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组织部
2018年08月10日09: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稳固。伴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得到极大改变。传统以行政村(社区)为中心的党建工作模式、治理工作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成都市青白江区以党建“末梢”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向小区、院落、楼栋等基本单元延伸,有效地强化了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
一、背景与起因
(一)城乡发展变化对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重大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由于拆迁腾退、疏解整治,大量的居住小区不断出现,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常驻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口基数的增加,党员的积聚,对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带来了较大冲击,“小马拉大车”“党组织管理服务不过来”“党组织不清楚党员底数”等问题时有发生,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一降再降,组织影响力是一弱再弱,城乡形态变化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挑战也越来越明显。
(二)基层治理矛盾对强化党的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还有大量的城市“病”,诸如违章搭建、乱停车辆、堵塞消防通道、侵占公共绿地等等基层治理顽疾,不可避免地充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间。这些不安稳、不和谐的“因子”,也正以量的堆积诱发质的改变,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政权稳定。各类矛盾丛生的基层治理,更加迫切地需要党组织发挥出他在社区发展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需要基层党组织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及时跟进,把党的组织建在小区上,把党建引领落实到小区治理中,有效构建城市和谐。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受到人民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小区、院落、楼栋已成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而当前基层党组织仍然以村(社区)为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向下延伸拓展不够,在服务群众上存在大量的空白点,也存在着服务的滞后性,迫切需要将基层党组织下沉到社会中的基本单元中去,做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工作。
二、做法与经过
青白江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共驻共治、共建共享”的党建思路,切实建强党建“末梢”,激活“微端”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工作中的治理优势、发展优势和服务优势。
(一)将党的组织建在基层单元上,构建“1+N”组织体系。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在现有综治网格体系下,摸清各网格中以生产生活形态存在的自然院落、物业小区、寨子、新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等基本单元。并依托网格和这些基本单元,按“一支部一网格”“一支部多网格”“一党小组一基本单元”“一党小组多基本单元”等形式,推动党建工作链条延伸至基本单元,组建网格党支部349个、网格党小组832个,把党的组织全面覆盖到网格和网格各基本单元中,实现党的组织覆盖“零盲区”。同时,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契机,规范党组织运行,推动村(社区)“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网格员与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交叉任职。对于网格员不是党员的,推选网格或基本单元内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党组织负责人,协助指导网格员开展工作。
(二)将党的阵地放到基层单元中,构建“1+N”阵地体系。针对当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行政化倾向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持续巩固和强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全面推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通过明确办公场所不超过服务中心功能用房总面积的10%,以及统筹布局设置社会组织办公室、舞蹈室、培训室、430 学校等特色功能室等,积极营造更具人性、更加亲民的社区便民服务环境,提升党员群众对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依托基本单元,按照“一单元一微阵地”或“多单元一微阵地”的标准,充分利用小区物管用房、社区腾退功能用房、国有闲置铺面等,就近为党员群众搭建咨询和服务平台,从而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已完成一批如港湾“微阵地”、乡村驿站、邻里空间的建设党建主题“微阵地”,实现党的组织阵地覆盖“零死角”。
(三)将领导治理落到基层单元里,构建“1+N”治理体系。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构建以党组织或党小组为领导、自治组织自行决策、基本单元内的其他组织广泛参与的“微端”治理机制。引导基本单元的党员群众通过组建业委会、院委会、自管委等各种类型的自治组织,制定各类自治“规约”和“章程”,对基本单元内的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依托“微阵地”,搭建“议事空间”“邻里和谐空间”“警民共建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等载体,建立单元治理议事协调机制,有效拓宽居民参事议事渠道。牵头协调好日常管理和服务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当好小区、院落管理服务工作的“润滑剂”和“推进器”。主动联系基本单元内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搞好联系服务,激活可利用的党建服务资源。有效构建基本单元“微治理”,确保共建共享“零缝隙”。
(四)将为民服务做到基层单元中,构建“1+N”服务体系。严格网格党组织“三会一课”,强化网格党员动态管理服务,建立“三常态三主动”服务机制,开展“一名党员一块牌,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党员一扇窗”“三个一”建设。统筹网格内党建服务资源,以“党建+”形式推动服务乡村振兴、社区发展治理等中心工作,初步形成“三色白马”“广场小红格”等党建服务品牌。坚持服务下沉,在党建“微阵地”上开拓“党员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警民共建和谐空间”“人大民声驿站”“邻里影院”“邻里书吧”“邻里茶园”“我有话说”等多种折叠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坚持多元参与,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组织策划各类“微阵地”服务项目,带领自组织主动参与,统筹各方力量,有序开展活动,深入探索“微服务”,密切联系群众“零距离”。
三、成效与反响
(一)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通过实施党建“末梢”工程,打造了一批党建“微阵地”,将党建标识醒目挂出,把党员身份和承诺随时亮出,有效将党的组织、党的阵地延伸到各个小区,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党在居民中的影响,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同时“微阵地”让不同支部的党员就近找到了“家”,也让小区居民多了一个固定的公共议事空间,真正畅通了议事渠道,做到了有话对党说,有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
(二)基层治理得以有效激活。通过构建“村(社区)党组织—基本单元党组织—党建“微阵地”—党员和居民”的村(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有效将综治网格化管理与党组织网格化建设融合,促进了治理资源从“离散”向“整体”转变、信息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社情从“滞后”向“实时”转变,有效促进了社会治安、环境、服务等各方面的转变,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充分认可。
(三)服务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各村(社区)党组织因地制宜在“微阵地”充实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一方面依托“微阵地”举办“固定党日”“人大代表选民接待日”“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吸引和引导小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以基本单元服务包装服务项目,引入社会组织组织策划服务活动,拓宽活动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有序开展活动,受到了广大村(居)民的广泛好评。
(四)基层政权得到有效巩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中找准党建“末梢”和网格管理、中心工作的契合点,激活基层社会“微端”治理,做到党建工作网络与综治网格同步设置、同步运转,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全面过硬,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经验与启示
(一)党的建设应符合客观规律。党建科学化的本质是要符合客观规律,政党最深层次的规律就是不失去人心,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党建“末梢”工程的实施顺应了当前城乡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实际,也符合了当前从严治党管党的客观要求,更对症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遵守科学发展规律,遵守党建发展规律,党建工作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更具有可持久性和创新性。
(二)党的服务应落在基本单元。通过建强党建“末梢”,为群众提供网格化、精准化服务,建设“微阵地”,打通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将党的服务延伸到各个小区,增强党在居民中的影响,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抓党建、强党建的检验标准,基层党建才能始终保持源头活水、澎湃动力。
(三)党的领导应聚在基层单元。通过党建“末梢”工程有效改变基层治理的现状,打破现存的传统单一治理结构,强化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作用,让不同支部的党员就近找到了“家”,也为普通群众就近参与公共议事提供了便捷,真正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有效解决发生在党员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问题,才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五、探讨与评论
党建“末梢”工程针对当前党建工作时弊,打通了党建引领的“微循环”,构筑了党建工作的“微生态”。这种做法紧扣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破除了党建工作抓手“虚、弱、软”的问题;秉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影响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入手,潜移默化的强化党的执政根基;坚持了问题导向,通过建设微阵地、开展服务下沉、促进“微”治理,有效解决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