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江苏海安市:实施“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 “敲”开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

中共海安市委组织部

2018年08月24日15: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市主动适应新时代城市化快速发展新形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传递到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敲”开城市基层治理新局面。

一、背景与起因

海安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是一个欣欣升起的县级市。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海安的城市规模和品质得到了提升,逐渐形成以22个城市社区为主体、超过50万人、党员大量汇聚的主城区。伴随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海安也像其他城市一样,出现大批量的商品住宅和拆迁安置小区,传统的居住模式发生巨大改变,过去的守望相助日渐消失,党员也随之“隐身”到自家的“小格子”,市民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物业,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找组织、找党员,一度陷入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困境。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也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阵地。海安市委始终把抓好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自觉行动,把“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作为市委书记领衔的党建项目和提升党对城市基层政治引领的“一号课题”,抓推进、抓落实、抓深化,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在全市社区推行“四联四促”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和《社区融合党建标准化考核细则》,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社区融合党建工作路径。围绕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对基层党建提出的新要求,以实施城市基层“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为载体,以赠送“政治福袋”为承载,加强党组织有效覆盖、整合社区优势资源、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党组织“看不见、摸不着”、政治功能发挥不突出、群众身边无党员现象,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做法与经过

近年来,海安先后开展了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服务企业科技行、惠民服务进社区、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等活动,形成了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群众、联系服务企业的固定网络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2017年年底,启动实施“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组织动员“市-区镇-街道-社区”四级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逐户逐企敲门走访,引导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并巧妙地做好“两新”组织摸查、党员关系摸排、签订共建协议等工作,推动形成党建融合、区域统筹、多方联动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是强化政治功能引领,“敲”来组织常相伴。抓住年底外出居民返乡高峰时期,指导街道社区分社区党员、单位党员,常驻居民、流动人口,共建单位、驻区“两新”组织等类型,精心准备新年礼物“政治福袋”。“政治福袋”印有党徽、社区党组织LOGO、“幸福党建来敲门”字样和社区党建工作宣传口号等党建元素;装有根据社区自身特色印制的个性化十九大日历、“颂党恩”对联、“撸起袖子加油干”袖套等特色政治小礼物,把党的声音“一传到底”。精心制定行动计划,合理编排分组,以1名街道社区党务干部、1名网格员、1名社区志愿者为小分队,深入开展走访送“政治福袋”活动,挨家挨户送福上门,现场核对居民家庭(“两新”组织)信息,实时更新社区党员情况,把符合建支条件的“两新”组织纳入孵化培育计划,将党的组织“一网兜底”。市委组织部每半月听取行动进度汇报,以随组入户、随机抽访、满意度测评等形式,每周赴社区抽查。区镇组织“敲门”前培训,并落实资金保障,指导推进各社区工作落实,推动党的领导“一杆到底”。

二是注重精准对接引导,“敲”来服务安心享。健全网格化管理,结合上门走访,引导居民、党员加入网格微信群,同步健全网格事务包干负责、上门代办事项制度,更好地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在十九大日历上增加年度固定服务项目的时间提示,将2018年党员统一活动日计划表送至每个党员,确保精准服务到户到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整合社会、社区、社工三方面力量,梳理搭建“一综多专”志愿服务队伍,实施“民主立项、全程留痕、群众监督、结果评议”服务项目认领行动。结合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特征,分发个性化社区服务指南,引导居民根据个人专长填报志愿岗位认领表,积极投身社会治理。深入落实在职党员进社区制度,驻区单位党员到社区全部注册、全面报到、全员参与志愿服务。推广社区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工作模式,实行居民事务党员代理服务,实现服务全方位、满意千万家。

三是突出共建共享引路,“敲”来责任共同担。驻区单位“项目化”担责,逐家走访并签订2018年共驻共建协议,引导各单位积极参与年度党建服务项目认领,邀请加入区域红色党建联盟,推动形成“组织联动、文明联创、发展联心”的区域党建共同体。经过群众广推、单位认领、共建研讨、决定公示四个流程,在社区显著位置公开全年实施项目,强化共驻共建意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社会力量“多元化”担责,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联合工商、税务、公安和消防等部门,对互联网企业、楼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流动性较大的“两新”组织进行年底摸查,引导社会力量以低偿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智慧养老、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卫生医疗等专业服务。党员群众“规范化”担责,逐户签订居民公约,征集对社区治理服务的意见,明确群众建议、议事会讨论、党组织认领、群众评议的民主议事环节,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党员上门讲解星级化考评细则,做好每季度“谈心谈话”,激励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成效与反响

1.党建融合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组织力量,只有不断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将党建工作与城市社会治理有效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提升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海安市以“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为载体,持续完善党建特色举措和社区治理创新做法,自觉确立将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同谋划、同推进、同考核的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逐渐成熟。依托社区成立“区域党建红色联盟”,把公益团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全部纳入管理,新培育出“惠心社”“慧源泛书房”等20个有影响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推动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和社会多方主体参与的一体化治理新机制。

2.服务精准度明显提升。与经济工作相比,党建工作更多涉及到意识形态层面,看似抽象、虚空,但通过“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让党建成为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精准有效的“实功”。2018年春节期间,海安市1800多名机关干部和6000多名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每天进家门、访单位,宣传党的主张、落实党的要求、传播党的声音。通过整合社会、社区、社工三方面力量,推广社区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三单”工作模式,累计征集党建实事项目404个,招募党员志愿服务者583人,组织心理咨询、文艺宣传、志愿服务等类型的公益性服务193场次,全面实现“联系无遗漏、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相关工作成效被《江苏组工信息》《新华日报》《组织人事报》《江苏党的生活》、人民网等报刊媒体先后报道。

3.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把幸福作为党建工作的目标,既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也是遵循和维护人民群众幸福权利的重要体现。通过挨家挨户上门送祝福、听意见、办实事、解难题,全面推行“实事工程、暖心工程、满意度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批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区党组织兑现了承诺、改进了作风、提升了效能、巩固了执政基础,阶段性满意度测评数据显示高新区居民平均满意度达94.7%,开发区居民平均满意度达98.2%。

四、经验与启示

1.要坚持把政治功能放在首位。政治功能是党组织之魂,如果丧失了政治功能,那就失去了根本。一些地方,社区党组织把自己当成“有求必应”的店小二,被群众牵着鼻子走,弱化了政治属性、虚化了引领作用。社区党组织要时刻做好党在城市一线的“代言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党内带党外、以党员带群众,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使基层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2.要坚持以系统化思维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城市基层党建是整体运作的党建体系,要注重从基层自转向上下用力转变,健全市、镇、街道、社区四级责任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没有后顾之忧。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意愿合理谋划党建工作,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持续深入地挖掘整合区域资源,以区域化、融合化的理念推动城市各领域党建的共同进步,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实效。

3.服务群众是为了更好的引领治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需要真情服务来凝聚。只有用行动来说话、用事实来证明,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的办理,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举措的推出,让群众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才能增加党组织与群众的互信和感情,才能加深群众紧跟党走的行动自觉,才能带来城市基层的长治久安。

五、探讨与评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社区结构、社会群体结构等都发生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变迁,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结构转化,组织结构也开始由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脱离单位的空间,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社会治理结构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中心不断下移,街道、社区成为基层治理无可替代的主要依托。海安市实施的“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紧紧围绕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变化对基层党建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市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有效保证了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了以基层党的建设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格局。

(责编:黄瑾、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