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交流·体会

坚持党建引领 聚力“红色三乡” 推进乡村振兴

中共武汉市蔡甸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 曾昳军

2018年05月25日09: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武汉市蔡甸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力推进“红色三乡工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

区委坚持把“红色三乡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凝神聚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一是压实政治引领责任。区委确立“红色三乡、绿色发展”发展战略,把“红色三乡工程”纳入区委重点工作,构建区、街乡、村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的党建责任体系,建立区、街乡、村三级推进“红色三乡工程”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检查落实,严肃考核问责。

二是明晰“红色三乡”路径 。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摸底,组织“红色三乡”大调研,针对性地提出全区推进“红色三乡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推进路径、保障措施等。按照市委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要求,以省级“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市民下乡”典范花博汇和全国文明村、全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星光村为样板,大力探索、推进“红色三乡工程”。积极引导街乡村探索新路径、摸索新经验,为全区整体推进“红色三乡”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板。

三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清单全程管。对照“红色三乡工程”项目清单,重点抓项目管理、抓过程管控、抓全程督办上,指导村书记对照清单抓推进,整合资源抓试点,强化责任抓落实,有效推动“红色三乡工程”重点任务落地生根。“一定双评”全程考。将“红色三乡工程”推进情况纳入“一定双评”考核范畴,纳入村书记履职承诺,每月普查、每季抽查、半年严考、年终严评,考评结果与绩效发放、评先激励挂钩,把“抓书记”变成“书记抓”,倒逼履行“第一责任”。创先争优全程评。结合“星级争创”,把“红色三乡工程”推进情况纳入全域开展的农村党建“四互”(互评互比互学互促)评比活动,每季度对314个农村基层支部进行交叉互查、排名通报,强化“政治体检”。纳入村“支部主题党日”讨论和议事内容,纳入党员群众监督评议范畴,把支部推向前沿,把书记推向前台,传导工作压力,倒逼创先争优。

二、凝聚三股力量,助推企业兴乡

以党建为统领,汇聚区、街、村三级力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引进企业兴乡,助推产村融合发展。

一是发挥区街联动“合力”。区委建立区领导“五个一”联系制度,明确每名区领导联系一个街乡、一个“红色三乡”示范村和一个党员示范户,帮助村里引进一个产业项目,引进一名回乡能人。截至目前,全区“红色三乡工程”共引进民宿、文创、网红、电商、旅游等新型经营主体100余家,吸纳社会总投资达15.6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000多人。

二是发挥村企联建“动力”。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指导成立3家农业产业园区域综合党委,由街党工委班子成员为书记、所属各村党组织书记、企业负责人兼任副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功能与协调作用,整合政策、人才、项目、资金、土地、科技等各项资源,推动党组织和企业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互利双赢。全面推进“第一书记工程”,选配408名党员干部、企业家作为“能人助手”,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发展顾问”,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信息、人脉和资金优势,帮助建立村级主导产业327个,有力推动强村富民,有效激活发展潜力。

三是发挥部门联结“推力”。树立“痛点思维”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红色代办”服务。坚持“有困难找党员、有需求找干部”,围绕下乡企业发展需求,相关部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辟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方式,为企业办理各项注册、行政审批“跑腿引路”。将政务服务体系延伸到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立农村“三乡工程服务站”,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审批代办服务。落实“三个直通车”制度。做到党群干群“信息直通、诉求直通、服务直通”,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三、畅通三个渠道,集聚人力资源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通过组织培养、政策吸引、乡情感召等渠道,选优、配强、管严村支部书记,吸引、集聚、用好带头人,激发能人头雁示范效应。

一是组织培养头雁。以村“两委”换届契机,推荐能人为村“两委”人选。全区先后召回408名回乡“能人”担任村干部,全区能人头雁的比例已达40%。注重在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回乡能人、下乡市民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农村党员结构。组织176名红色三乡示范村支部书记赴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学习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生态发展先进经验,开拓视野;组织288名村书记到“红旗渠”现地教学,实现培训全覆盖;立足本土“传帮带”,组织4个革命老区街乡的76名村书记,到星光村代职轮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

二是政策吸引人才。区委坚持用“真金白银”的政策“洼地”打造招商引才“高地”。落实市委、市政府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钻石10条”等政策。整合区财政、农业、水务、水产、农机、科技、经管等10个涉农部门资源,制发《蔡甸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同步制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集体产权制改革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变农民为股民,变资源为资产,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蔡甸版”在全国交流经验。

三是乡情感召能人。区委主要负责人带队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登门拜访能人,召开能人回乡恳谈会,大力宣传“能人回乡”的经验做法、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鼓励引导能人回乡反哺家乡建设。组织部门、街乡、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对本村籍贯的退休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在外能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同时,通过大数据摸排收集,建立“乡土能人信息库”,全区入库能人共852名。

四、坚持四治并举,优化乡村治理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注重发挥城乡党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吸引745名市民下乡休闲居住、创业创新。

一是创新乡村自治。坚持运用“四民工作法”妥善处理基层事务,健全村民议事会制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村庄公益建设等大事,都先由村民提出议案,提交村民代表研究,然后再由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决策、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在“红色三乡”示范村试点推行党建网、综治网、服务网“三网融合”,实现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将党员“网格员”变为统一管理、一员多用的“综合网格员”,利用微信群、手机APP将群众汇聚到指尖,实现组织全覆盖、诉求全收集、问题全解决。

二是完善乡村法治。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采取法律漫画、法制小品等形式,重点对征地拆迁、婚姻家庭、宅基地纠纷、防盗防骗等普法知识进行宣讲,增强村民法律意识。鼓励下乡市民中的法律工作者,通过法律手段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走访”“下访”活动,不定期派出联合工作组到信访“重点户”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收集诉求。

三是提升乡村德治。以文养德。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300多名包村干部、下乡党员、回乡能人,先后为村民讲党课、国学和传统文化等,受到广泛欢迎。建设文化阵地,大金湾党建文化广场、红色驿站等均成为党员群众接受精神洗礼、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的重要基地。以规促德。由村党组织牵头制定村规民约,强化规范约束。百姓公约、“章”口就来等村规民约不仅脍炙人口,更是可学、可考、可评的道德标准。以评立德。开展评选表彰,选树道德标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每年开展“优秀村干部”“优秀党员”“好丈夫”“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和引导身边人。

四是构建乡村共治。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凝聚驻村单位、社会化合作组织等力量,通过大事共议、实事共做、难事共解,实现共驻共建、互联互通。整合各企业、结对单位、回乡能人、下乡市民、志愿团队、第一书记的可供资源和服务,将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有效对接,形成项目清单,实施项目化管理。村党支部和项目党支部捆绑一起,加强组织联建、活动联谊、党员联管、要事联商、服务联动、成果共享,打造出组织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三乡”样板。

(责编:高巍、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