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小麦品质研究带头人——记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

2018年01月18日10:19    来源:紫光阁网站

感言:把对事业的追求落实到每天的工作和每一件小事上,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应对困难与挑战。

简介:何中虎,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86年9月入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和2015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2012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何中虎(中)与研究生评价馒头品质

小麦品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何中虎出生在陕西渭北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曾目睹干旱和吸浆虫对小麦生产的严重危害,每天能吃捞面和白面馍是他儿时的梦想,学习农业便成了他的最终选择。198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到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你们中国小麦的品质怎么样?”这是何中虎在国外时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小麦品质常规评价技术体系。当时国内对中国小麦品质家底尚不清楚,更谈不上国际发言权。

何中虎立志培育优质小麦品种,但“优质”由哪些具体性状体现?1993年5月,他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承担起小麦品质研究的重任。

不同食品对品种的品质要求差异很大,西方对面包和饼干进行了近百年的研究。我国的传统面食是面条和馒头,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少,何中虎首选面条进行研究。颜色、口感、味道,是小麦的什么性状决定着面条的这些品质?经过对成千上万样品的品尝、分析、对照、检验,最终确定了包括蛋白质、淀粉在内的三项指标。

搞科研必须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要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何中虎并不满足于面条评价指标的表型分析,将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引入,在基因层次阐释面条品质遗传机理,使品质育种有规可循。

面条,是何中虎建立小麦品质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取得进展后,他不失时机地将之扩展,一鼓作气确定了馒头、饺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质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表型分析与基因鉴定相结合,包括磨粉品质评价、加工品质间接评价和五种主要食品实验室评价与选择指标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被20多家育种单位和面粉公司采用,发掘的基因标记在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广泛使用,还丰富了品质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项目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何中虎团队培育的中麦895在进行生产示范推广

国际合作促创新发展

何中虎学的是遗传育种,没有接受过谷物化学的严格训练,但搞小麦品质研究,谷物化学是前提。要培育优质品种,但国内缺乏优质资源。

怎么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应对困难与挑战”。在最初团队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何中虎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他将国外的专家请来授课,将国内相关单位的人员请来参加培训,与此同时,将团队的同事送出去学习,这一来一去,学科就有了互补,技术就有了交流。他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建立了三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全国35个单位的110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提供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的机会。他将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引进鉴定的两万多份小麦优异资源发放给国内20多个单位,几乎每年都到新疆等地讨论国外种质利用方案。合作单位用何中虎引进的种质育成80多个优质抗病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他主持完成的“CIMMYT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应用”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中虎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起步的,离不开庄巧生院士等老专家的把关指导。因此,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0多名,将严谨求实的学风传给学生,将先进的工作模式和理念用于团队管理。他带领的团队由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曾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团队首席,排名第二)。“成绩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奖金应由团队共享”。2010年,他把获得的光华科技奖的15万元奖金分给了团队成员。2012年,将获得的中华农业英才奖的20万元奖金捐献给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用以表彰在省地科研教学单位为小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因业绩突出,他先后2次被评为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员,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西部之光优秀导师、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还获美国作物学会和美国农学会最高荣誉奖(会士)。

何中虎在田间选种

为小麦产业发展做贡献

作为一名科研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何中虎不忘初心,坚守自己当年确定的目标。尽管他已经在国外发表了学术论文100多篇,赢得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但他坚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农民喜欢的品种,才是对科研人员的最高奖赏”,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针对优质品种产量偏低等突出问题,他带领团队深入一线,了解小麦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需求,克服所在地区小麦面积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育成18个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他还坚持把产品送到百姓的餐桌上,培育的中麦175,不仅面条品质好,馒头品质也好,同时营养价值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该品种不仅水浇地适宜种植,黄土高原的旱地也适宜种植,每年有五六百万亩的面积,还连续八年作为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赢得广大麦农的好评。何中虎从小就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渴望,因此每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用在品种推广上,足迹遍布华北、西北等十几个省市。与各地农技部门密切结合,把新品种推广与高产创建、定点扶贫相结合,为生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几年先后20多次到陇东指导品种推广,经过他和当地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使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泾川、灵台等旱地小麦大面积实现了亩产从400公斤到500公斤的跨越。育成的新品种转让后获得品种权费1200万元,中麦175和中麦895等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小麦约30亿斤,创社会效益约36亿元。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面条和馒头是百姓喜欢的主食。让广大居民吃上更营养、更健康的面条和馒头,以更强健的体魄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何中虎最大的心愿和梦想。

(责编:宋美琪、王金雪)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