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到:

武汉市新洲区:“红色引擎”强组织 “红色三乡”促振兴

2018年07月03日13: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武汉市新洲区在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中,重点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健全完善组织覆盖体系、联系服务体系、共同治理体系,以“红色三乡工程”(党建引领下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洲实践”。

一、启动“红色引擎”,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一)紧盯脱贫攻坚强化“红色引领”。区委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党(工)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必述内容,同时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过程考评的范畴。选派135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工作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组建26个“红色三乡”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精准服务。统筹使用党费专项资金2100万元引导88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村农民增收1968万元,推动30774名贫困人口脱贫销号、5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成立全市首个“市民下乡”党组织——汉子山养老山居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引导“下乡市民”送智、送技术、送资源,使市民真正融进村民、融入乡村治理。

(二)探索“直评村官”管好“红色头雁”。探索考核考量村干部的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建立干部述、群众询、大家评、组织考、督促改于一体的“直评村官”工作机制,搭建群众广泛参与和直接表达诉求的渠道,实现村级管理由少数人“说了算”向多数人“说了算”的根本性转变,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村湾环境、排水抗涝、道路硬化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力促进村干部全职化、全天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先后有32名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村副职干部被推荐为村党组织书记,对评定在“基本称职”以下的119名村干部,扣发了全部绩效报酬。

(三)聚焦“阳光财务”掀起“红色旋风”。为解决村级财务公开“看不懂”、“不及时”、“不透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全区655个村(社区)中全面推行“阳光财务”,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流程、全公开,其中,183个1500人以上的村延伸到了湾组。并在每月“支部主题党日”接受党员群众代表的议定评,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全程监督。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中,采用微信(QQ)群、智慧党建平台等媒体,进行“人对人”网上公开,听取意见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增强公开的针对性,达到了“互通互知”的目的。“阳光财务”剑指关键问题,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促进基层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级信访举报大幅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汇聚组织合力创设“红色基金”。为巩固和深化2013年承担全省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试点工作成果,2017年向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出“献爱心、聚真情、耀党旗”的倡议,形成了党组织发动、党员联动、网络互动的强大合力,全区共筹集“红色基金”1196.78万元(占全市五分之一),彰显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围绕实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三心计划”(激励凝心、关怀暖心、帮扶连心),在党内开展“暖心探访行动”“连心创业行动”,全区共发放“红色基金”288.4万元,除对345名特困党员进行了帮扶救助外,还列支119万元支持30名有致富技能但缺资金的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

二、创新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一)强化党建引领,探索组织设置新体系。一是重组片区综合党委。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建立由街镇班子成员、相关村党组织书记和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等组成的片区综合党委,推动经济强村与弱村、人口大村与小村协调发展。仓埠街项山村联合三山村、靠山村成立靠山社区大党委,组建农创中心、“红色三乡”驿站,吸引60多名下乡市民租赁空置民房40多户,创办牛汇科技、汉字造梦等10多家农创企业。二是建立产业党组织。先后组建仓埠街花卉苗木产业协会党委、旧街街红色旅游产业协会党委、凤凰镇茶叶产业党委、凤凰镇蔬菜产业党委、凤凰镇苗木花卉产业党委、徐古街食用菌产业党委等6家党委,广泛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党群联富模式,推动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三是延伸组织链。优化街镇党(工)委领导下的“区域综合党委—村党组织—村塆党小组”架构,形成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组织领导体系,引领带动区域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群众团队共同参与治理。

(二)注重多元共治,探索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创新治理模式。着力“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并举,构建“在村支委会领导下的,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四会共治”新格局。推进党小组与村民理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二是完善乡村法治。建设法治文化广场,让党群服务中心每面墙能说话、能教育人,在下乡市民的法律工作者中组建宣讲团、顾问团,健全“要上访找支书、有困难找党员”工作机制,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能力。组织党员志愿者担任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巡查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报告情况、妥善处理。三是提升乡村德治。广泛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探索村民道德评价积分管理。开展评选“老支书精神”活动,传承弘扬老支书无私奉献、担当为民的情怀。

(三)坚持需求导向,探索服务群众新机制。一是摸清需求,明确服务方向。依托“片区综合党委—村级党组织—党小组—党员服务队”的组织服务架构,采取联系服务、进门入户等形式,对重点贫困群体、“三留守”群体、下乡市民、致富能人等的需求进行全面摸排登记,建立服务“需求库”。二是议准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村党组织在群众诉求全收集的基础上,对收集起来的群众需求进行研究分析,按照发展、生活、情感等类别梳理划分若干个需求项目,采取“四民工作法”(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对不切合实际且与身份不符的需求进行筛选,做到服务和需求对路。三是整合力量,落实服务需求。组织动员市派扶贫工作队、区直部门、党员志愿服务队、社会力量,分层认领和落实群众需求,精准解决党员群众反映的6类(民生、关爱、生活、文体、法律、生产)需求清单和微心愿。同时,建立认领、落实、考核的闭合落实链,分部门、街镇、村制定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将各单位落实服务群众需求成效作为季度和年终党建考评的重要内容。

三、推进“红色三乡”,注入乡村振兴动力

(一)释放红色动能,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一是推动村企联建。推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企业+合作社+村民”发展模式,由村党组织领办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股权收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邾城街巴徐村成立“八巷九弄合作社”,通过“现金、房屋、土地、集体资源”四入股的方式,有效地激活了内在发展力,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多万元,带动90多名农户增收100多万元。二是统筹部门资源。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项目、信息、人脉等资源优势,帮助村集体引进优质企业或产业项目。依托供销社、邮政电商平台,支持22名年轻党员和大学生村官领办农村电商项目。三是培育特色产业。村党组织发挥在产业规划布局、营商环境优化上的引导作用,围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链创业创新,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培育闭环式、融合式的产业集群。

(二)搭建干事平台,感召能人回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一是健全在外能人引进机制。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活动,街镇和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对本村籍贯的退休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在外能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1503名能人信息库,推行“企业家反哺、退休干部回巢、复退军人二次建功”计划,吸引能人回村任职。二是完善能人头雁培育机制。建立回乡能人“引、育、管、用”工作机制,探索因村制宜、因人而异的能人头雁分类管理办法,将能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育成能人,并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压茬压担培养。三是实施“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计划”。采取培训机构竞争式、培训内容“菜单式”的方式,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内容为培训重点,对546名村党组织书记实现全覆盖轮训。

(三)构筑精神高地,繁荣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支撑。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引导宗族祠堂创造性转化为“乡村文化礼堂”,邀请下乡退休干部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动村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二是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大力传承发展本村特色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等,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鼓励党员组建乡村文艺团队,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唱响红色主调,打造绿色生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振兴是基础。一是发挥党组织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绿满新洲”、垃圾分类等工作中领导作用,通过实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设立“红色三乡”党员责任区、示范岗,组织党员认领护林岗、护水岗、保洁岗等公益岗位,定期开展绿化养护、小微水体保护、村塆环境整治等公共服务活动。二是推进区域统筹。以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俗文化等产业为重点,组建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责任单位和龙头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行业性综合党委,重点统筹党建资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共享合作机制。三是把好生态考核关。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评定领导班子实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考评,倡导绿色政绩,对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约谈主要负责人。

(责编:黄瑾、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