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我和党报党网有个约会在线征集活动

我的“必修课”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委改革办 蒋威权

2018年06月19日09: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与《人民日报》是非常有缘的。

三十多年前,一个晚霞飘满天边的秋日黄昏,在时任生产队长的三伯家里,我第一次知道并认识了《人民日报》。那天下午,三伯刚好从乡上开会回来,顺便带回来一叠整整齐齐印满铅字的纸张。出于好奇,当时年仅五岁尚未读书启蒙的我,就指着那一叠崭新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问三伯那是什么,三伯干脆利落地回答我说,那是《人民日报》,很重要的报纸。从那时起,我就在心底里牢牢地记住了“人民日报”这四个特殊的汉字,并开始留意与《人民日报》有关的一切。

那个时候,正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刚刚实行包产到户,村里的许多家庭刚刚越过温饱线。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父老乡亲们喜欢读书看报的热情。我悄然发现,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在内的村里许多能识字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跑到三伯家去借《人民日报》,然后带回各自家中,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在煤油灯下逐字逐句地读报,通过阅读《人民日报》来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地的新闻趣事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走进村里的小学正式开始启蒙读书并能够认识一些汉字之后,我也时常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双手捧着小声阅读从三伯家借来的《人民日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我竟慢慢地喜欢上了《人民日报》,尽管那时我对报纸上刊登的很多文章顶多算一知半解,甚至对有的文章还仅仅停留在囫囵吞枣的阶段。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人民日报》的关注和喜爱。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渐渐养成了一个影响至今的习惯,只要遇到张贴有《人民日报》的地方,我就会特意驻足,仔细观看,生怕遗漏了报纸上刊载的好新闻好文章好故事。

从读中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特别留意学校阅览室里所订阅的《人民日报》,读初中时如此,读高中时如此,读大学时仍然如此。尽管面临中考、高考升学和专业课考试的压力很大,但我还是会在完成各科学业之余,抽空去读一读《人民日报》。由于阅览室开放的时间有限,我还特地准备了一个“硬面抄”笔记本,把从报纸上看到的优美词句乃至文章摘录下来,以备今后慢慢阅读,细细品味。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我所在的单位在每年年底订阅第二年报刊的时候,都会至少订阅一份《人民日报》。因此,与以前念书的时候相比,我阅读《人民日报》就更加方便了。在大家传阅之后,我就会把报纸一张一张按先后顺序整理好,之后,自己再抽空慢慢阅读。有时,我还会把报纸上发表的各种优秀有价值的文章剪下来,有的还复印好几份,并用铅笔做好发表时间和版面等备注,再用文件夹夹好,作为学习资料,藏在书柜里面,以备学习和查阅参考资料之用。几年下来,竟积累了一尺多厚。

后来,由于离家太远,我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城市,通过考试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如今工作和生活的绵阳。虽然其间历经多次辗转搬家,但是,我一直把从《人民日报》上收集到的各类优秀文章带在身边,像宝贝一样藏在箱底。

从2003年5月开始到绵阳工作至2017年9月的十四年间,我一直在涪城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外宣工作。在这里,阅读《人民日报》等各级党报党刊是我每天的“必修课”。每天早上,我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登录互联网,浏览当天的新闻。人民网是我每天必须登录的网站,通过人民网我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网络版。每当遇到好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我就会立即把它存入电脑收藏夹,等有空的时候再打开链接仔细研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阅读和学习《人民日报》尤其是“大地”副刊上发表的大量优秀文章,我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十多年来,我撰写的文章,竟多次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有的还获得了全国性奖励。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到涪城区委宣传部工作的2003年5月算起至2017年9月调整工作岗位,一晃已经十四年过去了。由于我一直从事新闻外宣工作,并一直具体负责《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全区发行征订工作。我们把《人民日报》发行征订到全区每一个农村村组和城市社区,以及每一家企业、学校和医院,真正做到发行不留空白,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基层细胞。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宣传部门不再从事新闻外宣工作,但是,我仍然深爱着《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依然是我不容置疑的“必修课”。这个习惯,我坚信自己会一直保持下去的,直至永远。

最后,我衷心祝愿已历经七十载沧桑巨变依然挺立潮头的《人民日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编:黄瑾、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