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总支部委员会
2018年09月05日14: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摘要: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是青山嘴水库建设搬迁实行城市楼房安置的纯移民安置社区。2009年7月30日,涉及水库建设的6679名移民全部搬迁入住栗子园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区常驻居民目前已达7400余人,有汉、彝、回、白、傈僳等11个民族。从农民变市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部从农村搬到了城里,很多群众思想上没有准备好,生活上不适应。移民问题不单要“搬得出”,更重要的是“留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社区党总支成立后,牢固树立“把小区当我家,把居民当亲人,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的服务理念解,认真摸清社区居民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生活习惯、就业需求等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了“九抓”工作措施,特别是狠抓组织体系建设、思想教育、就业创业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等,使小区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搬迁时的3264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92元,家庭小轿车从搬迁入住时的35辆增加到现在的1400余辆,社区也于2016年12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
一、背景与起因
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是青山嘴水库建设搬迁实行城市楼房安置的纯移民安置社区。2007年,因大(二)型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动工建设,需对库区内涉及的2个乡镇、4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1675户6679人进行搬迁安置,楚雄市规划建设了栗子园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26.7亩,小区房屋建筑面积为28.1万㎡,共计93幢楼房2568套住房。房屋竣工后,涉及的6679名移民于2009年7月30日前全部搬迁入住栗子园小区。为做好该小区群众的服务管理,经中共楚雄市委批准,栗子园社区党总支、小区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5月成立(小区管理委员会经楚雄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6月批准成立)。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区常驻居民目前已达7400余人,有汉、彝、回、白、傈僳等11个民族。从农民变市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从农村全部搬到了城里,很多群众思想上没有准备好,生活上不适应。移民问题不单要“搬得出”,更重要的是“留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社区党总支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管理服务和基层治理,特别是狠抓组织体系建设、思想教育、就业创业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使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技能显著增强,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二、做法与经验
社区成立9年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紧紧围绕“九抓服务型”的工作思路和“一步城市化”的工作目标,创新管理服务和基层治理,使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蝶变”,日益呈现出和谐稳定、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抓网络体系,做足绣花功夫。根据小区每个单元的居住情况和党员、团员分布,创新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法,按就近就便的原则将小区划分为5个片区19个居民小组(一级网格),党支部建在片区,党小组建在居民小组,由党小组长兼任居民小组长、网格员。把每个居民小组按楼栋、单元划分为二级网格和三级网格,配备楼长93名、单元长229名,配合社区开展服务管理,形成了社区——片区——居民小组——楼栋——单元“五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使社区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始终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二抓群团组织,充实党建力量。抓实党建带群建工作,按照“党组织建到哪里、群团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依托19个居民小组建立了19个团小组和妇女小组,成立了2个老年协会、专兼职调解队伍1支38人、应急民兵队伍1支40人,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整合州市机关在职党员干部366人,组建“云岭先锋”志愿队、巾帼维稳志愿队等9支志愿者队伍,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活动26次,极大地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来,扩充了党建阵容,凝聚了发展稳定和谐的正能量。
三抓政治属性,教育引导群众。坚持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三个不变”,分层分类对党员和群众开展教育引导。把“两学一做”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认真落实“三会一课”,近年来共召开“两委”成员、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及居民组长学习会32场2300余人次,党员大会8场1600余次,支部会议30场460余次,中层干部会议12场1800余次。自社区成立起,持续开展“明白人”教育,在每户居民家确定1名明事理、善表达、能管事的“明白人”,每季度1次专题培训。自2017年起,又开展了“感恩、公德、小康”三项群众教育。9年来累计开展群众教育36轮292场5.5万余人次,有力扭转了“等靠要”思想,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抓服务功能,小事不出社区。社区接管了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服务职能,建立“一站式”为民服务大厅,为居民群众提供民族宗教、户籍、民政、医疗保险、劳动保障等140多项便民服务。推行代办制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每年平均为群众办理事项2万余件,处理水电维修300余件。为方便居民,投资260余万元建成了2个红白理事大厅、2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及1206个停车位。专门设立群众诉求受理岗和矛盾纠纷调解室,建立基层党组织主导的矛盾排查和调节机制。“有事找楼长、困难找党员”,谁家房顶漏雨了、下水道堵了、两口子吵架了、邻里之间闹矛盾了,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解决。社区居民小李等7人到社区诉求工资拖欠难题,社区出面联结各领域党组织反复多次协调,最终帮助追讨欠薪15万元,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五抓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与楚雄师范学院、职教院区等单位合作,联合举办烹饪、保安、美容美发、家政、酒店服务、汽车修理等技能培训36期。依托省州市挂联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派出专人到用工单位联系,实现了劳务用工信息共享。与团州委、团市委和楚雄师范学院合作,深入推进“关爱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开办周六“爱心课堂”为中小学生辅导作业,近年来共开展96期,受益学生7500余人次。与州市人社、移民、信访等部门和市政协机关强化联系沟通,定期开展关心关爱、矛盾化解,并在社区建设上给予帮助支持。
六抓关爱帮扶,不让一人掉队。针对社区困难群众,社区建立了扶贫帮困机制,实行社区“两委”及支部书记“分片包干”模式,一对一“结穷亲”,建立小区弱势及特殊群体工作台账,强化与州市挂帮部门和驻地企事业单位协调联系,共同帮扶救助老、弱、病、残、孤、寡等特殊人群,口惠实至,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社区每年都筹集资金10余万元,在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重要节日来临前对高龄老人、残疾户、困难家庭等进行走访慰问,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七抓就业创业,同步小康之路。农民要变为市民,生存发展是关键。社区大力实施“九个一批”举措(技能培训就业一批、劳务用工输出一批、社区管理服务岗位使用一批、交通城管协勤岗位使用一批、公益性岗位使用一批、龙头企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就业一批、承揽活计吸纳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居民纷纷走进酒店、餐馆、商场、医院、厂矿就业,社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7年,社区又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农贸市场,80多户100多人在农贸市场内实现就业创业,社区集体经济每年增加75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搬迁时的3264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92元。
八抓团结进步,共筑和谐家园。在汉、彝、回、白、傈僳等各族居民共同相处中,社区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消除民族隔阂、增进民族认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党建书屋、篮球场、民族文化大舞台,组建起4支民族民间文艺团队和1支业余花灯队,发展队员200多人,5个文艺团队还承接彝人古镇、桃源湖、楚雄州文化活动中心等文艺场地的演出,成了社区的一张名片。现在的栗子园社区每天都有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重大节日还开展送春联、照全家福、征文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绘画、游园等活动,9年来共送春联3200余幅,照全家福1800余户,义务理发1200余人次,各民族团结和睦,“小社区”成了“大家庭”。2016年栗子园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是全州到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
九抓文明创建,谱写城市新篇。围绕楚雄市当前的“六城同创”,栗子园社区积极融入城市文明创建工作,让社区群众在掌握新技能后,适应新的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社区在主要路口和每个单元门口设置垃圾桶,负责日常环境卫生维护,为居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在1754户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星级平安和谐家庭评比活动,参评率达100%。每年开展“团结和谐家庭”、“创业致富家庭”、“好婆婆”、“好儿媳”、“遵纪守法公民”等评比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树立文明新风尚,走向城市化新进程。社区党员席大爷感慨地说:十年前想都不敢想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党!感谢政府!社区居民吴大妈也说:栗子园社区的环境好、治安好、邻里关系好,社区就是一个和谐大家庭,住进来就舍不得离开了!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居民素质显著提升。9年来共开展了法律法规知识、感恩教育、文明习惯等内容的户长培训会36轮292场5.5万余人次,转变了居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力扭转了“等靠要”思想,居民素质显著提高,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是居民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农民要变为市民,生存发展是关键。社区大力实施“九个一批”举措(技能培训就业一批、劳务用工输出一批、社区管理服务岗位使用一批、交通城管协勤岗位使用一批、公益性岗位使用一批、龙头企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就业一批、承揽活计吸纳一批、自主创业致富一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居民纷纷走进酒店、餐馆、商场、医院、厂矿就业,社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三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搬迁时的3264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92元,家庭小轿车也从搬迁入住时的35辆增加到现在的1400余辆。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社区改建了1206个停车位。
四是社会更加稳定和谐。2013年至2015年创建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16年12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社区11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奔小康。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健全的组织体系是社区稳定的关键。栗子园社区民族较多,矛盾复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社区能够稳定发展,利益于健全的组织体系。社区在“两委”基础上成立了综治维稳委、人民调解委、治保委,下设综治办、信访接待室、调解室、警务站,社区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社区党总支根据小区每个单元的居住情况和党员、团员分布,创新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法,形成社区、片区、居民小组、楼幢、单元“五位一体”的网格管理,并把党组织、团组织和妇联组织与网格管理有机融合,为小区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反复的思想教育是“一步城市化”的前提。农民变市民,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社区党总支一方面是抓实党员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发挥好先锋作用;另一方面努力抓好感恩教育,一轮一轮反复召开户长会、群众会,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宣讲、法制宣传,并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培树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努力营造勤劳致富、明理诚信、文明守法的社区氛围,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文明素养。
三是抓实就业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栗子园社区群众在搬迁前,全部生活在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打工多以汗水型为主,搬入城市后,广大居民为增加家庭收入而发愁。社区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与相关单位合作轮番开展烹饪、保安、家政、酒店服务、汽车修理等技能培训,让广大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积极发挥州市挂联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劳务用工信息的流通共享及用工帮扶,派出工作人员到省、州、市的一些用工单位联系,定向组织输出,一大批居民纷纷走进酒店、餐馆、商场、医院、厂矿、保安公司等就业,部分居民实现了自主创业,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使小区居民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真正实现了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四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社区和谐的基础。从农村看搬到城市,许多老人闲了下来,无事可做,长此以往就会出大问题。社区党总支积极汇报争取,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党建书屋、篮球场、民族文化大舞台,牵头组建了4支民族民间文艺团队和1支业余花灯队,购设备、请老师,帮助文艺队发展,现在队员已发展到200多人,小区内天夜夜灯火辉煌、典音不断,在家聚在一起打篮球,跳广场舞、左脚舞,不仅跳出了健康,也跳出了和谐
五是细致周到的服务是赢取群众支持的根本。搬迁群众初到城市居住,“等靠要”思想严重,埋怨情绪大,社区党总支牢固树立“把小区当我家,把居民当亲人,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的服务理念解致以细致地决好群众困难和需求,建立为民服务大厅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专门设立群众诉求受理岗,推行代办制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哪家有事只要到社区反映或打个电话,社区都会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做好服务。实行社区“两委”及支部书记“包片”模式,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及关爱。同时,根据居民习惯及诉求,社区投资建设了2个红白理事大厅、2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及1206个停车位,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经过多年的努力,社区的工作不断得到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