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昌市东湖区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18日13: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起因
南昌市东湖区属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辖9个街道,94个纯居民社区;有基层党组织690个,社区党员8365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道社区承载的管理任务日益增多,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东湖辖区有大量省、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在职党员人数众多,如何将这些党建、人力等资源用以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发挥党在城市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提升东湖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南昌市东湖区坚持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为切入点, 紧紧围绕“231”党建先导工程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两大核心工作品牌,以纵横结合方式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即纵修“内功”,围绕强领导、明职责、优队伍、亮底数、育品牌做好自身建设;横练“外功”,紧扣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民事联商、责任联动推动共驻共建,着力构建区域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东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纵向搭建,垂直贯穿构筑“一核多擎”强支撑。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在明职责、优队伍、亮底数、育品牌方面下功夫,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1.四级联动,纵向健全领导统筹机制。区委统筹调度,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区直相关单位,邀请省、市直驻区单位,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街道联席协调,全面建立“大工委”,将中国人民银行江西支行、省司法厅、省书法协会、江西瑞颐大酒店集团等各领域驻区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吸收为兼职副书记或委员。社区轮值议事,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通过轮流担任联席会议主席,共同抓好辖区内党建、民生、综治等重点工作。网格终端联谊。推进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两网融合”,成立了406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将直管、协管党员全部建册纳入党建“地图”,建立了227个连心活动室,推动党员、群众交流互动、“越走越亲”。
2.两元共振,纵向做强街道社区功能。结合基层党建标准化,区财政斥资3696万元,在5个街道试点建立党建服务中心,91个村(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党建议事办公机构以及服务党员群众场所。目前,东湖社区办公服务面积平均提高320平方米,内设党员活动室、老年学校等“六室三站一平台”功能区域,部分社区还设立了健身房、舞蹈室免费向群众开放,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同时,完善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供给渠道,区财政每年独立向各社区下拨基层组织工作经费10万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3.三点着力,纵向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党务干部、社区班子、基层党员3支队伍建设。街道全部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班子成员或副科级组织员兼任,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工作人员;打造“大学毕业生—社区专干—“两委”成员—党组织书记”传动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书记岗位。目前,东湖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94.6%,在全市名列第一,社区干部队伍平均年龄45岁,8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占比超过1/5,90%以上驻社区党员民警兼任委员。同时,规范党员队伍管理,从严把好发展党员的“入口关”,建立健全排查失联党员长效机制,2017年共清除不合格党员17名,保持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五库连通,纵向构建城市党建“大数据”。逐级建立区域共建库、街道智囊库、社情民意库、问题对策库、小区能人库五类数据库,切实摸清城市党建基本状况。比如,各印发了1万份《东湖区驻区单位摸底表》《东湖区协管党员情况登记表》以及《在职党员特长爱好和服务意愿登记表》,组织街道社区对东湖辖区各单位协管党员进行“大起底”,并为在职党员设立了便民服务、爱心帮扶、文体艺术等三大类34种公益岗位,4600多名在职党员填写了附近社区的联系卡,预计2018年进社区提供服务的在职党员达到往年两倍以上。又如,推行了以离退休党员为主体的小区能人队伍建设,成立团队126支,队员约7200人,推出李恒敏书法室、陈宇文中医站等特色服务项目120多个。
5.五色荟萃,纵向培育示范典型项目。重点打造了文化传承、商圈沿线、行业特色、德育共建、资源共享等5条城市党建精品示范带。比如,依托滕王阁、百花洲文化旅游资源,引导“草根文艺团队”党员建立“微舞台”,开展进社区、进街巷、进校园、进企业、进老年大学“五进”文化惠民活动;在八一广场、中山路等商业密集地带建立社区流动党员驿站,内设免费WIFI、书籍、电脑、桌椅等,商圈党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交流;依托东湖丰富教育资源,组织教师志愿者深入社区,为中小学生打造陶艺、编程、科技、国学各类课程,为青少年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横向延伸,精准融合铺设“一心多元”全域网。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促进责任联动、组织联席、资源联享、党员联管、活动联办、民事联商,实现全区域统筹、各方面联动、多领域融合。
1.五圈共创,横向推动党在城市全域覆盖。统筹推进居民区、机关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网络媒体等新兴领域党建。全面整合单元网格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网格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共成立网格志愿者服务队483个,登记网格党员志愿者16700余名,构建了“供需对接+项目认领”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实施党员“党性指数”提升工程,引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情家访、在职党员进社区中走前头、当先锋;在中山路、八一广场等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密集带成立非公企业联合党委,涵盖万达物业、沃尔玛等大型驻区非公企业;成立东湖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党委,实现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双孵化”目标,涌现出滕王阁水上救援协会、东青志愿者协会、百花洲志愿工作社等社会组织工作品牌;同时,在创业联盟和功能团队设立网络党支部,通过建立手机党群交流部落等方式,让互联网从业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教育。
2.五源融合,横向推动资源开放共享。组织共建,安排9个省直单位、23市直单位、43个区直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签订共建协议;阵地开放,将街道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区域内党组织开放,并积极争取驻区单位阵地资源,如省机管局无偿向社区居民提供了约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及会议室;信息互通,建立了东湖智慧党建云中枢,涵盖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页,党员登录后可享受党务知识学习、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缴纳等12项服务项目;人力联动,安排来自省、市、区机关的3100余名在职党员到指定社区报到,开展“1+X”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根据其表现填写服务信息反馈卡;活动同做,推行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活动双向通报制度,鼓励共建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上党课,同过“党员主题活动日”,明确社区党组织和共建单位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应双向邀请双方的党员代表列席,听取评议意见。
3.五型服务,横向细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定点服务,在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内设置在职党员工作站、民情家访室等,组织在职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值班,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民事代办等服务。菜单服务,开展“微心愿、我来帮”暖心圆梦行动,广泛征集群众“微心愿”,发动在职党员对接认领。主题服务,围绕社区重点任务、重大节日和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比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志愿服务团队,积极推进百岁老人、空巢老人的临终关怀公益项目。以“书香赣鄱”全民阅读宣传月为契机,为偏远乡村的儿童们捐赠一批装满优秀读物的小书包。兼职服务,鼓励在职党员在双休日到社区兼职,开展“我来做一天社区干部”活动。外援服务,积极引进共建单位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比如,与省文联、省总工会、省行政工商管理局等多家省级单位开展“时间银行”项目;联合江西省司法厅启动“社会治理+公共法律服务”党建项目建设,建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4.四治合一,横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进程。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民情理事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五位一体”议事协调机制,在全区业委会、物业公司普及了党组织,要求对物业管理活动中的重大履职事项,应先召开业主委员会党组织会议或党员委员会议讨论,形成共识后再提交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决定。在各社区建立“道德法庭”,组织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调处社区居民纠纷,纠正居民不文明行为。依托街道、社区综合治理指挥中心,实现区域内居民区、超市、市场等重点部位,点、线、面全覆盖的群防群治网络。
5.一贯到底,横向健全工作监管体系。区委明确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全部要挂点一个社区,帮助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把履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纳入镇(街道、管理处)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反向考评内容,区直各单位履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以及各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指标体系。同时,实行党员考核联判,由社区党组织对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以及辖区内党组织党员的表现进行定期考核评定,考核结果作为党员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成效
1.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将东湖机关企事业、村(社区)、“两新”组织纳入到大党建格局,统筹力量、资源,加强横向联系,突破以往“人情式”“援助式”等传统型“共建”关系,实现了党建资源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融合,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党建“共同体”,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同时,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区域内组织生活,在群众面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2.沟通协调机制得到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将辖区各类党组织有机联合起来,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壁垒,初步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组织效能的提升。党建联席会成员定期或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会议,并邀请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代表参加,共同商议辖区党建和社会事务,促进了党组织力量统筹和沟通常态化。通过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代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兼职副书记或委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重大事项的协商和监督。此外,通过建立“大工委”“大党委”,将共驻共建这一众口难调的“百家事”变为“自家事”。
3.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提升。党员服务群众队伍得到充实。通过组建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委、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机构,发掘一批在职党员、离退休老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骨干。统筹资源能力得到增强。一批城中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开展城市基层党建,统筹资源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院一社区在省司法厅协助下,在办事大厅设立司法咨询岗位;戴家巷社区结对南大二附院,定期在医院和社区为中老年群体开设“健康你我他”讲座。阵地建设得到发展。通过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加大基层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充分拓展其综合服务功能,促使原来零星的服务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服务项目。
四、经验启示
1.基层书记是关键。区别于上海以镇街为基本单元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东湖“五纵五横”共同体创建以社区、城中村为基本单元。这样的模式能及时掌握群众需求,精准推送服务,但也对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驻区单位特别是省、市级单位不会主动去找你,关键就是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挑起担子、放下面子去协调、去化缘,为实现共驻共建共享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书记决定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与否。
2.解决问题是重点。衡量党建工作好不好,最终标尺还是在党员群众。在工作中,东湖区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来推动工作。比如在城中村,我们围绕党建富民设计载体,推出了党员科普示范基地、“党建+村园融合”“红色电商”等工作品牌,多次被市委组织部肯定表彰;在城区,围绕实现“一委一居一中心”目标,结合推动基层党建标准化,在省、市率先覆盖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服务面积示范点不少于600平方米、达标点不少于300平方米;在“两新”,围绕推动“两个覆盖”,建立了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实现了组建社会组织与建立党组织同步提出,社会组织领导班子与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同步考虑,社会组织招收员工与选调党员同步进行,党组织建设与社会组织规模同步发展“四同步”。
3信息技术是支撑。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东湖区智慧党建云中枢涵盖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网页,整合了东湖党建网、东湖党建APP等信息化党建平台, 沉淀了约40万条党建数据,通过对 “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研判,掌握辖区党员群众基本情况以及党建资源,精准确定党建工作的发力点,实现城市资源深度融合。
4.制度机制是保障。东湖区委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门成立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涵盖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镇(街道、管理处),负责对各领域党建工作具体实施进行总体协调,区财政在2017年独立下拨基层党建经费2696万元,形成用有制度管事、有人员做事、有资金办事的工作格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使基层党组织自觉落实责任制,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