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
2018年10月15日15: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城市基层党建上海会议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实践 “组织联建、责任联结、资源联用、改革联动”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走出了一条黉门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新格局探索之路。
一、背景及起因
黉门街社区地处成都市锦江河畔华西坝,幅员面积 0.7 平方公里,常住居民 6328 户 1.8 万余人,外来登记流动人口5000 余人,每天人流量10 万余人,是成都市南一环路内侧城市人口密集区,成都市规划“两轴四片”高端商务楼宇中心区、发展总部经济和打造高端商务楼宇核心区,成都市医学科教事业发源地,是集聚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 4 所以上三级甲等医院和大批高端医疗体的医疗资源集中区。辖区本土居民高度密集、优质医疗资源高度聚集、外来人口快速流动,环境秩序、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生活服务、公共管理等面临严峻挑战,由此也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很多难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条块融合难。城市基层党建涉及各层级、各领域、各单位、各行业,是“全域化党建”。在传统城市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中,块块管不了条条,条条融不进块块,导致社区搞社区的,机关搞机关的,企业搞企业的,在同一区域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二是资源整合难。受传统条块分割体制影响,社区党组织对驻区单位可以共享的有效资源动态清单底数不清,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意识不强,思维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将本单位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面向驻区党员群众开放。三是精准服务难。在传统模式下,经常搞突击式、运动式服务,群众往往处于被动参与位置,群众需求、辖区资源、服务项目之间缺乏常态化对接机制,导致服务活动成了“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服务效果成了“党组织很积极、群众不领情、社会不认同”。
二、做法与经过
黉门街社区党委注重凝聚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共识,联结辖区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党组织,强化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共抓基层党建、共商社区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一)组织联建,变“单打独斗”为“整体作战”。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商圈楼宇等领域党建工作全部纳入城市基层党建范畴,实现各层级、各领域党建工作“一网揽尽”。一是推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制度。整合辖区各单位党建资源,吸纳7个驻区单位、11个“两新”党组织为成员;推行兼职委员制度,从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务负责人和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两代表一委员”的党员代表中推选兼职委员5名,通过设岗定责共商共推党建工作。二是组建“两新”组织联合党组织。实施“星罗棋布”计划,在“两新”组织中成立联合党支部,把游离于社区管理外的“两新”组织以“再组织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以趣缘、业缘、地缘“三缘”分类,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党建问题。三是搭建党群共建平台。依托社区“党团员志愿服务站”,采取“项目化”“组团式”等方式,整合工、青、妇、残、科等群团组织力量,吸引各类商家和社会组织150余家,把工会“户外劳动者15分钟之家”、妇联“向日葵家庭服务计划”、残联“曾建中工作坊”、团委“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站”等全面落地社区。
(二)责任联结,变“感情维系”为“主动担责”。积极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推动区域化党建由“感情维系”向“责任分担”转变。一是建立两条联结纽带。每年与驻区单位签订《区域化党建责任书》和《共驻共建项目协议书》,常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社区党委与华西医院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开展专家义诊和“畅行停”共享停车服务项目,每月开展义诊服务10余次,提供共享车位530多个,有效缓解“就医难”“停车难”问题。二是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建立群众需求、辖区资源和服务项目“三张清单”,通过“互联网+双报到”、党建联席会等多种渠道,组织动员驻区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认领服务项目,实现共建共享常态化、长效化。年均落地党建共建项目40多个,服务群众1.6万人次。三是开展双向评议考核。聚焦更好服务居民群众,采取居民群众民主评议和社区党委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公开评选表彰一批“社会组织服务明星”“片区服务明星”“院落服务明星”;每年年底,组织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公开评选“优秀驻区单位” “优秀社区工作者”“和谐家庭”等先进典型。四是坚持“三册”规范运行。分门别类建立社区《综合服务流程手册》《“两委”成员和社工人员行为手册》《民情手册》,明晰办事流程和岗位职责,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示公开制,能让信息跑路的,决不让群众跑路;能在网上办理的,决不让群众出门办理。
(三)资源联用,变“粗放服务”为“精细服务”。高标准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改造,努力把社区建成群众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一是提供便捷式服务。建立居民商家产业联盟,搭建“1+5+N”便民生活服务平台,引进“菜宅送”24小时电子菜市、“享修”等一键式的上门服务企业100余家,为居民提供“线上面对面、线下门对门”高质量消费服务、便民服务和政务服务。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培育和孵化“子非书院”等社会组织,开设“四点半”学校,开展寒暑期公益托管、暑期少儿夏令营等活动,解决居民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引入智能共享书屋项目“小新书屋”,解决全民阅读“落地难”问题。三是提供兴趣类服务。聚合文化资源,编制文化日历,挖掘文化名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构建芙蓉诗社、大师工房、国学讲堂等平台载体,开展剪纸、竹编、蜀锦等41类公益文化活动,让天府文化贴近百姓、传承创新,用起来、活起来。
(四)改革联动,变“外部输血”为“自我造血”。坚持以改革办法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瓶颈,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社区党委说话有底气、服务有能力。一是补齐社区服务短板。创新成立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成都黉门社区居民服务有限公司,社区居委会控股,居民兼具股东和消费者身份,统筹辖区各类资源,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服务最末端和社区服务最前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做优做强。针对社区综合服务对居民生活需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由黉门街社区、武侯资本集团、四川都市阳光农业集团、云峰资本和社区居民入股,创新成立社区服务产业公司—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首批落地大健康、医疗康养等产业化项目,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居家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反哺社区回馈居民。专门设立黉门街社区公益基金,资金主要源于社区服务产业公司利润,公司将盈利的20%投入社区公益基金;基金主要作为公共服务资金补充,支持黉门社区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社区居民及子女教育等公益项目,形成服务居民需求的“源头活水”。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强化了党建引领,构建了区域化大党建新格局。聚焦破解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互不隶属、各自为战的现实难题,强化“社区党委+”的思想理念,整合辖区内各类党建资源,采取“1+N”的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架构,构建起以驻区单位为成员、以召开党建联席会为纽带的区域化大党建模式。建立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常态化联系机制,开展党建“项目认领”“菜单式服务”“双向服务”“黉门问需日”等主题活动,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抓、联建共建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实现了精细化服务,满足了辖区群众多元化需求。利用社区大管家、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在线上线下广泛收集居民需求。依托党建联席会,整合辖区优势资源,搭建“1+5+N”“公益+社会化”“线上+线下”的民生服务平台,引导驻区单位、“两新”党组织共同参与,切实把社区服务做实做细、做深做精。依托社区“党团员志愿服务站”,引入各类专业志愿服务团队,采取“项目制”“组团式”“积分制”等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搭建居家便利惠民志愿服务平台,培育社区大众化的“草根”志愿服务队伍,做到社区服务 24 小时不打烊。黉门街社区被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三是推动了管理创新,形成了“三化联动”管理模式。推行区域化组织管理,以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兼职委员制度,将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统筹起来。纵向上建立“社区党委—网格片区党支部—院落(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横向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研究解决社区管理难题。推行院落化居民自治,以院落为单位选举居民代表组成民情议事会,推行院落党小组审议、院落民情议事会决议,公开决议事项、公开实施结果的“两议两公开”工作法;坚持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一事一评议”、政务服务专业社工“一季度一评议”、社区“两委”成员 “一年一评议”,以评议激励提升工作实效。推行全员化联动解决矛盾纠纷,通过“黉门夜话”“民情气象站”“院落民情会”“民情日记”等四个途径,组建院落自治管理小组、院落民情议事会、门卫、楼栋长、居民骨干等五支队伍,落实“邻里纠纷院落调、院落矛盾社区解、社区难题街道帮”三级体系,妥善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院落、一般事不出社区”。社区连续 10 年没有群体性上访、没有突发性事件、没有出现重大刑事案件。
现在的黉门街社区,人居环境优美,邻里关系和谐,服务管理完善,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四川省文明社区”等 10 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列为城市基层党组织联系点;先后有 20 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莅临调研;每年 300 余批次市外基层党组织到社区考察,学习借鉴黉门街党建工作经验做法。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关键所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凝聚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共识。要解决城市基层党建条块之间缺乏协同协调、互联互动不紧密等问题,就必须把城市基层各领域党建当作一个整体来谋划,把城市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放大各领域各单位党建的外溢效应,形成统一领导、纵横发力、协调有序的互联互动格局。
二是必须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很多新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党组织的力量统筹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必须坚持把完善责任联结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基本路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要解决互联互动缺少动力支撑的问题,必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方整合辖区资源,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推动体制内单位党建资源、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公共服务等向社区开放,把城市基层党建由“独角戏”变成协同用力的“大合唱”。
四是必须坚持把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有力抓手。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要实现互联互动常态长效,推动各领域党建相融共生,就必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形成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推动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从被动的“要我做”变成自觉的“我要做”。
五、探讨与评论
一是公转带自转,互联互动才能深度相融共生。城市基层党建是系统建设整体建设,是大系统,是公转,是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同体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是子系统,是单位内部的党建,单位党组织参与所在地党组织的互联互动是单位党建的外溢效应,两者关系就是“公转带自转、自转促公转”。组织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鼓励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主动走出“大院”,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平台”,形成叠加聚合态势,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内涵发展、系统增效。
二是党心连民心,服务群众才能真正凝聚群众。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就要眼睛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互联互动,多积尺寸之功,多做民生实事,实打实地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众、赢得民心。
三是想法变办法,整合资源才能统筹用好资源。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社区党组织要善于借力借势、找米下锅,整合党组织、群团组织和“两新”组织力量,落实共驻共建责任,放大带动辐射效应,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服务资源。
四是良治是共治,基础巩固才能执政根基巩固。基层党组织担负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社区党组织是政治组织,服务功能是为了实现政治功能。要充分激发社区党组织内在活力,推进职能转变,强化政治属性,在服务工作中鲜明党的意识、树立党的形象,在经常性活动中把党员凝聚起来、把组织活跃起来,不断夯实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政治和能力基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