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江苏海门市:“三融入三提升”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江苏省海门市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17日10: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海门市主动应对城市化发展新形势和创新社会治理新要求,牢牢把握“党建引领”的工作思路,以提升组织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重点,用党建统领各方思想、统筹各类资源、统合各方力量,构建形成“一盘棋”推进、“区域化”联动、“开放式”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背景起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执政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海门市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窗口”,素有“江海门户”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的美誉,全市面积1149平方公里,共有3个城市街道,辖区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下辖36个行政村、38个城市社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城市居民群众需求多样化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就显得更为繁重,城市基层党建就承担起重要时代任务。近年来,海门市通过建立全覆盖的组织体系、精细化的服务网络、多元化的沟通机制、配套化的服务阵地、项目化的服务机制等措施,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服务改革、发展、民生、群众、党员的能力全面提高, 走出了一条切合基层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

【主要做法】

长期以来,海门市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坚持将社区党建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创新,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深入开展“三融入三提升”服务惠民融合党建,以“六化”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综合服务力,有效引领和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

把组织融入网格,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在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为顺应社会治理“扁平化”的趋势,坚持在统筹中加强党的全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一是组织体系网格化。先后开展“基层组织提升年”、固本强基工程、“集中攻坚月”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补网”行动,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工作机制,将党员50人以上的社区党支部全面升格为党总支,综合考量楼栋分布、居民户数、服务资源等实际,以500—1000户为规模标准,将住宅小区、经济主体划分成多个实体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明确其“示范引领、组织协调、关爱党员、联系群众”的基本定位,对辖区“两新”党组织实行兜底管理,对符合单独建支的小微企业、商务楼宇、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党总支管理,对仅有个别党员的,成立联合党支部或归入网格支部,把不同领域党建工作全部纳入社区党建工作范畴,形成“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功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先锋岗”的“五位一体”党组织架构,构建“小区域、大党建”格局。

二是服务网络精细化。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同时整合社区党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等多支力量,将城区划分成309个网格,建立812个“1+1+X”(1名党小组长+1名片长+若干名志愿者)党群服务团队,实现“责任、骨干、服务、发展、稳控”五进网格。去年以来,海门市按照“部分试点、广泛铺开、全面推进”的原则,在全市城市社区党组织全面推广“365党建服务站点”建设,聚焦“学习教育、社会治理、综合服务”3大功能,实行“6必访”制度,依靠“两委”班子及党(居)小组长、党员中心户、“五老”人员及党员志愿者、挂钩联系的在职党员、群团社会组织等5支队伍,打造365天不“打烊”的服务站。目前,城区72个村、社区全部建成“365党建服务站”,68个人员密集商圈、楼宇党小组、党员商户门面设立“365党建服务点”,组建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队118支,2000余名党员志愿者活跃在“站点”上,“10分钟党建服务圈”初步形成。设立代理代办、纠纷调解、政策宣传、带富帮困等4大类25个服务项目,通过“设岗定责”“服务认领”“站点派单”的形式,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三是品牌典型示范化。多年来,在城市社区持续实施“双强六有”基层党组织创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贯标行动”等活动,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打造了“先锋领航、大美海南”海南社区、凯盛家纺“新三会一课”、“红色基因、魅力三南”三南村、宝钢精密钢丝“三融入”工作法、“小巷明灯、大爱工房”工房社区、“东城先锋、幸福厂南”厂南村、英力科技“诚和党建”工作法等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群众认可、影响长远的党建工作品牌,形成了一条与滨江经济走廊和生态绿廊交相辉映的“滨江党建红色走廊”。

把党员融入群众,提升教育引导群众向心力。在城市社区基层自治过程过,坚持以党组织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引领回应社会价值的“差异化”导向。

一是党员队伍优良化。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首要和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好书记、带好班子、凝聚群众。通过开展社区书记培养“青蓝结对计划”,12名新老书记结成“青蓝”对子,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着力打造社区“领头雁队伍”;推行社区干部压担培养、一线锻炼,抽调25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能力素质强的社区干部到拆迁一线锻炼。把社区干部、“两新”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市街两级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每年分层、分批轮训一遍。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取经等方式,组织社区书记赴无锡水秀、太二等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社区治理创新等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党小组长、党员志愿者、“五老”人员等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设岗定责、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充分发挥基层一线工作的党员骨干在教育引导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基层治理民主化。建立充满活力的群众基层自治机制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全面推行“党群议事半月谈”,实施民情征求会、议事恳谈会、民主评议会的社区协商“三会治事”制度,通过支部提事、专题说事、居民议事、两委办事、群众评事五项措施,共同议决社区事务,着力形成党建引领下、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议题形成机制。坚持社区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实行居务、党务、财务公开制度,成立社区“党建顾问团”“民生监督队”,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小区毁绿种菜、私设停车位等一批社会治理难题得到了有效化解,推动了一批文明公约的形成。

三是教育引导和谐化。教育引导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政治功能。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坚持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贴近社区、自编自演为主导,依托各类节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举办社区“艺术节”“邻里节”“健身节”,策划“亲子活动”、孝亲敬老、留守儿童过六一等主题活动,构建多元化社区文化服务平台。依托市、街道、社区三级党校阵地,挖掘、培养各类文艺骨干,聘请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文艺积极分子,组建社区文艺队。定制文化“惠民餐”,定期组织“海门山歌进社区”“社区文化节”,实现了群众文化服务在年龄层次、人口区域、活动形式的全覆盖。新东社区“法之韵”艺术团每年下乡巡回演出30多场次,进行法制、科普、廉政文化教育,观众达10多万人次。

把服务融入民生,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坚持在联动中加强共驻共建,以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回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一是沟通机制多元化。充分盘活“点”“线”“面”党建资源,进一步推动形成工作模块化、任务一体化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城市社区打造区域党建服务联盟,建立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商圈企业、物业公司的“四方商谈”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区域共建议事规则,确立了事务共商、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设施共用、发展共促、文明共创六项职能,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横向上的共联共建。广泛开展“民警进社区”,由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参与所在社区事务管理决策,专职负责社区综治、人民调解、消防安全、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有效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社区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建工作优势,创设了“红色大学堂”、联席“三会一课”、组织生活“轮流观摩”“轮值书记”等互动融合活动形式,方便区域内党员参加学习、开展活动,实现党员共育共管。

二是服务阵地配套化。大力实施社区“阵地工程”,采用新建、改建、扩建、置换等办法,高标准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纠纷调解室、居家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健身活动场所等,把与党员群众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党内活动、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矛盾调解等各类服务管理平台和服务资源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增强了为民服务能力。创新“企业党建+区域党建”模式,在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开发园区建立面积超4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围绕“突出党建统领,服务党员、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一突出、三服务”功能定位,设立服务大厅、教育培训区、文体活动区、综合服务区,使园区党群工作更加贴近党员、贴近职工、贴近企业。

三是服务群众项目化。把创新服务载体、提优服务质效作为基层党建实事工程,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行社区干部集中办公、坐班值班制度,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实行“区域党建项目联建制度”,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签订“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共建协议书,通过课题化设计、项目化管理、工程化验收的方式,推进共建项目落地见效、惠及民生。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共建、志愿服务等形式,实施了“四点半课堂”“代理女儿”“党员律师进社区”等为民服务项目120多个。持续实施“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400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同社区直管党员共同纳入网格支部管理,在职党员到社区实施服务项目280余个,认领“微心愿”1.1万个,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党员达2万余人次。

【初步成效】

通过“三融入三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模式,海门市基本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党建引领城市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有区域化的格局,城市基层党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区域化党建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牢固确立,城市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全面强化,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在城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形成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有多元化的融合,城市基层党组织整合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三融合工作法,传统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巩固加强,新兴领域党建扎实推进,网格化党建全面深化,各领域党组织能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拆除相互之间封闭,更好地实现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逐步显现。

三是有精准化的服务,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融入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嵌入社会治理各个环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方式更加科学,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

四是有标准化的保障,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通过标注啊的保障,把工作重心落在基层,对基层党建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形成一种“政策向基层倾斜、人才向基层流动、资源向基层集聚”的工作导向,城市基层党建基础保障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更加坚强,党建工作力量不断充实。

【经验探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就更加繁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海门市通过“三融入三提升”,凸显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动能,健全社区党组织“党建+服务惠民”融合体系,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力、综合服务力,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区域融合发展重大战略、城市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城市文明创建重大活动、城市环境治理重大任务中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