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县委组织部
2018年09月26日10: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灌云县主动适应城市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探索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1+3+N”党建联盟,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背景与起因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基层政权建设的“根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经济形态、人口结构、群众诉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1、管理工作协调沟通难。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管理上不相隶属,条块分割比较明显,在承接党委政府工作、社区共建中,社区党组织横向协调和领导权威性较小,管不了驻区单位。驻区单位工作配合少,支持和服务社区意识淡薄,与社区党组织之间协调沟通较难。
2、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近年来,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职能逐渐剥离出来,大部分由镇街社区承担。离退休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社区,对社区服务资源需求加大。但传统的社区服务资源相对较少,驻区单位服务资源有限且对外开放不足,资源优势互补较难,制约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3、党员队伍作用发挥难。生活在社区的大量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不在社区,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的主动性不高。且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方法单一陈旧,缺少有效的形式和载体,更缺乏创新和针对性,对社区党员吸引力不强。
二、做法与经过
为有效破解上述难题,江苏灌云县从体制机制改变党组织设置模式,组建“1+3+N”党建联盟,坚持社区党组织“一核”引领,联合社区民警、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公司“三方”力量,以及辖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单位等“N”个部门其他力量,将上述力量吸纳为党建联盟成员单位,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
1、健全区域共建组织体系,服务机制变“小支部”为“大联盟”。坚持虚拟化设置、实体化运行,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党建由单打一向区域化转变的新格局。组织设置打破驻地界限。出台《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基层党组织与乡镇(街道)社区党组织“六联共建”实施意见》,将县级117个部门分配到全县26个社区,每个社区有3到5个部门参与共驻共建。在社区组建“1+3+N”党建联盟,向下与社区网格党支部、功能党小组衔接,把党建联盟单位在职党员编到网格中,构成了开放融合、覆盖广泛的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兜底管理服务的党建工作机制,精准做好楼宇、园区、商圈等党建工作,把辖区内各种组织都管起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城市社区全覆盖。成员构成上打破职级界限。在不改变党建联盟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情况下,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党建联盟负责人,吸纳辖区社区民警中的党员、业主委员会和小区物业公司的党员负责人以及驻区单位分管党务副职领导等为党建联盟成员,变“独奏”为“合唱”,构筑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区域内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大服务格局。考核考评上打破管理界限。出台《社区党建联盟运行规则》,明确党建联盟单位10项职责。制定社区与党建联盟单位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问题清单等“四项清单”,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并把共驻共建情况纳入党建联盟单位年度党建考核项目,县委组织部从党建考核中专门拿出分值,交由社区考核赋分,经县委组织部审定计入党建联盟单位党建考核总分,推进“六联共建”工作落实。
2、完善区域共享保障机制,服务力量变“分散式”为“集约式”。注重发挥社区党建联盟单位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在社区聚集。资金联筹,提高服务效能。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从2015年开始县镇财政每年投入450万元为民服务资金,用于社区为民服务项目。把党建联盟单位投入社区资金捆绑起来、打包使用,每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解决了部分小区路面不平、路灯不亮、下水不通等长期困扰广大居民的民生问题。阵地联享,夯实服务基础。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近年来县镇财政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按照“五中心一展示区”标准,新改建党群服务中心12个,全县60%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1个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与党建联盟单位相互开放文体等公共场所及资源,打造共建基地53个,实现了区域内党组织学习阵地、教育阵地、活动阵地共享共用。党员联管,汇聚服务合力。坚持“管起来、发挥作用”原则,实行党员分类管理。管好在职党员,建立在职党员登记表、双向反馈表、双向联系簿、评比表彰进社区“二表一簿一评”制度,将服务成效作为在职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全县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共认领服务项目957个,完成群众微心愿412个,帮助解决困难问题1096 个;管活离退休党员,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委托管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热心公益的优势,引导其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管住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委托流入地党组织纳入组织管理,流出地党组织加强日常联系、网上教育,通报重大事项。
3、优化区域共治便民方式,服务模式变“单一化”为“多元化”。基于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推行“一站式”、“菜单式”和“联动式”三类服务模式,积极吸纳党建联盟单位参与社区服务,拉长党的工作手臂和社会治理链条。“一站式”服务打造便民直通车。着力打造“15分钟服务圈”,在全县所有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把公共卫生、优抚救济、劳动就业等12项公共服务内容纳入服务站集中办理,推行全程代办、首问必答、定职明责等5项制度,做到居民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实现社区服务 “零距离”。“菜单式”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组建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推行社区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志愿者接单“三单制”工作模式,为居民提供精准有效、丰富多样的服务,不断增强居民的认可感和满意度。为了精准列出“菜单”,各社区建立“民情恳谈室”、“百姓议事厅”、“居民说事点”,每月召开一次民情研判会,形成了广覆盖、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和协调处理机制。“联动式”服务吹响共治集结号。坚持集众志、聚合力,组织党建联盟单位进社区开展“双进双联双促”、“五助”、“主题党日”等活动,常态化帮扶社区弱势群体1000余人。推进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等创建,协助做好社区禁毒、社区矫正、帮教转化等工作,引导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提质增效。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探索推行“1+3+N”党建联盟模式,在加强和改进城市党的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织好资源“整合网”,走活了“党建一盘棋”。通过组建“1+3+N”党建联盟,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有效整合社区内组织、人力、物力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打破了传统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格局,将党建联盟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融合为“一盘棋”,形成了基层党建联抓、精神文明联创、社会稳定联保、环境卫生联治、公益事业联办、多方力量联动的“六联共建”机制。
2、架起党群“连心桥”,启动了“民生直通车”。通过健全完善民情反馈机制、跟踪问效机制、协调督查机制,“一站式”、“菜单式”、“联动式”地联系服务社区居民,进一步畅通了居民表达心愿诉求和征求社情民意的“绿色通道”,搭建了社区与居民的连心互动平台,使社区围绕实现居民愿望、满足居民需要、维护居民利益开展工作,提高了服务针对性,社区真正成了“暖心之家”、 “安心之家”、“乐心之家”。
3、牵引党员“先进线”,形成了“争优新气象”。发挥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社区好人”等身边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开展“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红马甲一个服务站”等主题活动,为社区党员传递爱心、彰显先进搭建了舞台。广大党员通过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方式,对社区弱势群众进行慈善捐助、爱心救助,促进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4、绘制社区 “温馨谱”,奏响了“和谐协奏曲”。及时受理、办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服务内容向各个领域延伸,重点在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丰富党员文化生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下功夫,成立社区党员辅导驿站、党员志愿者“时间银行”、“助老爱心屋”等,成功举办党员先锋剧场、道德讲堂、“党建文化节”等文娱活动,形成了党员与群众、单位与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关心、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