接项目清单。实施“契约化”共建,每季度召开服务项目对接专题会,对接需求和服务资源,形成服务群众项目清单。2018年以来,全市共享服务资源4000余项,形成服务项目2000余项,开展“红色代办”“家长学校”等服务项目300余个,打造“医路公益”等特色品牌126个。

4.基层共治,把工作对象变成工作力量,精准管理带动精准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融合力。坚持党员干部“五(吾)带头”(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转型发展、优良作风、廉洁自律五个带头),参照驾照模式推行党员“十二分制”管理,以党的资源撬动社会资源,把工作对象变成工作力量。坚持党群协力共建。在全省率先开展群团改革,全市3076个党组织带6120个群团组织带1150个社会组织,6万党员带12万群团骨干带30多万社会人员,引领基层治理促和谐。坚持线上线下联动。线下实行一网格一支部,11万处、67万间出租房设2300多个党小组,1名党员、1名群团骨干联系服务1个楼道的居民。成立互联网行业党委,打造“e路初心”党建工作品牌,引导群众聚正气、去杂音,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红色引擎”。坚持以外调外管外。依托公安建立流动党员大数据,实施同等化、精细化管理,引导来自全国31个省、26个民族的5313名流动党员发挥乡情、乡缘优势,实现对外来建设者的有效管理。鸡鸣山社区围绕打造“国际融合社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做好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涌现出一批“洋志愿”“洋打更”“洋娘舅”“洋协管”,老外不见外,都是一家人。

5.机制共抓,把社区专业力量稳固下来,打通上升通道,提升基层工作保障力。建立市、街道、社区多级联动责任体制,推动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和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减负增能、经费保障等机制落实,解决社区工作后顾之忧。领雁培育优质化。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选聘10名“治社导师”开展传帮带,每月开展“智荟社”社区书记论坛,提升履职能力。打通上升通道,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20人,表现优秀连续任职满2届的进入事业编制,定向招录公务员3人,特别优秀的选拔到街道领导岗位。队伍建设职业化。将社区工作者队伍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规,按每个社区6-12人标准配备,户数超2000户的每增300户增配1人。推行“三档十八级”工资晋升机制,确保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工资的1.5倍,2018年人均报酬8.3万。基础保障常态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经费以财政保障为主进行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工作经费分别按照每年每个社区最低20万元、每千户5万元的标准进行保障,2018年每个社区两项经费超过50万元,确保社区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

三、经验启示

义乌市通过标准化推进“五共”提升“五力”,探索实践出一条中小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实现了党的坚强领导,资源力量全面整合,党员群众广泛发动,党建作用有效发挥,推进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城市基层党建力量“聚”起来,有效解决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街道体制改革后,机构设置从“向上对口”到“向下对口”转变,方便群众办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各行业各领域的组织聚拢在一起,力量大大增强。启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必须有整体的视野和系统的思维,街道社区党组织是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单位、行业党组织是有机组成部分,条条围着块块转,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

2.城市基层党建活动“统”起来,有效解决了传统党建“你是你,我是我”的问题。街道社区党组织统领,辖区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汇聚资源,创新载体,拓展内容,一改以往单位党建活动缺人气、缺活力、缺影响力的现象。启示:增强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关键是把党员群众和辖区单位组织好,经常性开展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活动,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组织活跃起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3.城市基层党建内容“实”起来,有效解决了党建工作“惠而无声”“惠而无形”的问题。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做实服务群众“三张清单”,把群众的需求了解清楚,把各方的资源整合起来,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80%的群众需求通过红色代办、志愿服务、微心愿认领等方式当即解决,让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见实效。启示: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向墙上看,要向群众脸上看。从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做起,调动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力量,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

4.城市基层党建作用“好”起来,解决了组织认同感不强和党组织地位不突出的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群力量同进网格、同解难题、同谋发展,小区停车难、精品街区改造等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由党组织牵头协商解决。启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各个方面,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贯穿社会治理各个环节,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5.城市基层党建保障“强”起来,解决了资金不充裕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阵地建设,把社区工作的人、财、物基本保障到位。强化正向激励,打通上升通道,让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受群众礼敬善待的新兴职业。启示:社区工作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人、财、物的保障必须到位。特别是,要有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队伍来承担社区繁杂任务,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让他们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有作为。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