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张进:国企前卫 舰船铁汉>>媒体报道

军工厂里的一把“亮剑”

2018年07月24日09:59    来源:华龙网

【摘要】 他走了,人们忘不了他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劲头。正如他爱看的《亮剑》,在短暂的52年人生中,他把漫长的近30年倾注在挚爱的工作上,为了企业发展数次冲锋。他,就是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刚刚被国务院国资委追授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的三线军工人张进。

他走了,人们忘不了他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劲头。正如他爱看的《亮剑》,在短暂的52年人生中,他把漫长的近30年倾注在挚爱的工作上,为了企业发展数次冲锋。他,就是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刚刚被国务院国资委追授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的三线军工人张进。

张进身边的人说,他是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但他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生病,就像他曾经说的:“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

肯干:军工厂来了个年轻人 成天爱往车间里钻

张进的办公室门前,再也没有人排着队等候他处理事务了。

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是墙上还挂着几年前他趁着假期到西藏拍摄的照片。有一幅是他站在珠峰大本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山顶有厚厚的积雪,但依稀能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阳光。

同事孙君晓还记得张进曾指着照片说:“这如同我们前卫,虽然现在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离奋斗目标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近30年的军工生涯中,张进又是如何抓住这些机遇的呢?

1987年,从镇江船舶学院毕业的张进被分配到前卫仪表厂。那时的前卫厂和多数三线企业一样,军工任务不足,企业连续亏损,张进也是厂里第一个学管理的大学生。

“他经常往一线车间跑,不像有的大学生喜欢坐办公室。从原材料、模具到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他熟悉得很快。”张进入厂时的师傅杨国才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勤快的徒弟,“那时一起来的26个大学生,陆陆续续走了23个。没想到,张进留下来了。”

厂子在一个狭窄的山沟里,破旧的厂房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山坡上。装配在山下,电镀在山上,产品转运经常靠人背上背下,为了抢工期赶进度,常常需要摸黑背产品。

有一年7月的晚上,天空下起了小雨,为保证军品能在第二天发往部队,时任生产科副科长的张进值守在电镀车间。

深夜,车间里灯火通明,百余套零件电镀合格后需转运至总装车间。

“赶快通知内专车过来。”有人提议。

张进连连摆手,“装配车间还有20多个工人正等着这批零件装配产品,驾驶员住那么远,我来解决。”

话音未落,他背起80多斤重的零件冲了出去,一脚深一脚浅地消失在雨夜里。

当他大汗淋漓把零件背到了工作台,却一头昏倒在地。

凌晨4点,他醒来后声音急促地问:“产品装配顺利吗?”

“你放心,正在进行交验,不耽误发往部队。”

他这才缓了口气,微微点了点头。

敢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他眼里却是个机遇

2004年,前卫厂发展的重担落在了张进肩上,上任厂长那年他39岁。厂里正面临企业发展的瓶颈,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总量一直在1亿多元徘徊,刚刚解决职工的温饱问题。

当时,一笔超过厂里能力3倍的军品订单摆在眼前。是放弃求稳,还是险中求胜?张进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他让我写一个汇报材料,我写出来后,他给我全部改了。”时任生产处处长的王晨宇还记得当时自己写的题目是《努力完成“501”专项工程任务》,张进则改成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坚决完成“501”专项工程任务》。

有一天,张进打来电话,语速很快:“我现在就在配套厂里,数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毛胚,就可以确定一年有多大的产能。要根据配套厂的能力,制定我们三年的生产滚动计划,编制我们的生产网络节点图。”

“那时我才知道,当我们还在纠结接不接受任务时,他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王晨宇回忆。

那时,张进和同事们跑遍了物资采购和外协单位,脚印遍布军品生产车间的每一个岗位,了解甚至细致到每一个零件的进度。

由于数量大大超过了厂里年生产能力,上级机关迟迟下不了决心。张进急了,站在3楼的办公室,他拍着胸脯,指向窗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完不成任务,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一项一项工作在张进的组织协调下,有序开展。最终,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提前半年完成了专项任务,被上级机关誉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前卫铁军”。

产品交付后,张进疲惫地瘫坐在地上。师傅杨国才劝他回家休息,他马上跳了起来,笑着说:“又要重新开始喽。”

当时工厂新区正在建设,项目也正在推进。

爱拼:冒险收购困难民企 4年赚回一家优质企业

带领一个传统的军工企业调整转型,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张进总说:“一旦亮剑,绝不退缩。”靠着这样的亮剑精神,他将一个产品单一的仪表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从2003年的1.4亿元增至2015年的17.8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进了解到重庆一家生产水表的民企由于资金链断裂打算出售。张进感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调研分析,反复论证核算,在干部大会上,他果断提出收购这家民企的议案。

“国企收购民企,搞不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旦接手,会不会成了拖累企业的烫手山芋?”当时集团公司内并没有这样的先例,有班子成员表示担心。

张进却是志在必得,他说,这家企业除了资金问题,还有管理不善造成的质量问题,而管理和质量正是我们的优势,“干任何事风险和收益都是共存的,一定要化危为机,所有的责任我来扛。”

事实证明,敢于吃第一只螃蟹的张进,通过这次收购使前卫厂成功进入到水务计量领域。

“当年花2300万元收购60%的股份,到2012年通过分红已经收回全部投资,还赚了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设备和50多亩土地。相当于4年净赚了一个优质产业和优质企业,达到了低成本扩展的目的。”回首过去,前卫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四光对张进独到的市场眼光佩服不已。

“张总的这些传奇,都是靠时间积累下来的。每天晚上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回到家忙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常事。”同事孙君晓说。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刚进厂时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张进越发消瘦了,身高1米74的个头,110斤重,腰围还不到2尺。

每当妻子和师傅杨国才提醒他歇一歇,他总是那句:“还有好多事,停不下来了。”

遗憾:去世前还在操心工作 他却没有等到项目成功

铁人病倒了,在他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去年11月的清晨,已经反复咳嗽多日的张进在去上班的车上突然大汗淋漓。

“他让我在楼下等一会儿,说感觉人不对。我提议送他回家,他却连忙摆手。”小车班师傅冼伟回忆。可这“一会儿”就是几个钟头,等到张进把手里的事忙完,已是下午2点,他这才被送到附近的医院。

当天检查后被要求住院,几天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职工都希望到医院去探望,但被张进婉拒了,“大家都不要来看我,在岗职工干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退休职工年龄大,我抽时间回来看大家。”

今年1月,正好是公司50周年座谈会,大家都没想到,正在接受化疗的张进真的回来了。

穿着工作服的张进大步流星地走进会场,脸色不好但仍是满脸笑意。

“不要牵挂我,我比你们还小些。”他挨个儿跟许久不见的退休老同志握手,还告诉大家,他会积极治疗,一定战胜病魔,早点回来上班。

那段时间张进总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因为公司第一次争取到的作为总设计师、总装配、总承包单位的某个项目研制任务还在进行,他在病床上还要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他怕来不及。

可谁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

今年6月26日,张进因病去世,年仅52岁。

不少同事还记得追悼会上,张进妻子满怀悲恸地讲出临终前他说的三个遗憾:一是再也不能回到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没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二是没有好好陪伴父母、亲人;三是没有孩子,没给妻子一个完整的家。

不久后,那个张进在去世前两天还在关心的项目成功召开定型会,上级领导和相关单位与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拍了一张合影。大家都说,这是一张有缺憾的合影,因为在这张大照片里,唯独少了总指挥张进的身影。

(中船重工供稿)

(责编:高巍、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