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点亮瑶都的发展火焰——记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

2018年10月17日10: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点亮瑶都的发展火焰

江华,一颗镶嵌在湖南省南端的绿色明珠。

这里,曾是瑶族人口聚集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矛盾突出的库区,更是长期以来的发展滞后“困难户”。近些年来,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创建百亿园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实现国家级贫困县的后发赶超,荣获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荣誉80余项……

后进变先进,难点变亮点。独特的“江华现象”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成功密码?在众多的答案中,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的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格外引人关注。

解开思想的“扣子”

“江华比原工作地方经济有较大差距。”这是2011年罗建华在江华履职以后的第一印象。

但是,当时的他面对的不止是这些,还有思想上的障碍。“我们是老少边穷,穷就穷点,即使落后,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我们这里穷山恶水,没有资源,没有优势,企业也不愿意来,怎么发展?”

对发展信心不足,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抓招商、抓项目、抓产业存在畏难情绪,是罗建华迫切需要克服的第一只“拦路虎”。

新官上任三把火。罗建华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一把火,就从思想解放开始烧起,“要激活全县上下‘为江华的尊严和光荣而奋斗’的精气神,激发干部不甘落后、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012年,为广纳群言、聚集民智,罗建华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江华大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江华电视台、江华新闻网等开辟活动专栏,评选表彰优秀建言议案,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讨论。

为学习借鉴经验,他带队去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及与江华县情相似的发达山区县学习考察,激活思维;邀请专家来讲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真审视认识江华的资源基础、优势、潜力和不足,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

为激励干部敢于创新突破,勇于担当作为,出台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敢抓敢管、担当有为的“狮子型”“推土机式”干部用在关键岗位。

为让干部群众坚定生态立县的信心,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年过半百的他不畏艰险,经常带队深入原始森林,攀高山、钻溶洞、探峡谷、看瀑布,摸清旅游资源情况,用事实、数据来说话。

“事在人为,别人能做到的江华也能做到”。经过深刻的思想洗礼,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开了,罗建华确立的“生态立县、开放兴县、产业强县、民营活县”的发展战略和“创优环境是第一工作、招商是第一菜单、项目是第一抓手、园区是第一载体、产业是第一支撑”的发展路径,也成为了全县上下的共识,为江华的未来发展凝聚了强大的思想共识。

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命劲

“罗书记是一个拼命的人,务实担当的人”,贵德集团董事长俞贵一见到记者就说,是他身上所有的务实精神感动了我,每次来江华,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他都在那等着我。而年产值达10亿元的贵德光电产业园,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150天,创造了产业项目建设的“江华速度”。

被罗建华的“拼命”精神所感动的企业不止一家。2014年,生产快递条码的行业龙头企业九恒集团董事长沈立云,抱着先来看看的态度来到江华,没有想到罗建华带领县委班子连续几个周六都在等他。最终,九恒集团被罗建华的诚意感动,选择落户江华。

“7年多来,罗建华的工作状态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江华常务副县长艾克海介绍说。为引进江华需要的产业,罗建华带领江华的干部,经常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投资人,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感动投资者。用县长龙飞凤的话说,“我们不是在招商,就是在招商的路上,有时一天就要辗转三四个地方。”

如今,江华高新区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8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建成了百亿元园区,有产业工人近万人,正逐渐改变着外人对这个偏远山区县的印象。

位于江华的涔天河水库扩建,涉及近3万移民。针对移民群众提出的不愿出县安置,不愿分散安置、不愿以土从农安置等种种诉求,他始终坚持担当精神,在尊重移民意愿、遵循移民规律、遵循发展规律,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江华实际,调整了移民安置方案,使所有移民得到顺利平稳搬迁。

2015年5月,江华突发特大洪水。罗建华带头奋战在一线,冒着风险乘坐冲锋舟进入库区,并从岸边的树林草丛中艰难跋涉到灾区了解灾情、安抚灾民,指挥抢险。

在罗建华的率先带动下,江华各级干部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主动干、勇于创新担当的社会环境,树立了“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用人导向。如今,在江华,干部谁“上”谁“下”的标准很透明,就是看“两个坚决维护”“四个意识”强不强,看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大不大。

老百姓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在思源社区附近的一间楼房一层,是瑞森电子有限公司办的扶贫车间。三四十个妇女、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正坐在一排排长桌旁边加工组装耳机。

“我移民来到这里,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在这里一天能挣上六七十,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顾家挣钱两不误,挺满意的。”一位身上背着小孩、正在做手工活的移民妇女赵艳萍对记者说。

在江华,原来像赵艳萍这样无业可就,留守在家的贫困人口有近万人。有的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有的青壮年因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务工,缺乏收入来源而陷入贫困。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涔天河水库移民搬迁,群众从瑶山里搬出来,集中到移民安置点。这其中有2万多人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离开了故乡,没有了田地山场,群众最担心的是往后的收入从哪里来。

怎么办?这些难题压在了罗建华的肩上。

罗建华立足江华现状和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提出“小微企业进乡村”的产业扶贫路子,引导企业大胆创新产品组织方式,打破传统流水线生产模式,实现了车间在村里、培训在公司、生产在家里,既满足顾家挣钱两不误的需求,又解决企业招工难题。这样的小微企业办的扶贫车间有400多家,在家门口就业的贫困人口近3000多名。

同时,罗建华将脱贫攻坚、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充分融合,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帮助、引导、鼓励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劳动力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老百姓说你好,才是真的好。”在罗建华眼里,群众的事,不论大小,都是头等大事。2014年,县自来水管道破裂,全城停水。正在长沙开会的他,一方面要求分管县长加强领导,增加力量,抓紧抢修;另一方面,待会议一结束,他驱车500公里于深夜1点赶回江华,指挥抢修工作,直到自来水恢复供应,才回去休息。

在推进移民工作中,少数移民群众对移民政策不理解,对工作队员不信任,有的见了就躲,有的见面就骂。对此,罗建华主动上门,到移民家苦口婆心讲政策、做工作,促使移民从最初的不信任,转变为积极参与、全力支持。

7年多来,罗建华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一心为民,坚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他数年如一日,每月进村入企走访调研不少于15天。他跑遍全县300个村,经常到贫困村,到最贫困的群众家中访贫问计。

投入不足作风补

干净干事才有底气,发展的山清水秀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清气正。

“清正廉洁是为官者的底线要求,连续几任市委书记的家在哪里我都不清楚,我不会绞尽脑汁往领导家里跑。”面对记者采访时,罗建华说道。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到江华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一天,他就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约法三章:决不搞权钱交易,绝不以权谋私,决不利用职权为亲属朋友捞“好处”。

要求别人先从自己身边管起。罗建华对配偶、孩子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不在家里接待同事和与工作有关的客人,不允许家人过问干预自己的工作事务。

如今,县委大楼依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两栋四层小楼房,罗建华也依然在那个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工作。唯一的变化,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拆除了县委大楼外面的围墙,包括门口的商铺,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没有围墙的院子。

作风有多实,发展环境就有多优。“硬件不足软件补、优势不足服务补、投入不足作风补”,在采访中,罗建华对记者再三强调,江华的干部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主动的、无私的、全方位的“母亲式服务”,决不能有任何的吃拿卡要行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罗建华坚决做到不让好处使自己放弃原则、不让人情使自己违背良知、不让金钱左右自己签字的手,坚持不干预和插手工程项目和其他市场经济活动,不收受红包礼包、有价证券等,做好江华廉政建设的带头人。

“成为先进典型,我感到很忐忑不安,因为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群众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觉得自己差距还不少。”罗建华对待荣誉,感到的是责任与鞭策。(记者 刘序明)

(责编:谢倩、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