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福建德化县:规范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 凝聚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合力

中共德化县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12日1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城市基层党建,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更好地建好城市、管好城市的重要抓手,事关党在城市的执政能力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基层的深入实施,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2016年以来,德化县紧密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探索建立并推行了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党员共管、和谐共建。

一、案例背景

1992年以来,德化根据自身实际,着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优先把生产要素投向城区,持续发展大城关。随着“大城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改革全面深化,大部分农村党员群众流入城关居住务工经商,而社区党组织与进城党员以及驻区单位党员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隶属关系互不关联、管理格局条块分割,导致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进城党员管理服务难,传统社区党建工作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区域化党建的需要。2016年,根据县委部署,龙浔镇党委率先探索建立了南门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活动共联、党员共管;2017年,为持续发挥南门社区“大党委”的示范作用,在龙浔、浔中镇所辖社区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统筹辖区内各个领域党组织力量,形成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

二、主要做法

为适应“小县大城关”人口结构和社会治理体系新变化,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原则整合党建资源,把社区、驻区单位、文明片区挂钩理事单位、非公和社会组织、流入社区党员联动起来,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完善联建共建机制,组建社区“大党委”,推行“四个三”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抓、和谐共建。

(一)推行“三联”优化组织设置,破解区域组织条块分割联建互动协调难问题。一是“大党委”联建。城关两镇党委、社区党支部主动与辖区所有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对接,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入手,推动形成社区“大党委”统一引领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党建联合体。如龙浔镇党委、南门社区党支部联合德化县市政局等6家挂钩文明片区理事单位和流入社区党员组建社区“大党委”。采取老小配、专兼配等方式,从社区、文明片区挂钩理事单位党员中挑选素质高、经验足、能力强合适人选进入党委班子,确保社区“大党委”成员更具代表性、更具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党小组联设。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原则,根据辖区党员职业专长、兴趣爱好与地域分布,设置业缘、趣缘、地缘3个不同“功能型”党小组,更好地发挥党员特长,提高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服务居民群众。三是配套组织联搭。成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合理划分设置单元网格,使党的工作延伸到各个楼栋、各个角落、各个区域。同时,组建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治安巡逻志愿者、法律服务队、助老助残服务队等6类“志愿者服务队”,提升“大党委”服务水平。

(二)围绕“三共”创新服务管理,破解社区治理体系作用发挥难服务难问题。一是社会治理共管。健全“社区‘大党委’、单元网格、小区(楼宇)”三级服务体系,升级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主要路段、重要街区视频监控全覆盖,网格员利用手持终端监测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管理。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融入相应网格,服务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实行共驻共建制度。二是社区活动共办。推行“文明称号携手创、弱势群体携手帮、文体活动携手办、优化环境携手管、阳光义教携手做”的“五携手”共建模式,联合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生活,共创美丽和谐社区。如,南门社区“大党委”与县大学生志愿联盟共同举办暑期“阳光义教”活动、成立社区“四点半学校”等,一年来共举办各类亲民便民为民活动40余次,累计服务辖区常住居民群众2300多人次、流动居民群众600多人次。三是困难群众共帮。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活动,由社区“大党委”策划生成爱心认购(领)、义卖捐赠、关爱陪护、连心解忧、特长服务、教育培训等10类项目,制成志愿服务活动菜单,让在职党员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能力、条件等进行自主选择,组织在职党员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结对帮扶困难居民群众,实现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互助互促,解决社区困难居民群众就业、教育和家政等问题。今年来共开展义诊5次,志愿服务活动25次,慰问贫困户、孤寡老人等120多人次。

(三)坚持“三双”管好管活党员,破解组织生活开展难到位不正常问题。一是双向教育。依托“微+、互联网+”,建立社区“大党委”微信群、QQ群,由社区“大党委”推送党建学习资料,方便党员自由参加组织关系所在支部或社区“大党委”学习教育活动。如南门社区“大党委”与尚逸影城、民办爱伦教育机构等联合举办“每月一唱(红歌)、每月一看(主旋律电影)、每季一展(主题展览)”为主要载体的党小组或党员活动,增强社区党员活动丰富性。目前,共开展选学送学5场次,受教育286人次。二是双向管理。党员方面,社区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签订责任书,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对离退休职工党员实行“共管”,配合原单位党组织对离退休职工党员进行辅助管理,发挥他们的“参谋和示范”作用;对流入党员实行“协管”,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通过党小组活动定期联系,引导其发挥在传播信息、发展社区经济、创建文明社区等方面“带动”作用;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在做好本单位工作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政治生活和各种活动,促进社区和谐共建。党组织方面,实行“双向承诺”“共享共建”,即辖区单位党组织围绕服务群众、帮贫助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共建等作出承诺,社区党组织围绕加强社区治安、改进环境卫生、协调矛盾纠纷、开展区域活动作出承诺,实现社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及党员双向互动,互惠互利。三是双向考评。在社区生产生活的党员,除参加组织关系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半年考评、年终民主评议外,同时参加社区“大党委”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对其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及承诺践诺等情况,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的程序进行评议,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党员组织关系所在支部,作为党员评先评优、培养选拔社区主干的重要参考;驻区单位、文明片区挂钩理事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为居民群众服务情况,除接受社区“大党委”考评外,同时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单位考评。

(四)强化“三保”实现运转有序,破解“大党委”建设工作难持续问题。一是保障机制。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社区挂点的镇党委委员或党员副职领导作为召集人,社区“大党委”牵头负责,社区党组织和有关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小组共同参与,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遇有重大问题也可随时召开。互联互动机制,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相互提供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互相开放、统筹整合使用区域内党建、群团、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场所及设施,实现需求互补、资源共享,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更加接地气通民气聚人气促和气。同时,通过健全完善“党员示范岗”“党员工作承诺”、党建责任落实等制度,推行党务、居务、警务三结合的工作机制,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保障经费。依托社区“大党委”工作专项经费采用成员单位筹集、县直部门划拨等途径,建立稳定规范、多元投入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给予社区运转经费15万元。同时,从上级支持、费随事转、增强造血功能、社会赞助等四个方面探索多元化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三是保障场所。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书报、有制度、有公开等“七有”标准,通过财政支持、党费补助、社会捐赠等渠道,采取社区场所资源共享、阵地共建、翻修等办法,规范社区“大党委”活动场所。配套建设党员活动室、电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党小组活动室、党员健身中心、“四点半”学校、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窗口、网格管理平台、公开栏等阵地设施,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努力把“大党委”活动场所打造成为融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党员之家、群众之家、服务之站,为社区党员居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服务。

三、主要成效

通过探索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较好的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与片区联建、队伍建设、服务群众进行了结合,即含括一般意义上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又进一步突出了党建凝聚人心、服务中心工作的大局理念,起到了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给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开拓了基层党建工作新的空间,激发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的活力,实现了党员欢迎、群众赞同、社会反响良好的效果。

(一)“三联”破解团结问题,整体功能得到了新发挥。社区“大党委”机制有效突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推进社区党建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有效化解社区党组织与流入党员以及辖区单位党员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隶属关系互不关联、管理格局条块分割等问题,通过探索实践,区域各项资源力量有效聚合凝聚,大党委整体看组织坚强有力、制度健全完善、活动规范有序、队伍担当有为、工作保障到位。

(二)“三共”破解宗旨问题,服务能力实现了新提升。上头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就是社区“大党委”这根“针”穿起了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万条“线”,整合与调动起社区所有的服务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坚持紧贴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开展活动,不同职业的党员为困难群众提供理发、义诊、维修电器等服务,切实把服务送到党员群众的心坎上。广大群众通过各类活动,看到了党员的新形象,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

(三)“三双”破解人本问题,党员队伍增添了新活力。依托社区“大党委”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各类组织生活,有效地拓宽了党员干部的视野,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党员干部在开展活动中真学、真用、真创、真干,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积累了经验,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加深,创业富民的激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推动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三保”破解基础问题,机制落地压实了新基石。把抓好基层、打牢基础作为固本之举和长远之策,从实际出发,着力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抓紧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党建阵地,城市党建工作在基层真正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强了起来。

四、经验启示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涉及主体多、涵盖范围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诸多要素中,理出头绪、理顺关系,关键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瞄准问题、务实管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不断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德化县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的生动实践,为各地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提供了较好的样板参考和工作启示。

(一)城市基层党建的机制建设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新变化。德化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显著的“小县大城关”特色,城关两镇城镇化率较高,经济社会结构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经济新业态改变了城市传统社会格局,催生了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新的组织形式。社区“大党委”机制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的原则,生动地实践了党的工作及时跟进新群体和新区域发展的思路。另一方面,城市基层党建,要研究把握城市基层党建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体制机制是推动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社区“大党委”机制,通过进一步调整组织设置,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条件等体制机制创新,使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使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由全能型向核心型转变,促使基层党组织服务引领凝聚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城市基层党建的机制运行要瞄准问题、务实管用。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群众路线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例如,社区“大党委”机制运行中,联合辖区学校共同开展的“四点半”学校(幼儿园在四点半放学后,由社区“大党委”党员组成志愿者,轮流再带小朋友1-2小时左右)、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暑期“阳光义教”活动,很好地化解了城市上班族与接送小孩时间冲突、学生暑期没地方去与高昂的校外暑期班费用之间的冲突,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城市基层党建的机制落实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推进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健全县、乡镇、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体系是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举措。社区“大党委”机制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更加注重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开放融合,通过“大党委”联建、党小组联设、配套组织联搭,把社区、文明片区挂钩理事单位、驻区单位及非公和社会组织、社区及共建单位党员、流入社区党员联动起来,有效破解区域组织条块分割联建互动协调难问题,有效联合辖区内各项资源,有效引导社区党组织聚焦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