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先锋人物

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山西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

2018年08月10日08:31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

王志东(左一)经常到贫困群众身边了解情况。赵文君摄

7月的骤雨猝不及防,倾盆而下,一场接着一场。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起早搭黑,领着县委一班人,颠簸在泥泞的山路上,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从整村搬迁到整顿风貌、整村提升、整沟治理,一场接一场的硬仗。让他牵挂的是深山旯旮那些搬迁的山庄窝铺,揪心的是提前到来的雨季,捆住了黄金施工期的手脚。遍布全县的100多个村庄有的正在危房改造,有的正在修葺残垣断壁,有的正在街巷踏铺、有的正在景点建设,与乡村振兴遥相呼应,城乡一体的新蓝图已经绘就。

王志东深爱这片红色热土,乐见乡亲们由愁苦到幸福而绽放出的张张笑脸。一个宋家沟新村,两月不到吸引游客8万多人,有个门脸的、露个手艺的,收获的盆满钵满。投资者纷至沓来,与之连成一线的王家岔宋长城,摇身成为潜力股。围绕历史重镇、清凉山城、养生福地,雕刻的是3只“金饭碗”。

115到153:行百里者半九十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新村,旧貌与新颜的对比,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肯定了岢岚县整村搬迁的做法,提出整村搬迁,是破解深度贫困问题的有效举措。王志东感受到了责任与信任,他说:“摘不下贫困帽子,就对不起脚下这块红色土地。”为此,他带领县委一班人,6环联动,破解7难,一年间整村搬迁115个村,交账交卷,撕开一道口子,趟出一条路子。这场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大迁徙,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给予空前支持,方方面面汇聚力量,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架桥开路。“这不是一个人的攻坚,是党中央号令之下的千军万马。”王志东如斯形容,“挂图作战,我们要一个一个堡垒去攻克。”

随着整村搬迁的全面告捷,战略重点转移到整村提升和整顿风貌。就是要画出最新最美的画,打磨出留得住的乡愁和山水田林路村生命共同体。接下来的路,比搬迁更难,有153个村,需要下绣花功夫。

记者抵达的第二天早上,是7月16日,周一。大雨中,几十名干部齐刷刷8时30分准时来到脱贫攻坚指挥部,两个乡被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一周任务清单落实到人头。随后,兵分数路,直奔乡下。他们把这种做法叫做天天到现场,就是问题发现在现场,现场解决问题。

岚漪河咆哮如雷,沟壑间云遮雾罩。

时而雨泼,时而雨歇。多半天跑了4个乡6个村,有岚漪镇第三沟村、刘家湾村,阳坪乡赵二坡村,宋家沟乡安子村、偏道沟村,神堂坪乡新民村,塌房漏雨的情形没有,村民们和泥搬砖,见天收入一百多块。几乎村村都有新变化,王志东说,眼里有情况,脚下有办法,和乡亲们在一起心安。几个村的群众大多数认识年轻的县委书记,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反映情况。偏道沟村有小两口在珠海打工,回来处置老房子要下天价,村里人都看不惯,王志东跟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开个村民大会,让群众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地涉及的材料问题、资金问题、补偿问题,王志东一五一十给予解答。有意思的是新民村64岁的肖根才老人,用补助的2.4万元翻修了旧窑洞,干完保洁,有时在村里广场上唱个道情跳个舞,老伴儿嫌他丢人现眼。他拉着王志东的手,想要讨个面子。“看病医保,吃饭低保,保洁月收入800块,是老来福。吼一吼,精气神就出来了。”县委书记的话让老太太舒眉展眼。

让王志东感触更深的是源于群众内心的精神动力。高家会乡上村武黑女,不等不靠,不屈不挠,供养2个孩子上学,侍候3个老人,养羊种地两不误,还帮衬比她更穷的人家。从干沟村搬到宋家沟新村的党建军,一家培养出两个博士,县乡干部集资帮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虽然贫穷,但有骨气。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王志东讲述这些故事,并看作是全县脱贫摘帽的丰厚精神资源。

前5年后3年:打铁的还需铁打的

5年前,37岁的王志东从忻定盆地来到贫困县岢岚任县委书记。有的人议论他是脚板抹油,脸上镀金,在不了几天。有的人观察他做事,是在看得见的地方,还是看不见的地方。

上任之后,他俯下身子,重心下沉,把功夫下在调查研究上,八个月几乎走遍全县山山水水。王志东感到心情沉重。作为晋绥边区腹地,老区人民为保卫延安、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牺牲。多少年过去了,还戴着贫困的帽子。“不能让流过汗、流过血的乡亲们流泪。”王志东平添了一股血气。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只有干部多吃苦,群众才能少吃苦。最远的则堡塔村,要翻越3座大山,花费3个多小时,狭长的壕沟有1.5公里长,七上八下住着30多人,打着手电,他和乡亲们促膝交谈,倾听心声。

全县近一半村庄散落在边缘沟壑,深受路电水短缺的困扰,得病靠熬,上学靠跑。过去10年,63个偏远村庄消失了。王志东为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一次次带队装着咸菜、馒头进山进村进户,访贫问苦,求策问计。在一个叫井沟的地方,散落着17个袖珍村,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生活。新华社记者采访后称这一现象为“山顶洞人”。过筛式的摸排下来,数目惊人,光常住人口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就有115个,整村搬迁势在必行。

然而,要把这些村和人迁出来,投入巨大,困难重重。即使在全省,也很难找到第二家,这第一大“难”敢不敢扛?王志东说,中央有铁打的精神,我们要有打铁的本领,把钉子一颗一颗钉牢钉实。采访中,记者听说了“驴得水”的故事。65岁的李改红嫁到东沟村40多年了,买驴驮水来回花一个多小时,真到迁移,又舍不得那些地。王志东进村调研路上,遇到了赶驴驮水的老人,就给她算细账,告她腾出来的地方,要办养殖场,退耕还林的地还有一大笔补偿。老人想通了,卖了驴,搬到宋家沟新村,第一件事就是奢侈地用自来水把衣物洗了个干净。

搬迁有如攻城拔寨,王志东总是冲在前头,草滩坪村搬迁群众有意见,成为老大难,他进村蹲点,带着耳朵耐心倾听,带着本子仔细记录,问题解决了,群众舒心了。去年腊月廿九,城镇里已爆响零星鞭炮,踏着厚厚的堰冰,王志东带着米面油和对联,专门到偏远山村路家岔看望两户没有搬迁的人家。他主持常委会做出决定,不能让暂时未搬迁的贫困户感到孤独无依,要让他们过一个温暖体面的春节。这一天所有常委集体出动,分头上门到80多户人家问寒问暖。被称作“山顶洞人”的尹油梅老人,搬出社窠村住了50多年的破窑洞,进城上楼,标志性地成为整村搬迁的最后一户人家。

记者见到的县乡干部有一个共同特征,红脸汉、泡泡眼,有的眼里充满血丝,略显疲倦。只要谈起工作,立马来了精神,头头是道。县上干部讲了一个故事,省委党校一位和王志东熟悉的老教授在岢岚讲学,问起书记在不在县里?陪同老教授的人很诧异,刚刚不是在楼道问候过您吗?老教授感慨,2013年我来讲课时他还很年轻,几年时间就老了,一下子真是还没认出来。

12人和8.6万人:一个班的冲锋

一任接着一任干,有了岢岚的今天;一级带着一级干,为了岢岚的明天。下乡路上,王志东告诉记者,我们县委常委班子12人,正好一个班。只有冲锋在前,才能领好全县8.6万人民群众干成事。

打基础,谋长远,需要久久为功,踏石有印。脱贫攻坚是大战场也是大考场,作为硬性规定,县委要求包乡县领导三天两夜住村,其余帮扶力量五天四夜住村。从县委书记做起,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进度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有着详细台账,每周一在脱贫攻坚例会书面公布。在攻坚一线的省、市、县、乡184支驻村工作队和4054名干部到岗到位由指纹签到系统记录,做到一周一盘点、一旬一督核、一月一验靶、一季一考核,锤炼出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挺得住、打得赢的攻坚铁军。

全县风清气正,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实则就是干部能上能下的“竞技场”,在第一线提拔重用干部338名,81名80后走上领导岗位,其中17人担任了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参公、事业单位一把手。因之,匡正了用人导向,打破了论资排辈,有的正职当了副职,有的主动要求让贤。

脱贫摘帽,志在必胜。乡村振兴,好戏连台。王志东如数家珍,最大的移民新村广惠园引进了箱包厂,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可以实现就地就业。宋家沟新村,一座年处理5000吨沙棘的加工基地已经建成,联姻18个沙棘造林合作社,分批培训的600多人,将逐步上岗。与此同时,羊肉深加工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也给贫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在文旅富民、文旅兴城又一个战场上,宋家沟新村文旅扶贫有了突破进展,更加坚定了县委一班人咬紧牙关,拼搏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岢岚古城恢复、宋长城建设文旅项目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一体两翼”乡村文旅构想从决策之前的严谨审慎到开工之后的雷厉风行,他们打造的是文旅1.0版,即无中生有,年内游客人数超过10万,明年打造2.0版,后年为3.0版。他认为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干好应该干的事情,当好施工员、泥瓦匠,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就是作为。他说在危难时刻挺得上;风险面前担得起;遇上矛盾解得开;遇上中梗阻疏得通就是担当。

多年前,来了一位记者采访放羊娃。放羊为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下娃做什么?放羊。这就是传闻甚广的圈圈理论。整村搬迁,让贫困农民走出了画地为牢的小圈圈。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是奋斗出来的。

连轴转,紧得干。白天现场,晩上会场。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县委三楼常委会议室的灯光穿越午夜。广惠园扶贫车间的机器安装调试,柏籽羊养区的通水通路,晋岚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人技能培训……卡脖子的麻团纷纷破碎。

记者忘不了那夜的雨,一阵紧似一阵……(记者 班彦钦)

(责编:陈彦彦、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