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说

浙江省嘉兴市 南长浜(笔名)

2018年07月23日14: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太多的话想对你说,没想到这些年说过的“心里话”,陆陆续续,都变成了文字。

五年前,给人民日报写稿,对我而言,还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开始鼓励我投稿的,是“大家谈”这个栏目。不仅公布邮箱、点明话题,而且作者都是普通的人,反映的都是基层的事。想到自己曾经先后在两个乡镇担任组织员,熟悉基层的情况,知道乡亲们的苦辣酸甜,何不也写一写“我的乡镇岁月”,于是根据“大家谈”的要求,开始撰写稿件并积极投稿。没想到投了几篇后,有一篇竟然刊登了。镇里农经中心的老杜第一个看到,马上告诉我见报的消息并给予表扬,说字数不多,但写得实,写得好。

一个“好”字,激励我写下了一篇篇稿子。2014年,浙江省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我作为镇级河长,经常陪同市级河长巡河。市级河长是市人大副主任,他每次来巡河,都要走遍各个角落,钻猪棚、进鸭棚,不怕脏、不怕累,而且对养殖户的转产转业,给予耐心引导和积极帮助。巡河的过程,也让我相信:领导干部下基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利用自己的长处,多出好主意,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据此,我写了一篇言论稿,投给了今日谈栏目。不久的一天,我正在镇里开会,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我一听才知是人民日报评论部打来的,我跑出会议室接听。编辑老师认真核实了几个具体问题,问得很详细,比如“河道旁为什么不让养猪了”“这件事是真实的吗”“养殖户后来的出路安排好了吗”等。他告诉我这篇稿子已被列入备用稿,不要另投他处,最后还鼓励我多写。2015年1月26日,经编辑老师精心斧正与润色后的稿子在《今日谈》专栏刊发,题目为《提要求不能放空炮》。

编辑老师的无私帮助与呵护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后来,我认识了更多的编辑,无论是评论版还是读者来信版,他们是同样的热心无私、严谨细致,为了核实哪怕一个细小的数字,都会打来电话,为了每一个文字,总会不厌其烦、用心打磨。这份来自人民日报大家庭的关心厚爱,让我深受感动、倍感温暖。其实,每一篇稿见报都不容易,既是个人辛勤努力的结果,也凝结着人民日报编辑老师的大量心血。从2014年以来,我已经在人民日报发表了50多篇文章,去年一年就发表了18篇。可以说,收获有多大,人民日报对基层作者的关爱就有多深。没有编辑老师的勉励与帮助,缺了他们的悉心指导,就没有我们基层作者表达的机会。人民日报,真的是一份人民的报纸,面向百姓、服务大众,亲民为民、不忘初心,我心怀感恩,也倍加喜爱您、敬仰您。

同时,我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的文章发表不少,可不是文采好,而是时代太精彩,让我有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和大天地。就拿我的家乡为例,近年来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转变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乡亲们收入越来越高,连父亲都不停地夸赞,现在的城里人要反过来羡慕咱们乡下人了。家乡的发展,是时代的生动注脚。我只是记录了她的一个精彩的瞬间而已。这些乡村记忆,能融入党报的字里行间,是何等幸运。

读报写稿的经历让我相信,任何努力不会白费,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写,是最好的学习。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每天第一件事看人民日报,是我这几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坚持下来,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推动了工作。近年来,我经常为联系村、社区的基层干部群众讲课。每次引用党的方针政策,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我总是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原因就在于写党史故事,讲党史人物,早已融入了我的工作生活之中。

许多人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给人民日报写稿?每次我都这样回答: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心里有话,工作有想法,就要通过党报向党述说,这是我的权利更是义务啊。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想对你说的话。

(责编:黄瑾、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