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着眼于提升组织力,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围绕走好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三条路”,不断适应新形势、回应新关切、顺应新需求,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思路,探索推行“联村党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走出了抓基层党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一、背景动因
阳泉郊区环抱阳泉市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工矿型、资源型农业县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党员从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以下四个新难题:弱村发展难。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制约,人才、思路、技术、资金缺乏,自身无法解决;强村突破难。土地面积有限、劳动力资源不足,发展“瓶颈”难以突破;软弱涣散村解决自身问题难。“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自身痼疾无力根除;搬迁村融入难。因采煤沉陷的易地搬迁村,对于村企矛盾、住地村与搬迁村的矛盾以及群众吃水难、孩子上学难等民生问题难以解决。
郊区区委经过多次调研和深入思考深刻地认识到,单纯按地域、以建制村为主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不能破解新问题。郊区首先采取“1+X”模式,共同推动党建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桃林沟村与周边5个村共同组建了山西省第一个联村党委——桃林沟联村党委,在提升党建水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保障和谐稳定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目前全区共组建9个联村(合)党委,涉及51个村和2个驻地企业。
二、主要做法
创建四类模式。一是村村联建。根据村与村之间地域关系、历史渊源等实际,按照“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思路,采取“1+X” 联建模式,突出“龙头村”的经济辐射和发展带动的作用。二是村企联建。根据村、企的经济关联度,以企带村,以村助企,推动企业与村建立联合党组织,实现共同发展。三是村社联建。对城郊村、居民混居较多的村和社区,实行村社联建,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四是产业联建。依托产业优势,将一定区域内从事相同产业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组织,推进生产要素紧密融合,互动发展。
落实四项制度。推选制——从联建村主干中推选经济实力最强的村主干担任联村党委书记,由乡镇党委直接任命。其他委员由联村共同推选。联席会议制——联村党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按照“联村党委会议提议→联村党委(扩大)会议讨论→联建村‘两委’会商议→联建村党员大会审议→联建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联村党委形成决议并组织实施”的程序,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民主监督制——乡镇党委选派党建指导员、镇包村干部对“六议两公开”运行情况进行组织监督,同时接受联村村民群众的广泛监督。
明确三个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各联建主体地位,努力让联村党委真正“拧成一股绳”、下成一盘棋”。实行“三不变”:“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三独立”:财务管理独立建账、独立核算、独立收支,有效预防和解决了个别村的干部“打小算盘”,“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联村不联心”的问题。
突出六种类型。综合考虑联建村的地域特征、产业特点、发展方向等因素,将联村党委划分为:园区发展型(把强村的资金、项目、人才优势与弱村的土地、劳力、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以强带弱、抱团共富)。社会管理型(发挥驻地村的经济实力,辐射带动搬迁村,共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统一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城镇化推进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村企和谐型(把驻地企业与所在村捆绑为利益共同体,搭建起化解矛盾问题的村企联动机制,实现村企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区域产业型(打破村级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利用一定范围内村与村之间的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模式等优势,整体规划、统一打造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经济带)。政策推进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运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将人口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的村并入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并落实并村简干相关优惠待遇,增强经济强村发展后劲)。村社融合型(对于村居混杂、协调任务较大的区域,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组建村社联合党委,做到治安联防、信访联控、项目联建,减少矛盾纠纷,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割据式”管理向城市社区化管理过渡)。
三、收到效果
实现了组织共建、班子联优。桃林沟与周边的魏家峪等村组建联村党委后,把几个村的最优秀的干部汇集到联村党委,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升。联村党委引进大型游乐场和水上乐园,建设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桃河民俗文化园,并申报山西省美丽宜居型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佳小康村,成为阳泉集餐饮住宿、采摘观光、产业集聚为一体的“后花园”,安置周边村400多个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投资2030万元开展矸山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68.2亩,处理矸石总量约360万吨。
实现了资源共享、实力联强。西南舁乡作为苹果之乡,按照“党员包农户,人均一亩果”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直接为730户果农提供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有效地解决苹果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河底镇党委立足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及产业分布状况,将全镇划分为“产业承载区、城镇集聚区、集约种植区、生态旅游区”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均组建管理委员会,区域化管理和责任共担,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大整合,村级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管理的途径有效创新。
实现了发展共赢、党群联心。大力开展“村联村、企联村、党员联党员”的“牵手”行动,组织经济实力强的村(企)帮扶对接23个贫困村,充分发挥强村、强企业的优势,为贫困村提供发展思路、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项目拉动,村级党组织服务农村发展的路子明显拓宽。旧街乡后山村与李家庄乡汉河沟村裕盛源醋厂签订了20亩高粱种植合同,按保底价收购,村民实现了“销路不愁、售价不愁、多收多得”。
实现了村民共富、村村联富。平坦镇桃林沟村把联村党委的联合效应跨乡镇辐射到贫困村——杨家庄乡大南庄村,带动脱贫致富,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大南庄村110户260口人已经全部从山庄窝铺搬迁到城市近郊的桃林沟村新建的住宅楼,所有劳动力实现了完全就业,享受到了与桃林沟村民同等待遇,彻底改善大南庄村村民的上学、就业、居住条件,实现了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大南庄旧村腾出来的土地由桃林沟村统一规划建设发展平台,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阳组宣)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