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山东青岛市南区:以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 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

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组织部

2018年08月10日10: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阶层、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组织在城市遍地开花、各类人群聚集到城市社区,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原有的条块分割、条条分离、块块分散的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新变化新任务新要求。与此同时,传统的靠社区抓党建、就党建抓党建的方式已经无法与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相匹配,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统筹力,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基层治理的需要,亟需转型升级。

市南区位于青岛市南部滨海一线,地处青岛市核心区域,辖区面积30.01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50个社区,常住人口58万人,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经济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生产总值的91.8%。作为青岛市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区,市南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2000年区委明确提出区域化党建理念;2007年在所有社区全面建立社区党委,奠定了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2010年在山东省率先设立社区工作站,创新“两委一站”社区领导体制,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但是,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大,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朝增夕减”,变动性更快、自主性更强,社会发展整体节奏进一步加快,基层治理难度空前加大。街道主业不突出、权责不对等、机构设置不合理;社区“两委一站”关系不理顺、工作站服务功能不突出、居委会自治职能边缘化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基层治理要求。

【做法与成效】

市南区委准确把握城市基层党建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转变街道职能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区深入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强化政治功能为根本,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构建区委“统”、街道党工委“联”、社区党委“拢”三级联动、全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改革街道体制机制,增强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功能

针对街道承担职能过多、主业不突出、权责不一致、机构不合理等问题,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围绕聚焦主业、精简提效、赋权增能,切实强化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地位,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一是调整工作重心。严格规定街道在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社区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等8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定位,压实工作责任。取消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考核指标,经济服务职能重点向采集企业信息、促进项目发展、服务驻区企业、优化投资环境等工作领域集中。取消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将43项为民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工作站,实现居民在家门口办理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事项。通过转变职能,把街道从沉重的经济考核任务和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行“大部制”改革,从主要“向上对口”转变为“向下对应”,将街道原有的10余个内设机构整合为综合、党建工作、社会事务、公共安全、城区发展5个办公室,各办公室主任由街道副处级干部兼任,配备工作人员共3-4名,其余人员全部下沉至社区工作站。精简内设机构,压缩管理层级,克服过去街道内设机构设置对上不对下、人员分散、条块分割、层级过多等问题,使管理更加科学化、扁平化,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行政效能。街道副处级干部直接兼任街道内设科室主任,由“分管”变“直管”,在减少管理层级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来街道处级领导干部多、工作人员少的问题,干部队伍更加精干,作用发挥更加坚强有力。

三是实施赋权减负。赋予街道对区职能部门派出(驻)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征询权,明确街道综合执法中队、司法所等区职能部门对派出(驻)机构负责人的任免交流和奖惩使用,须书面征求街道党工委意见。全面推行街道事务准入制度,进一步厘清区机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的职责权限,明确了16项街道权力清单和77项社区工作站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并明确需街道承担的新增事项,由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并做到人财物同步下放。减轻街道考核负担,明确除区委、区政府统一对街道开展综合考核外,区机关职能部门不得对街道进行工作考核。

二、健全社区“两委一站”,强化社区党委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权责不清晰、关系不理顺、工作站公共服务和管理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围绕增强社区党组织政治属性,推动社区服务转型升级,对社区“两委一站”体制进行了调整优化。

一是建强社区党委。完善组织架构,社区党委下设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社区工作站党支部、片区党支部及两新组织党组织,强化社区党委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配强党委班子,党委书记由街道副处级党员干部担任,并兼任社区工作站站长,直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街道不再保留办公场所;副书记由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党委委员从片区党支部书记、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以及社区党员骨干中产生,并选聘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担任兼职委员。改革后,50名街道副处级干部下沉到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对社区大事小情负总责,真正实现了与群众在一起;结合社区“两委”换届,15名两新组织党组织成员当选社区党委委员,131名驻社区单位党组织成员被聘为兼职委员,社区党委力量得到有力充实。

二是归位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站副站长以及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明确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街道下派行政任务,由社区工作站接管,工作重心不再是政务服务,而是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同时,出台《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指导意见》,指导社区居委会提升自治能力。改革后,社区居委会从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进网格、访民情、解民忧中去,更好地组织居民商议社区事务,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是做实社区工作站。明确社区工作站为事业机构,站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副站长由下沉事业编制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拓宽了街道事业编制干部晋升通道,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从街道下沉188名干部到社区工作,面向社会新招聘了200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极大地充实了社区工作力量。改革后,人财物进一步向社区倾斜,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平均达到13名,由街道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及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等组成,采取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的方式,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工作站站长)合理调配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从20万元提高到110万元,财力保障更充分。

三、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推动各领域党建融合发展

针对区域化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原则,以联建共建为纽带,构建起三级党建联席会(议事会),促进事务共议共商,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统筹起来。

一是区级层面,打造共管共抓的城市基层党建领导层。横向上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区级党建工作联席会,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召集人,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编办等14个单位为成员单位,出台《市南区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工作例会、综合考核等4项工作制度,抓实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部署推进、统筹协调。纵向上理顺行业统管,在区委组织部设立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区委两新工委书记由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兼任,设专职副书记1名,并由区工商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员负责同志兼任副书记,抓好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统筹谋划、宏观指导;调整设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办教育机构、律师、民营医疗机构5个综合党委,由区委两新工委直接管理,党组织关系隶属于所属区直党委,分工抓好负责领域两新组织党建的兜底管理。

二是街道层面,打造共驻共建的区域党建共同体。着眼增强街道统筹领导能力,选优配强了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51名关心街道发展、热心服务街道的驻街单位党组织书记被选聘为党工委兼职委员;进一步做强各街道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将394家影响力、规模较大的驻街单位党组织全部纳入成员单位,凝聚起共抓区域党建、共谋发展稳定的强大合力。驻街单位党组织通过签约共建、认领项目、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为街道办实事、解难事。着眼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覆盖,在各街道成立两新组织综合党委,统筹协调街道辖区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加强对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兜底管理。比如,立足商务楼宇林立的区域特点,在全区建立了71个楼宇综合党委,由街道干部担任党委书记,选派大学生社工担任楼宇党建指导员;并发挥物业公司工作优势,依托楼宇物业组建联合党支部,将楼宇内为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党员纳入组织管理,实现全区1万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三是社区层面,打造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同心圆。抓实社区共建议事会,由社区党委牵头广泛吸收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党员群众骨干为议事会成员,搭建党建协商议事平台。全面建立了驻社区单位需求清单、服务清单、资源清单机制,目前全区共汇总收集各类需求275条、可提供服务189项、可共享资源117类,社区党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将管区内的资源、需求有效匹配。比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为解决双职工孩子放学后、寒暑假无人照看的问题,通过社区共建议事会协调远洋船员学院、青岛卫生学校无偿安排师资,共同建立“四点半学堂”,解决了这些家庭孩子的托管难题。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香港路社区党委为缓解停车难问题,积极协调中环大厦物业公司达成错时停车协议,从有限的车位中拿出20个提供给周边居民夜间停车使用。

【经验与启示】

市南区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全面构建起三级联动、全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党在街道社区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区域资源进一步互通共享,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作为峰会主会场所在地,市南区委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突显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机制优势,充分发挥了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员出动、全面谋划、全域统筹,确保了峰会服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通过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市南区委在实践中得到三点启示。

一、强化党的领导是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前提基础

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工作,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放在首位,突出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增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引领能力。实践证明,把50名街道副处级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压实“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党委的领导力和统筹力,实现了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双提升。在峰会保障、信访维稳、应对火灾险情及汛期突发事件等工作中,社区党委书记带头冲锋在前,使问题发现在一线,处置在一线,社区党委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面对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改革创新是核心就是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市南区转变街道职能、取消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实行街道工作准入制,为街道减负赋权;推行“大部制”改革,街道副处级干部由“分管”变“直管”,压缩管理层级,提升工作效能;将社区工作站升格为事业机构,打通事业编制干部晋升通道,激活了基层干部队伍。这些改革措施既“治标”又“治本”,党员干部干劲更足,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起全区群众为提升市南区城市形象和区域竞争力献策出力,筑牢了决胜峰会保障攻坚战的群众根基。

三、推动融合发展是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实践证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是封闭运行、自我循环的,而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有机的整体。通过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和整合区域内各方面党建资源,彻底拆除了隔离墙,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融合性、开放性,实现了街道社区党建与各领域党建工作的互联互动、融合发展。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各街道党工委通过党建联席会,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拧成一股绳,凝聚服务保障的社会合力;各社区党委依托社区共建议事会,吸收驻街单位党员、物业公司党员、社区党员骨干为平安市南志愿者,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服务保障的兜底合力。

(责编:黄瑾、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