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西宁:绣花针治城 硬骨头敢啃

记者  何  聪  姜  峰

2017年11月18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路好,驱车登临北山,一览西宁小。

  南眺,碧空之下,现代建筑群横贯东西,雕刻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上一条狭长而醒目的城市天际线,湟水河恰如翡翠项链穿西宁而过。河清景美,已成为这座高原古城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名片”。

  驰目远望,南山蜿蜒,与北山隔城相峙,如今齐齐披上了青衣——油松云杉、祁连圆柏,凉风拂来,丛林如涛,再不复往昔秃山岭,亦难见旧日荒土沟。

  山河披绿的西宁,以崭新的姿态,向中外游人一展容颜。

  “世界看青海,第一眼看西宁。”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宁区域首位度极高。“西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推进青海全面发展、打造文明形象,具有无可比拟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西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创城碰的都是“硬骨头”

  决心不小,困难也不少:基础建设欠账多、市容环境需整治、治理体系不完善、文明素质待提升……西宁创城,碰的都是“硬骨头”。

  “从初期治理脏乱差,到如今聚焦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西宁创城面临的多重考验,既是对我们的挑战,更是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西宁市委、市政府表示,“难啃的‘硬骨头’,也正是民生所在,创城不仅为‘戴帽子’,更要诠释城市如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去年,西宁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启动了“大城管体制改革”,在市一级成立了西宁市委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委员会,旨在破解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治理顽疾。“在城市卫生管理领域,西宁城四区全部组建了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将园林、市政、环卫等部门统一整合到中心里,并且由城管委统筹,实现了‘一条马路一家管’。”西宁市城北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市容科科长刘炜介绍。与此同时,西宁城四区的所有街道办事处,都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由街道办书记担任中心“一把手”,属地上级部门向中心派驻专职执法人员,让城市管理重心下沉。

  运用新技术,交通管理也呈现新亮点。在西关大街与黄河路路口,人脸识别系统正式启用,采用声音、影像进行提示,实时抓拍采集行人不遵守过街信号灯的行为,并通过路口设置的显示大屏及时曝光,以规范行人守法通行,得到广大市民点赞。

  没有局外人,更无旁观者

  垃圾清运率100%,主干道装灯率100%,绿色公交车辆比例100%,建成绿道150公里,营造花街21条,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0公顷,建城区绿地率达40.5%,空气质量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将创城为民、创城惠民的理念贯穿始终,群众得以尽享创城获得感。也正因为让群众感受到了“创城为我”,从少吐一口痰、多拾一张纸、进行一次文明出行开始,每个西宁人都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和展现文明的践行者。

  80岁的市民王玉龙老人,出门总会随手拎一个垃圾袋,遇到垃圾就赶紧捡起来,并带动了一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前大家管我们叫‘务工人员’,现在叫我们‘新市民’,既然是新市民,就要为城市向善向好出一份力,毕竟城市是我们每个人的家。”“90后”刘洪强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来到西宁,在西矿海湖综合体项目部务工,“抱着同样的想法,我们项目部近50位工友全部参与、组建了全市首支农民工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2岁。”

  西宁创城,没有局外人,更没有旁观者。“今天创城之于西宁,不是形象工程、权宜之计,而是民生之本、发展之要”,西宁正用改革的实践收获城市发展、人民幸福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8日 04 版)

(责编:宋鹤立、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