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琳
2018年02月13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关于梁家河的奋斗故事在媒体广为传播。那个村庄是习近平总书记“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地方。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梁家河村插队,这一呆,就是7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透露,在“老三届”知青中他“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正是这段宝贵的经历,展现了总书记在青年时期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党历来重视让干部去基层历练。近些年,选人用人重基层的导向不断强化,基层工作经历成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修课”。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主动到基层增长才干、历练成长,可喜可赞。但也有少数年轻干部为“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有的大学毕业不能“一步到位”考入机关,便“曲线救国”先到基层,“边攒时间边备考”;还有的本在机关工作,到基层锻炼不是奔着解决难题、破解矛盾去,而只图补经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不论出于哪种考量,既然人已经到了基层,那么,就应身到心至,用好用足在基层的每一天。扶贫、征地、拆迁,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更是难得的“体验课”,千金难买。只有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才可能日后“举重若轻”“闲庭信步”。倘若只想着越过年头“门槛”、镀完金后设法走人,就失去了“补课”的价值。
事实上,“一混而过”其实是对组织培养的最大辜负,也是对自己的最不负责。基层是“锻打”干部的熔炉,是培养干部的沃土。正因条件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应对各种困难方能从容不迫;正因深入基层,才能深刻了解一线状况,制定政策才不会“水土不服”;正因工作难做,才能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些经历,坐在办公室里难以体会;这些才干,泡在材料堆里难以学到。如果仅把基层工作经历当“跳板”,不汲取“养分”,不抓紧历练,不补齐短板,虽得一时之“利”,却失去了“补课”“充电”的良机,根基就没有那么牢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根之茂者其实遂”,只有扎根至深,才能枝繁叶茂。广袤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广阔空间,在基层积淀的厚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干部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年轻干部应珍惜宝贵机会,如饥似渴学习,踏踏实实干事,在磨炼中积蓄能量,在奉献中体现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年轻干部,能有机会到基层历练,是财富不是包袱。唯有珍惜光阴、把握当下,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在基层大展拳脚、大显身手,才能拥有更宽的肩膀、更硬的脚板、更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3日 17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党建组记者专栏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