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先锋人物

以第一书记为纽带集聚资源到乡村——辽宁营口选派干部驻村工作纪实

2018年06月27日09:48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以第一书记为纽带集聚资源到乡村

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由辽渔集团帮建的食用菌大棚丰收在即。(记者张继驰摄)

驻村干部帮建的盖州市榜式堡镇大集购销两旺。

派驻到盖州杨运镇的干部在杨运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乡村振兴的路子究竟应该怎么走?许多人在思考,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今年2月,我省选派1.2万名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对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村实行全覆盖。

5月7日,721名省、市、县派驻干部奔赴营口市的23个经济困难乡镇、644个村。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第一书记”。他们像一把种子撒在营口乡村的角角落落,一干就要3年,不是进村点卯,而是扎根干事。

派驻干部干什么?抓党建,“第一书记”不是要取代村党支部书记,而是要把班子拢起来,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促脱贫,改救助为开发,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精准为精致。

以驻村干部为轴,营口市将乡村振兴的资源集结在泥土上。从花海果乡到秀山丽水,从田园村落到海滨渔家,营口乡村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也萌生出更多猜想。

来了一个人 山村有了“多一种可能”

盖州市杨运镇距营口市区近百公里,四面环山,林郁水清,鲜有工业痕迹,是营口与邻市交界的一处“桃花源”。然而从经济发展的眼光看,这里人均耕地只有四分,山间的苹果、葡萄、李子和散养的牛羊是仅有的生计来源,经济体量在盖州27个乡镇里排老末,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超过10%。放眼营口全域,“老、少、边、穷”的标签都能贴到这里。

“杨运”,这个解放战争中在此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引以为骄傲的地名。精神基因的传承中,他们崇尚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也期待新时代有新的英雄出现。

33岁的班硕言或许是营口机关干部中最了解杨运历史的人。她毕业后就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但她没去过杨运镇,她对杨运镇的了解仅限于书本资料。

5月7日,班硕言和其他19名省、市、县派驻干部抵达杨运。这名6岁孩子的母亲一个人住进了山嘴前村小学校的宿舍。在村“第一书记”任上“服役”3年,她将错过陪伴孩子入学的重要时光。班硕言说,她最感激婆家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报到,单畅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她是渤海大学的英语教授,主动请缨到农村,是想看看自己的人生徽标除了“教师”还会有什么,还能为国家、社会、百姓奉献什么。47岁的单畅“觉得自己只有30岁”,派驻干部和当地人都深以为然,因为她言行利落、注重形象。单畅说:“今天起,我们的个人形象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形象,是派出单位的形象,一言一行要对得起派驻干部的称号。”大家对此更是认同,推选她牵头组建“杨运镇派驻干部自我管理小组”,并订立《自我管理公约》。

这份公约成为日后作息的基调——白天分头到村,交通自理,联民不扰民,严禁在群众家吃喝;晚上不能独自外出,要各自参与村民的广场舞、乒乓球等活动,每周一晚上集中开例会。

在派驻干部的“例会手记”里,可以看到这些条目:帮助村里完善党建工作、做好筹办村集体经济的调研工作、协调各项扶贫专款、协调帮扶单位与贫困户结对子、协调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指导、协调城市医疗机构来村义诊、推进文化广场建设……到乡镇和村里干什么?怎么干?刚来时,他们自问。在逐渐明晰的认识下,在次第展开的工作中,他们自答。

实绩才是最好的工作痕迹,在基层一线尤其如此,在派驻干部的角色转换中尤其如此。滕卓是营口市委办公室秘书二科科长,到任杨运村第一书记,他对农村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核心不能是“送”,不能“绑在别人身上”,要向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的模式转变。杨运村是“贫困村中的贫困村”,滕卓眼下正在跑的事是用一块地解决升级村委会场所、壮大集体经济两个问题,楼上村委会办公、搞活动,楼下建恒温库存果,还研究在空场建光伏电站的可行性,把脱贫“造血机”绑在村上。

徐宏伟来自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是个入行20年的记者。他把京东商城中国特产·营口馆引入杨运镇,做起了“水果上网”的电商扶贫。村里去年冬天的滞销苹果,借助他的单位和新闻同行,上了广播、电视、微信朋友圈,几天时间卖出近3000公斤。

结合本村、本人、本单位实际,“第一书记”在哪个方面有优势,就在哪个方面发力。

班硕言正在发掘、整理、包装杨运镇的历史,探索“绿色+红色”旅游产业富民路。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跟滕卓一样,她也想建恒温库,将优质水果错峰上市卖高价。

“过去总想着地少,得在空间上做文章,引导农民扣大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收益。”“第一书记”的想法让杨运镇党委书记孙成开思路大开,现在看来,时间上的文章也要做,“即便全镇13个村都建恒温库,我们的果也撑得起来”。

农村处处是宝,出路不止一条。打样农村产业结构、生产关系调整,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成为“第一书记”最重要的任务。

送去一个人 等于建了一个“延伸科室”

6月16日,是盖州市榜式堡镇的传统集日。赶集的除了本乡本土的农民,还有其他村镇的派驻干部。10时整,驻村干部帮助搭建的“天堡电商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其实,之前的两天里,榜式堡镇天保村和周边村的笨鸡蛋、小杂粮、时令果蔬组合而成的“端午大礼包”就在网上销售了2000多件,天保村集体账户上进账8万多元,130多户农民直接受益。

5月7日,营口市发改委县域经济科科长李付忱到天保村担任“第一书记”。前一天,发改委邀请物流和网络科技专家,就镇、村开展“互联网+”电商模式做专题讲座和研讨,为建立村集体经济以及精准扶贫理思路、打基础。

到村后,李付忱帮助村里注册成立了“天堡电商服务中心”,市委组织部从市级村集体经济项目“孵化池”中拨付50万元予以支持。服务中心搭建了直播窗口,消费者可以直接溯源一只鸡、一个果的生产过程,相中了就从农民手里收购。

对市发改委而言,送人到村并不意味着“脱钩”,而是以驻村干部为轴,将派驻村作为派出单位的一个“延伸科室”。对应每一名驻村干部,市发改委内成立“一领导+两科员”的助帮推进组。

在“天堡电商服务中心”项目上,这个“三帮一”团队在后方协调移动公司要流量,筛选包装、物流公司,奔一线进行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全跟踪,最终与天保村共同确立了“小目标”:联合农户养1万只溜达鸡,明年春节前卖出去。

榜式堡镇有派驻干部12人,来自党委以及经济、农业、交通、审计和监察部门。根据个人专长和单位优势,他们成立了党建、经济、农业和监督检查4个小组,围绕目标通力合作。

营口市委、市政府要求,派出单位党组织要定期听取派驻干部的工作汇报,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做派驻干部的坚强后盾;将帮扶村作为机关工作的延伸,视农村工作的“攻坚克难”为本单位的分内事,有效展开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的联动。

大石桥市周家镇猞猁沟村“第一书记”古良是营口水务集团下属管道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单位领导到村看望他时,他同“娘家”达成共识:利用单位的工程施工资源,派挖掘机、派人员帮村里开展环境整治,今年搞“厕所革命”,明年搞垃圾治理,3年内让村貌大变样,把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打在“美丽”上。

“娘家”对古良的支持不仅于此。助帮党建,水务集团党委将猞猁沟村作为党建新阵地,用国企党建资源打造村级党建品牌,完善党员之家,建设乡村振兴讲习所,完善党务村务公开、议事、征求意见等制度。帮建村集体经济,水务集团与大石桥市扶贫办各投资20万元,建起5栋香菇大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产业扶贫基地,雇用的贫困户每人月收入2000元,目前每天出棚近300公斤香菇,累计进账8万多元。

因为有环境、有基础,在大石桥东部山区,种香菇掘得村集体第一桶金的,不止一个猞猁沟村。

在建一镇黄丫口村,帮扶单位辽渔集团去年投入120万元建起30栋钢管大棚种食用菌。辽渔集团物业公司经理助理、黄丫口村“第一书记”王宝峰算了一笔账:产量50万公斤,按目前价格计算,销售收入能达到250万元。王宝峰还带着村民种木耳,产出2000多公斤木耳,卖了近15万元。尤其让王宝峰欣慰的是,“山珍配海味”,爱心认购黄丫口村的食用菌,成为辽渔员工的新风尚。

“第一书记”成了整合者,把各方动员起来的乡村振兴因子集结在“泥土”上,精准发力。

把“好剧本”导演好 开启干部作为的“窗口期”

营口市委的顶层设计是好剧本,从市级领导到科级干部,从单位帮扶到党员奉献,从组织力量到社会力量,都联系在驻村干部这根纽带上。牛耕田、马拉车,把好剧本导演好,干部驻村的大戏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盖州市东城街道巴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广扬是个60岁的黑脸汉,去年争取到省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用13栋村集体所有的高标准蔬菜大棚为全村定制脱贫致富方案。

派驻干部的到来,给蔬菜基地添了彩。来自沈阳建筑大学的巴岭村“第一书记”汤永强整天闷在大棚里,回趟沈阳,从学校拿回个“设计图样”。4名来自营口市工商局的派驻干部把图样拿走了,再回来时,基地有了注册商标。蔬菜基地和广扬书记家,成了街道干部和19名派驻干部的工作站、联络站、会议室。

在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谭振国看来,派驻干部到农村首先要熟悉水土,要品出味道、找到感觉——了解盖州人、盖州农村干部,就从了解广扬书记开始;了解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培育方向,就从了解蔬菜基地开始;了解“产业做到哪党建就跟到哪”的工作思路,就从了解巴岭村开始。村集体经济的“孵化器”,在派驻干部的工作中又承担起孵化的角色。

按照街道党工委的部署,派驻干部不急于开板就唱,而是利用一个月时间走访摸底,每个人形成调研报告,剖析因何致贫、党建怎么拢、“空壳”怎么破。

来自大连交通大学的尹国琦觉得,在一个月的融合过程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给她上了一堂党课:只有把沟沟坎坎走到了,把农民心里想啥听明白了,才能干出真事、干成实事。一个月后,尹国琦着手利用学校资源为任职的松树底村编制“生态自然村”规划。

老中青各有所长,但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单位门的“三门干部”,这是派驻干部群体的一个缩影。

多名“第一书记”谈起正在读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他们来说,驻村岁月同样宝贵:谁能吃苦、谁能解难、谁和群众打成一片,谁就能有机关里练不成的本领。

这段岁月,也是锻炼、考验、识别干部的好平台。搭建这一平台,营口市做了充分铺排,自上而下行动起来。

顶层设计注重“两个整合”。一是对全市选派干部进行跨区域整合,把西市、站前两个主城区的干部派往县区,解决“城区干部无处派、县区干部无人派”的问题,既让城区干部有锻炼机会,也保证了县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二是以驻村干部为切入点,将“市级领导干部包扶”进行全覆盖整合,形成“层层向下负责”的链条,消除工作梗阻和死角。

补助、报销、生活用品等落实到位,组织、农业、财政、扶贫部门进行专题培训,让“第一书记”扬起了激情、掌握了政策、捋顺了办法。市级村集体经济项目“孵化池”的4000多万元资金,则给他们大展拳脚加了一道保障。

当初搭建“天堡电商服务中心”线上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市发改委派驻盖州市果园乡第一副书记王锐,已挂职大石桥市周家镇副镇长,很快将复制出下一个“天堡”。

未来,大多数“第一书记”要奔赴不同战线、不同岗位,现阶段各单位的工作也要有人干。营口市明确“双重锻炼”原则,下派的干部全方位锻炼基层工作能力,把未选派的干部调到下派干部的原岗位主持工作,锻炼综合业务能力。市发改委下派了5个核心业务科室的科长,工作由4个副职和1个科员承担,其间并未出现“阵痛”,工作一直“在状态”。

驻村岁月,开启了激发干部作为的“窗口期”,将为营口的发展磨砺、储备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记者/张继驰)

(责编:皮博、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