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18日13: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昆明市官渡区位于昆明市东南、滇池北岸,历史悠久,是古滇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主城区与呈贡新区的连接带,因盛极一时的滇池古渡口而得名。官渡区现辖8个街道、96个社区,全区共有基层党组织1589个,党员19951名。全区常住人口88.2万人,户籍人口57.72万人。近年来,随着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对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是落实中央社会治理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社会治理新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街道、社区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官渡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全区推广建设“小巷总理”工作室,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书记的传帮带作用,大力优化社区工作者成长机制,以手把手、师带徒、徒变师的方法,创造性地将社区书记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在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干部感悟、成长、担当的新路。
一、背景与起因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城市基层自治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品位,投资环境等。社区工作者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随着城市基层党建的深入推进,社区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当前官渡区社区存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梯次青黄不接,全区社区工作者共900多人,35岁以下260余人占比26%,35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所占比例低,缺乏新鲜血液,不利于社区工作创新。二是专业素养整体不高。大多数社区工作者未受过专业教育,真正学习社会专业毕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对于社区工作的规范性进行形成了阻碍。三是社区人才的待遇低、社会认同感低、稳定性差,社区人才极度匮乏。当前社会对社区工作的作用认知程度低、不重视,对社区工作者的地位不尊重、不认可。加之,社区工作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社区干部薪酬待遇偏低,难以留住在岗工作人员,社区人才严重匮乏。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成为官渡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官渡区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一直在做不懈的探索,依托建立“小巷总理”工作室,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公共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积极拓宽社区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打造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品牌,使社区干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推动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发展。
二、做法与经过
官渡区结合实际,确定了“以党建带动社区建设,围绕社会管理抓好社区党建,抓好社区党建促进社会管理”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完善社区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和提升社区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形成社区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搭建一个平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整合街道现有社区人才资源,优选一批资质老、威信高、经验丰富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挂牌成立“小巷总理”工作室。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社区两委成员推荐社区工作人员等方式,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精选出“学徒”到“小巷总理”工作室全程跟班社区老书记学习,以“手把手、师带徒、徒变师”的形式,强化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以建立“小巷总理”工作室为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和吸引公共教育资源,省内高校、党校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走进社区,指导社区和社区人才建设,形成社区品牌和人才品牌效应。通过“小巷总理”工作室这一平台,实施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在完善各级党校培训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利用导师资源,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将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中长期规划,建立社区后备人才数据库,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大后备人才储备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有效增强社区后备人才力量。
(二)优选两支队伍,强化师资骨干力量。
聘请一批顾问团队。整合区域化党建资源优势,凝聚辖区各方党建资源和力量,邀请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市委党校等资深教授及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党建专家作为“小巷总理”工作室顾问团队,针对社区人才的工作特点、工作方式和综合素质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工作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总结提升、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社区人才培养规划等形式开展顾问指导工作,开展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技巧等内容专题培训,通过顾问团队,进一步整合工作资源,大力提升了社区“小巷总理”工作室的专业水准。组建一支导师骨干。在各街道辖区范围,严格甄选一批社区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作风硬的老书记作为“小巷总理”工作室导师骨干,被中央、省、市表彰的书记优先推荐进入导师库。抓好传、帮、带,“师带徒”工作是强化社区人才梯队建设的有效手段。按照每位导师骨干培养2-3名社区人才干部的要求,每位导师骨干要制定一份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和区域特色的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师带徒”的工作,传承老一辈社区工作者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群众基础,让社区骨干力量能够更全面掌握社区工作的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为后备人才自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吸纳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使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实现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知识化,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
(三)注重三个培养,打通人才成长渠道。
有了平台,有了导师,发现和培养“学生”成为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培养的关键。官渡区加强对“小巷总理”工作室名师资源的引导宣传,通过“外引、内配、自身孵化”的方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批社区后备干部。一是公开招聘“外引”人才。按照“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发挥公开招聘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大学毕业生挑选好“苗子”,吸引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目前,全区96个社区都已经保证有一名大专以上的社会工作者任职。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使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二是教育培训“内造”人才。与大学毕业生相比,现有社区工作者具有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等优势,但文化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在拓宽社区人才引进渠道、提高社区人才“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大从现有社区工作者中造就人才的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观摩、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坚持每年轮训一遍,全面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立足实际“孵化”人才。在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的过程中,建立社区党员资料库,注重从退伍或下岗职工社区党员中,把热心社区事业、有一定工作经验、年富力强的党员、社区志愿者和社区聘用人员吸收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同时,根据社区党员来源、构成和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自荐和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并培养社区党务工作者。
(四)强化四个保障,建立长效留人机制。
长期以来,社区工作难以吸引年轻人,更谈不上留住优秀人才,社区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留得住人”。官渡区强化“四个保障”,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经济待遇保障。着力构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体系,优化社区工作者的考评激励,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岗位等级系列,探索社区工作者“阶梯式”报酬模式,建立岗位等级系列和动态调整及正常增长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提升专业化水平。二是强化政治待遇保障。拓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发展空间,加大定向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力选树宣传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三是强化激励关怀保障。充分发挥“小巷总理”工作室作用,将社区骨干力量安排上重要岗位,对进入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跟踪培养,尽量安排他们在社区重要岗位锻炼,对服务期满经考核优秀的社区招聘生,列入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的后备人选管理。四是强化考核评价保障。“小巷总理”工作室严把“出师”关,在实绩考核上下功夫,通过“师傅”评、辖区群众代表评、社区工作人员评,对街道党工委现场述职的“三评一述”方式,科学客观地对“学徒”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为社区源源不断地培育政治立场坚定、能力素质突出的“领头雁”。
三、成效与反响
官渡区全面推广“小巷总理”工作室,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公共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积极创立活动载体,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拓宽社区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挖掘社区人才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小巷总理”人才,使“小巷总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小巷总理”工作室推广以来,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深化服务为最终目的,持之以恒服务社区群众。和平路社区“段永芬工作室”、前卫路社区“广言堂”、明通路社区“心语明通”、吴井社区“解忧”志愿服务队等服务群众项目,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吸引公共资源、培育人才资源、广开渠道创立活动载体,将服务从1.0深化到2.0版本,从授之以鱼进化到授之以渔。每个周五,在太和街道雷锋广场,“解忧”忧志愿服务队都会为辖区居民免费进行家电修理,通过口口相传,这支服务队目前已为辖区居民群众修理家电100余件。家住前卫路社区的居民,通过社区“广言堂”诉说家长里短,“有困难找社区”“社区是我家”这样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居民心中。目前,小巷总理工作室通过“师带徒”的工作方式已培养出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及36名社区后备干部。
四、经验与启示
通过“小巷总理”工作室的建设,拓宽了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层面,对社区工作职责进行定位、分解,出台规范化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积极探索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关联的社区工作考评体系,不断优化社区人才队伍,激发工作热情,更好的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来。
一是形成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强合力。要建立起组织部门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及人民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形成政府、社会与社区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坚持打造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品牌效应。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将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中长期人才规划,以社区为重点,建立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培养社区社会工作人才。
三是推进基层民主和居民自治,培育社区精神。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和社区教育,把城市基层党建“共居、共管、共建、共享”理念融入到社区人才培养中,培养社区责任感、正义感和奉献精神,消化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提高全社会的共识,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社区社会工作的环境,形成有利于社区社会工作者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威望和职业发展空间,引导更多的社会有志之士投身社区社会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
相关专题 |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