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打造“红色商圈” 繁荣区域经济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党工委

2018年10月10日09: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地处连云港市中心城区,辖区内以通灌路为中轴,周边汇聚苏宁广场、索菲特酒店、苏果超市、陇海步行街等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是连云港市重点打造的商圈之一。商圈辐射范围1.62平方公里,涵盖非公企业168家,个体工商户1836个,2017年营业额突破27亿元。

为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路南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按照“街道统领、社区引领、区域融合、商圈聚力”的总体思路,以共驻共享共治共建探索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商圈党委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的区域党建共建格局,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向开放、联动、融合迈进。

一、背景与起因

为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2016年路南街道党工委对通灌路商圈辐射范围及辖区覆盖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发现通灌路商圈党建工作存在以下特点:

(一)商圈党员构成多元化。

一是党员来源广泛化,商圈的党员包括流动党员、新社会阶层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改制企业转入商圈内社区的退离休党员及下岗失业党员。二是党员流动无序化,由于谋生需要、工作变动,商圈党员流动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模糊,党员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三是党员素质差异大,党员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党员意识及党性观念参差不齐,党员意识及党性观念淡化,难以严格遵守党内纪律、不能全面履行党内组织生活。人事关系固定的机关事业事位在职党员,由于契合了数十年来一贯运行的单位体制,能够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党员意识较强。

(二)党务干部的培养有待加强。

商圈内各类党组织负责人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还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商圈党建工作有机关化、行政化倾向,在思想上还没有形成区域大党建的思维模式。商贸企业中党员人数少,能从事党务工作的人才更少,寻找和培养能力强、有热心、素质高的潜在党务工作者非常困难;也有一些处于培养期的对象刚熟悉党务,但由于岗位变动、人员流动,往往前功尽弃。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商圈党建工作存在着“有想法无思路,有方向无办法”的情况,缺乏创造性地开展商圈党的活动的勇气和能力。

(三)党建工作基础还不够扎实。

一是党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商圈内一部分商贸企业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二是制度还不规范,部分商圈内党组织虽然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但是在制度的健全和落实上,仍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三是商圈内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二、做法与经过

(一)突破界限、整合资源,筑牢“红色堡垒”,凝聚商圈党建工作合力。

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强化区域内组织整合,开创商圈大党建新模式,形成开放式党建工作格局。一是摸清家底,增强组织磁力。召开商圈党员、商户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企业和商户党员进行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党员底数,共摸排出党员354名,并对组织关系所在地、行业分布等登记造册。制定《通灌路商圈党建工作方案》,提出打造和谐商圈、活力商圈的目标,把促进商圈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党员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多维引领,延伸组织触角。针对商圈主体多元化、层次规模化的特点,搭建“街道党工委+商圈党委+商圈党建联盟”的党建工作体系,由街道党工委领导商圈党委,商圈党委统领商圈党建联盟,其中党建联盟由9个片区核心企业党组织组成。成立商圈流动党员支部,确保每一名党员都进入组织视野。按照“组织共建、工作共进、活动共创”的目标,同步推进商圈内群众性团体建设,相继建立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工、团、妇联动共建的工作局面。三是营造氛围,扩大组织影响。采取点上分类走访、逐个宣讲,面上广泛宣传的方式,在商圈内营造浓厚的党建工作氛围,引导商圈内“隐型”党员、“口袋”党员主动亮身份。通过给每位党员发放《致商圈党员公开信》、党员服务联系卡,设置党务公开栏、党员风采栏,在各商场显著位置设立党员服务咨询点等多种方式,快速统一商圈党员思想,一些原先不愿亮明身份和不愿迁入组织关系的党员纷纷亮明身份,主动要求迁入。

(二)突破体系、创新机制,激活“红色细胞”,聚合商圈各路优势资源。

完善商圈党建运行机制,把商圈内资源力量统筹起来,把党员服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商圈党建工作内生动力。一是工作保障多元化。队伍建设方面,从街道和社区挑选7名政治素质好、具备较强党务工作能力的同志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协助企业更好开展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方面,设立商圈党建专项经费,保证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阵地建设方面,按照党员“红色之家”、人才“培养课堂”、企业“政策基地”、服务“集合据点”的功能定位,在辖区苏宁广场四楼打造一站式、集约化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场地——“通灌路商圈党群服务站”,为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二是教育管理规范化。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因地制宜抓好商圈党员教育管理。把理论教育与信息共享、业务培训等结合起来;避开经营高峰,尽量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学习;采取“掌上课堂”、送学进商户、“三分钟微党课”等方式,让教育更接地气。三是作用发挥常态化。实施“展党员风采、当服务先锋”项目,引导党员商户在爱岗敬业、诚信守法、优质服务等方面争当模范表率。实行党员商户挂牌经营,定期组织“五星党组织”“五星党员”“五星商户”评比,激励广大党组织、党员不忘初心、争先进位。创新“党建+定制”志愿服务模式,将商圈志愿服务队伍整合为惠民服务社、爱之翼先锋队等9支服务团队,已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42次,服务时长1650小时,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

(三)突出优势、共享资源,创新“红色服务”,提升商圈融合发展活力。

坚持“心贴心”服务商户、服务党员、服务商圈,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升级服务水准,推动党建工作与商圈经济同频共振、融合发展。一是服务商户助和谐。商圈党委从服务入手,积极做好引导协调,架起政府与商户、商户与从业人员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调动了广大商户为商圈繁荣发展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建立商圈党委委员接待日、党组织定期听取党员业主意见、分析商户思想等制度,搭建商户与商圈管理层的沟通桥梁,促进商圈内部融洽和谐共处。二是服务党员解难事。围绕实际需求,定期为党员商户发放经济政策、经营理论等资料,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及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服务876次。积极协助党员商户解决实际问题,如指导组织关系结转,为部分党员查明组织关系等,帮助业主解决摊位安排、保险办理、子女入学等事宜65项。开展入党日送鲜花、节日送祝福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三是服务商圈促发展。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市场管理、安监、城管等6部门共同参与,建立通灌路商圈党建联席会,定期会办解决企业和商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政策扶持、环境治理和治安维护等综合服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为商圈企业解决注册、立项、审批等疑难问题325个。将组织优势与商圈的资金、人力、物流集聚优势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商圈发展环境,促进商圈持续繁荣发展。

三、成效与反响

通灌路商圈作为连云港市首个商圈党委,于2017年3月在市委、区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成立。同年10月,通灌路商圈党群工作站投入使用。目前已成立通灌路商圈党委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步推进商圈内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建设,为商圈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通过商圈党委,实行党员经营户挂牌亮相经营,定期组织“五星党组织”“五星党员”“五星商户”评比,引导商圈党员经营户在爱岗敬业、诚信守法、优质服务、无私奉献等方面争当表率,商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根据企业需求量身打造商圈党建菜单,通过商圈党建联席会,每季度会办商圈企业和经营户遇到的困难,做好对商圈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治理和治安维护等综合服务,商圈服务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搭建沟通渠道,建立商圈党委委员接待日、党组织定期听取党员业主意见、定期分析商户思想等制度,搭建商户与商圈管理层的沟通桥梁。

通灌路商圈党委将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商圈的资金、人力、物流集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商圈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商圈繁荣发展和壮大贡献力量。

四、经验与启示

(一)在新兴组织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政治引领。通灌路商圈党委建立社会本位、市场本位,构建扁平化的党建资源和服务交换场,用丰富的党建资源而非行政权力为基层党组织“撑腰”,吸引更多的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到区域建设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之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在新兴组织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组织领导。通灌路商圈党建突破行政区域,整合其他街道、社区的资源,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临时性区域。换言之,商圈党建资源的整合不需要打破原有的社区划分,也不需要再建一个跨社区组织,只需要在“虚拟区域”内重组资源即可。相比固化区域,以资源重组为主要特点的“虚拟”弹性区域更加灵活,也更节约组织成本。

(三)在新兴组织党建工作中,更加注重作用发挥。通灌路商圈党委以基层组织力为抓手,以服务需求为工作切入口,点燃商圈“红色引擎”,推进商圈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互动联系,充分发挥商圈作用,焕发基层党建合力。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