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安徽桐城:找准着力点 搭建大舞台

中共安徽省桐城市委组织部

2018年09月25日09: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桐城市位于安徽中部,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辖12个镇(其中7个镇被省政府批准为产业集群专业镇)、3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76万,党员38000多名。全市共26个社区,聚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人口、80%的基层党组织、85.5%的党员。近年来,桐城市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延伸党建触角、突出融合发展,推动党的基层堡垒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理”转变。

【背景与起因】

桐城于1996年撤县设市,随着深度融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街道社区承担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城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从思想理念上来说,城市社区中不少是村改社区,传统的农村党建思维定势根深蒂固,从村民自治到社会管理服务,产生了一些不适应;二是从工作机制上来说,没有树立起大统筹、大社区、大党建的理念,驻区单位的共驻共建意识不够,被动接收的多,主动贡献的少,社区工作往往陷于单打独斗,社区党建工作“一头热”、“两张皮”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从社区服务上来说,面对不断增加的城市事务和管理难题,社区服务方式粗放、效能低下,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不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桐城市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式,把党建工作放在基层治理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去谋划,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切入点,以凝聚服务群众为出发点,以加强和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为落脚点,推进党的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做法与经过】

一、下移下放下沉,建强组织领导新核心。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的鲜明导向,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做强街道“龙头”,做实社区堡垒,着力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城市基层党建的“轴心”作用。一是重心下移。明确街道8项职能,把党建工作列为职能首位,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大办制”,即统一设置党政办、经济发展办、党建办、社会事业办、综合管理办,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推动街道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街道统一设立党建中心,配备5至10名专职党群工作者,按照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要求,面向区域内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开展服务。二是权力下放。针对街道社区有责无权,党组织腰杆不硬的问题,赋予街道社区六项权力,下放人事考核、规划参与、综合管理、项目建议等多项权力权限,实现权责一致。实行社区事务准入清单制度,理直气壮地把“编外”任务挡在门外。实行干部考察进社区、评先评优进社区、任用公示进社区,强化“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理念。街道社区党组织有了话语权、决策权和实施权,基层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街道社区说了就算、定了就办。三是资源下沉。对超标准配置、长期闲置和低效运转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市政府统一收储,按就近原则供社区无偿使用,先后将黄金地段7000余平方米的国有用房调剂给6个社区,价值达5000万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配套,投入1400余万元,新建了桃园、太平、白马、长生4个社区,一举实现26个社区全部达标。为彻底解决“有钱办事”问题,从2016年开始,将社区干部工资报酬、养老医疗保险、基本运转经费、场所建设提升、示范辐射培育等5项经费全部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社区干部待遇按不低于本市社会平均工资,按月打卡发放。社区干部全部统一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常住人口,分别给予20-50万元的社区组织基本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年均动态增长在11%左右。

二、共建共管共享,激活深度融合新动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持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党员、群众深度融合,激发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一是单位共建。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统筹推进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构建区域化、开放式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发挥党建工作“外溢”效应。175个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书》,72名驻区单位、非公企业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先进联创”为主要内容的“五联共建”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公益服务、资源支持、秩序维护、关系融合”等,驻区单位、街道社区互相提供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开展双向认领,街道梳理后建立项目清单,抓好任务分解和落实。省荣康医院、市医院、中医院定期组织业务骨干为社区困难职工群众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义诊服务。“两新”组织电子商务园开展电商培训52场次,带动5000余名青年创业致富。桃园、兴元等社区成立“四点半”课堂,解决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时差问题。二是党员共管。严肃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先后出台了党员活动日、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政治生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十项制度等4个系列文件,从标准规范层面发力,坚决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头条进行重点推介。全面实行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按照“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要求,全市共有7158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以“认岗位、认对子、认难题,服务情况接受社区党组织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三认一评”活动,认领纠纷调解、困难帮扶、义工义诊等服务岗位5000多个,参与服务2万余人次。全市以党员为主体成立志愿服务组织30多个,引导广大党员在为民服务过程中当先锋作表率。翻身社区成立“暖心社”,采用“专妇党”+“双青”的模式,即专业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加青年志愿者、青工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日常志愿服务,并设立“爱心超市”,提供志愿积分兑换。关爱女孩网拥有党员志愿者100余人,帮扶贫困女孩1300余人,接受、发放资金400余万元。情系爱心联合会拥有固定志愿者160余人,爱心会员2000余人,募集善款超千万元,资助中小学生1000余人。以党建带群团建设,开展“保护母亲河 青年在行动”常态化志愿服务专题活动,吸引近500名青年参与龙眠河环境治理。三是居民共享。在小区建立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意识。创新推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弘扬“礼让”文化,强化以情动人、以理感人、以法服人,广泛运用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工作中,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5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8%,《中国改革报》刊登推广经验做法。以社区为重点,以红色阵地为依托,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邻里文化活动,促进邻里和谐,增进社区居民之间互动。城郊社区成立了群艺俱乐部,社区党组织免费为其配备服装、乐器、音响、投影仪等活动道具,目前已发展文艺爱好者40余人,每年为群众演出黄梅戏10余场。

三、一网一人一体,搭建精简高效新平台。以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为目标,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一网通。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综合居民认同度、面积人口等情况,26个社区共划分成165个网格,每个网格300-500户、600-1000人。居民住宅、驻区单位、商圈楼宇、公共场所等全部纳入其中,不留空白。把党组织建到网格,把党员派到网格,细化设置街巷楼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配入执法、综治、公安等条线力量,推动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居民自治一张网格全覆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组织体系。一人清。改变以往“专员专管”的作法,每个网格确定1名综合管理员,计生、民政、人社等各类专管干部全部承担综合管理责任,实行AB岗工作制度,A岗为网格化责任区域,B岗为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实行“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综合管理员负责网格内基础信息的采集,定期进行走访、准确掌握网格内单位和居民情况,进行日常巡查、现场处理有关问题,重大情况及时反馈回传。一体办。按照资源共享、集约利用的原则,依托政务中心、雪亮工程、城管工程,建设一体化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25家政府职能机构明确了392项一次办结事项,实现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便民目标,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设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打破了区域、层级、部门间的壁垒,将联动联勤、市民服务热线、应急处置等职能统一纳入中心管理,实行统一受理、分类派单、跟踪督办、考核一体,着力将民生事务“千条线”拧成基层服务“一股绳”。

【成效与反响】

一、责任进一步压实。通过建立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形成市、街道(开发区)、社区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构建了上下联动、协同用力的工作格局,让党的声音“一传到底”。市级层面成立城市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为“一线指挥部”,重点是加强城市党建工作的整体布局、资源配置、指挥协调、督查指导。街镇(开发区)党工委是“龙头”,履行直接责任,负责统筹推进和抓好落实,重点是发挥枢纽作用,推动传统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党建、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融合。社区、驻区单位等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履行具体责任,负责组织动员和服务管理,重点是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建立党建工作巡查制度,将基层党组织书记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纳入巡查范围,实行党建工作“月度工作计划报告、月度工作清单上报、月度工作进展通报”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将城市基层党建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二、活动进一步落实。各基层党组织坚持把教育管理党员、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 创新活动载体,使党建引领经济发展、脱贫攻坚、防汛救灾、文明创建、棚户区改造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成为新常态。在企业,实施红色引擎工程,通过建设红色驿站、创办红领学院、举办红旗擂台、培育红心团队、打造红美家园等举措,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融共促,新华社《安徽领导专刊》、《政务专供报告》两次刊文进行专题报道。在2016年抗洪救灾中,208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8000名党员积极参与,百世佳、微威等一批非公企业累计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1个先进集体和3位先进个人受到省委表彰。在脱贫攻坚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106家企业与101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对贫困户实行技能培训、用工安排、工资待遇“三优先”,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三、作风进一步扎实。在全市机关单位和窗口服务行业,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全面推行“五零工作法”,即真心服务“零距离”,勇于担当“零推诿”,高效办事“零延误”,坚决落实“零折扣”,严格问责“零容忍”,带领员工立足岗位做贡献。开展整懒治庸、纠风治乱行动,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今年已评选效能优秀奖2个,颁发效能黄牌2张,倒逼机关作风转变。持续办好“973阳光热线”,截至7月底,接听热线527条,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14个。以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全力破解难题,突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一大批热心服务、作风扎实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城市基层党建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明显改善,社区正职全部实现“一肩挑”,“两委”班子大专以上学历97人,平均年龄37.6岁。

四、治理进一步务实。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园林城市等“十城同创”活动的开展,实施“十大提升工程”,由市委常委领衔,实行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彻底解决城市基层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开展综合整治龙眠河区域环境,新建了廊桥、东作门、沿河公园,居民娱乐休闲有了好去处。深入挖掘桐城文化,对六尺巷、桐城文庙进行修复保护,保留了历史文脉。从2016年以来,在城区先后改造棚户区20余处,老旧小区5个,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所,公园2个,文化广场3个,停车场3个,引进北京环卫公司,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合力解决了一系列关于居民生活和利益的棘手问题。

【经验与启示】

一、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智慧治理是趋势。作为中小型城市,要以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为目标,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充分整合“雪亮工程”、数字城管、政府部门服务管理系统等,建设一体化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进而提升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二、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人员素质是根本。城市党建工作新格局能否形成,党建工作能否搞好,城市治理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热心社区党务工作,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懂得党的基本知识,善于联系群众,办事公道的骨干力量。要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着眼于保证素质、优化结构,注意从离退休人员、大中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选聘。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健全从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中提拔街道科级干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政策,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让他们更有底气地开展工作。

三、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理顺机制是关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城市基层党建是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涉及动体制、动权力、动利益,作为县级层面,又具有许多不可自主性,如编制人员机构等,部门之间有时也存在掣肘现象,需要从更高层面、以更高担当建立起统一领导、协调各方、有序推进的机制。这个机制不建立、不理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很难有效发挥。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