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党建论坛>>市局干部谈党建

把生态文明镌刻在绿水青山间

 中共玉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德华

2017年11月01日06:34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核心提示: 玉溪是镶嵌在七彩云南上的一块温润的翡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已经成为玉溪最具魅力的城市品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成为当地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既是对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关系的科学阐述,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密集推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玉溪是镶嵌在七彩云南上的一块温润的翡翠。这里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漫步在湖畔、森林、竹海、茶山,陶醉于清流碧波、湖光山色,流连于城市之美、城镇之靓,玉溪步步皆景、如诗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已经成为玉溪最具魅力的城市品牌、最富竞争力的独特资源,成为当地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生态玉溪,是一座绿色产业发达、资源集约节约的绿色城市

进入21世纪以来,玉溪进入了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环境危机的高发期和环境问题的敏感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赢得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才能把环境保护好、生态建设好,才能当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循着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玉溪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一是完善生态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科学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紧扣七大产业做好“创新+转型”大文章,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努力,玉溪钢铁产业实现联合重组,风力发电机、电动车、直升机装配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烟草、矿冶及装备制造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希尔顿酒店等全球旗舰品牌落户玉溪,“帽天山、抚仙湖、花腰傣”三张名片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信息领军企业深化合作,华为玉溪云计算数据中心、华唐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启动运营;花、菜、果、药等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漂洋过海,成为玉溪生态形象的靓丽标签。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生产模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单向流动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先后启动了研和工业园区、易门工业园区和通海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易门县被列入了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全面推进钢铁、铜、镍、磷和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建成国内最大的稀贵金属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生产基地。

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定信心,化解和淘汰钢铁产能445余万吨,坚决完成了煤炭、水泥熟料能、黄磷、炼铜等产能淘汰任务,坚决关闭了一大批耗能大、污染高的造纸、实心黏土红砖企业。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经济在玉溪落地生根,从根本上缓解玉溪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9.2∶64.4∶26.4调整到2016年的10.2∶51.3∶38.5,人均生产总值相继跨越了5000、6000、7000、8000美元四级台阶,2016年达8666美元,人均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全省前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6.4%。2017年,玉溪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实现了从生态自觉到生态自信的华美转身。

生态玉溪,是一座山川景色秀美、城乡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

大自然造就了玉溪独特而神奇的山水景观,云南九大高原湖玉溪占其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云南四大名山玉溪居其一——通海秀山,还有红塔山、帽天山、孤山、哀牢山、磨盘山、高鲁山和玉溪大河、红河、绿汁江、南盘江等众多名山大川,撑起了玉溪优良生态的“脊梁”。多年来,玉溪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山水,与世人共享蓝天白云下、碧水青山间、花红草绿中的美丽玉溪。

还湖泊以清澈。以抚仙湖为核心的“三湖”,是珠江源头最大的湖泊群,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抚仙湖清澈、深邃、厚重、美丽,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蓄水量达206.2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以上,占全国国控62个重点湖泊(水库)Ⅰ类水的91.4%,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分别相当于13个滇池、6个洱海、4.5个太湖的水量。保护好抚仙湖,对于云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玉溪市始终把“三湖”特别是抚仙湖保护治理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中之重,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逐步好转。一是高位统筹,落实责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同志亲自担任抚仙湖的河长,成立了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常务副主任的“两湖”试验区管委会,主要入湖河道河长由实职副厅以上领导担任。启动实施抚仙湖径流区统一托管,抚仙湖全流域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是严格控源,铁腕治污。以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三还”为核心,累计拆除沿岸临违建筑82万平方米,退田1.3万亩,建成生态湿地2万亩、调蓄带11.2千米,启动实施3.3万沿湖群众生态搬迁和中央、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工作。取缔机动船营运,实行非机动船总量控制。实施66项“三湖”“十二五”规划项目,完成投资45.7亿元;启动实施75个“十三五”规划项目,完成投资41.7亿元。三是强化监管,严格管护。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覆盖、无盲区动态管理。严格执行“日巡查、周检查、月督查”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深化“仙湖卫士”行动,开展“四清”保洁,推行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完善巡查监督管理,实现了抚仙湖管护的常态化、制度化。四是拓宽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将抚仙湖列为国家首批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和重点支持江河湖泊范围,澄江、江川、华宁3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累计获得中央、省级资金支持23.79亿元。积极搭建“三湖”投融资平台,实现融资近60亿元,极大地缓解了保护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还山川以绿装。以新平哀牢山、磨盘山等21个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珠江和红河两大流域河流生态带为骨架,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推进道路绿化、城区面山绿化、村庄绿化、“三湖”周边防护林带、林业生态建设五大绿化造林工程,森林玉溪、绿色玉溪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21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低效林改造34万亩,每年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256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710万亩,元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57%以上,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性保护。

还城乡以清新。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我们深入推进增绿添色工程,实施“退二进三”、企业入园、街区整治,累计拆除临违建筑266.8万平方米,新增绿化43万平方米。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省内率先开始全面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率先开展PM2.5手工监测工作,率先完成县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实现全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监测数据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实时发布。2013年以来,玉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一级天数持续增加,2016年,玉溪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例为9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9个百分点。玉溪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在农村,我们以村落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编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深入推进美丽乡镇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澄江县入选住建部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城乡处处呈现出天蓝、山绿、水清、环境优美的新气象。

生态玉溪,是一座生态文化繁荣、个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市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对生态文明的精神追求。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强力支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走具有玉溪特色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之路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形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绿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人人应为、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用绿色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环境标志认证、政府绿色采购等制度,完善激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绿色消费结构。大力推广节电、节水器具,推行水、电价阶梯式弹性收费。建设自行车道路38千米,配置2000辆共享单车,提倡绿色出行,形成低消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全面拓展、纵深发展,在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全面开展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以及“园林单位”、“园林小区”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性格局。四是增进群众生态福祉。经济发展越好、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越关注生态质量、环境安全。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切实把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生态食品、优美环境的期盼纳入工作部署和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更充分的生态福祉。 

(责编:高巍、闫妍)
相关专题
· 市局干部谈党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