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不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摘登(上)

2017年09月25日13:5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不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发言材料摘登(上)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

  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以职称制度改革为重点,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加强科学谋划,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落实中央要求,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谋划推进改革。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对人才评价工作的统一领导。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遵循科学评价规律。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人才的实际,在评价标准、方式等方面分类施策,增强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人才评价中的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比如,针对职称标准中最受关注的“唯论文”和外语条件等问题,明确不能不加区别地提出论文和外语要求,不能成为一票否决的“硬杠杠”。

  围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我们针对制度体系、评价机制、管理服务等15个重点问题,形成28个、共57万多字课题研究报告。同时,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共分七批取消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机制,正在报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聚焦关键环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把解决“三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作为突破口,提出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一是突出品德、能力的业绩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职业操守放在首位;突出创新能力,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加大专利发明、教案、病例等成果评价权重;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二是拓展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职称系列改革横向上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增设新兴领域职称系列;纵向上将现有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比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已有近3000名中小学教师晋升正高级,拥有了和教授同样的职业地位。三是加大基层一线和非公领域人才倾斜支持力度。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评价标准上加大工作实绩、工作年限、爱岗敬业等评价权重;评价方式上支持基层人才单独分组、评审、确定通过率,鼓励各地探索基层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评价范围上进一步破除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畅通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申报渠道。四是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按照“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要求,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权限。政府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公共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和微观管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充分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简化优化评价条件程序,让人才少跑路、少填表、少准备资料,有更多时间深耕专业、多出成果。

  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一是及时动员部署。《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后,我部立即对政策进行全面解读,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重点改革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压实主体责任。二是分类推进改革。按照统一部署,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改革已先期完成,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已征求意见,会计、农业、卫生等系列改革意见已成稿。同时,部分系列增设正高级职称过渡性办法、评审办法、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等配套文件也正抓紧制定。三是加强督促指导。鼓励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的同时,对一些重大改革事项和敏感复杂问题,加强分类指导,确保不跑偏、不走样,各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见效,切实增强人才的获得感。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科技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完善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的制度体系。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381万人,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支出154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上升到第17位。

  推动落实科技创新分配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一是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统筹创新链各环节,构建“稳定提高基本工资收入、强化科研任务绩效激励、放活成果转化奖励”的科技人员“三元”收入分配机制。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动修订完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目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三权”已完全下放给单位,对科技人员的奖励比例从不低于20%大幅提高到不低于50%且不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全面推行了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技术入股从确权和行权两步纳税改为一步纳税并大幅降低税率。三是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将申报制改为提名制、申报者答辩改为提名者答辩,进一步强化科技奖励的学术性、导向性和公信力,更加突出对青年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奖励。2016年,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国家“三大奖”中最年轻第一完成人年龄已降至38岁、36岁和39岁。

  深化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一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将分散在40多个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新的五类计划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行一个平台申报、专业机构管理、全程信息化服务,科技人员长期反映的项目分散重复、多头申请、评审负担沉重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会同财政部改进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解决对科研经费简单套用行政预算管理规定、管得过死过细的问题。二是强化人才、项目、基地结合。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重大科研任务对人才的培养支持。优化科技人才专项,建立布局合理的国家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支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搭建更大舞台。三是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大幅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减轻人员负担。目前“三评”项目数量已减少29%,全年评审时间从6个月下降到4个月且相对固定,评审工作量减至改革前的1/4甚至1/5。四是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在4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积极下放选人用人、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基建审批等方面权限。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一是推进院士制度改革。会同中科院、工程院、人社部等部门,将原有125个推荐渠道缩减为院士推荐为主及中国科协补充推荐2个渠道,将学部投票制改为全体院士终选投票制,实行院士兼职报备制度和退休退出机制,形成了覆盖院士“进、管、出”等关键环节的新的制度体系。二是推动建立有别于党政干部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在中央纪委、中组部等的牵头协调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原则,出台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学术交流不作批次限量管理、出国经费不纳入“三公”经费统计,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领导人员在科技社团、基金会、成果转化企业等适度兼职,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岗位任职不简单套用“裸官”管理。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诚信环境。发挥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包容审慎、全程嵌入的科技监督评估机制,实现科研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学术造假、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立足标本兼治,联合卫生计生委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职称改革试点,推进“三评”改革,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坚持全球视野、开放理念、市场导向

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建设为牵引,把“放权松绑”贯穿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努力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秉持开放理念,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建立更灵活的柔性全球引才机制,聘请世界高才。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式,建立国际通行、灵活高效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异地工作等聘用模式,依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干细胞、量子通讯等具有世界能级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汇聚世界高端创新智力资源。面向全球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0名。二是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永久居留和出入境制度,汇集四方俊才。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破除单位类别、职务级别、就业年龄等限制,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构建符合国际惯例、来去自由的出入境软环境。三是健全更高效的全球觅才信息网络,放开视野精准选才。统筹海外人才联络、招才引智、海外侨联、留学人员等机构力量,在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0余家海外人才联络站。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融合爱思维尔等全球著名学术数据库资源,建设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从全球269个领域近3000万人才中筛选出10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为聚焦国家战略精准引才、靶向猎才提供数据支撑。

  推进“放权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下放权力。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转化收益的70%以上奖励给研发团队,深入落实和持续创新股权奖励递延缴纳个税政策。二是放活管理。着力破解地域、身份、体制等壁垒,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实施审批负面清单管理,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招人权、聘任权、用人权”。职称不再作为申报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打通科技创新平台与博士后流动站通道,中国商飞等5家单位在全国首批试点独立招收企业博士后。三是放大效应。以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标准引才聚才。以“不备案、不注册、不登记”的方式,激发和汇聚市场资源建设创业人才摇篮。全球众创空间首创者WeWork等世界知名孵化器纷纷入驻,苏河汇成为全国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众创空间。

  坚持高端引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一是围绕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以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水平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坚持选人用人育人的全球视野,着力在上海有基础有优势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造就若干能够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的宗师泰斗。二是突出科学分析、精准遴选。充分发挥人才大数据的综合性、专业性优势,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创新创造测评体系,探索构建用人主体发现、业内专家认可、大数据测评的高峰人才遴选机制,实现精准选才、择优支持。三是坚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按照“以政策高峰构建人才高峰,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的思路,围绕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活便捷、服务措施等方面,系统化解决高峰人才的各项需求,放大政策优化组合的裂变效应。四是充分发挥“国家队”和市场优势。依托中央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定向扶植力度,着力在基础研究领域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的世界级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国企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着力在现代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高峰。

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江西在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重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以专项述职破解党管人才工作难题。今年我省探索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述职,抓住了组织部长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有效解决了人才工作中牵头抓总办法不多、力度不够,人才资源难整合、人才信息难互通等问题。

  坚持真述实评,以专项述职压实党管人才工作责任。坚持明确述职主体、规范述职内容、抓实述职过程,确保述职不走过场、不摆样子、不流形式。首先,明确“向谁述”,我们要求各级组织部长向上一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把手”向同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述职。其次,规范“述什么”,我们明确述职的主要内容为“六述”,即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述成绩、述亮点、述问题、述原因、述思路、述举措。为确保述职报告质量,我们建立了逐级审核机制,对汇报成绩有“水分”、查摆问题不深入、下步打算不清晰的,一律退回重写。第三,抓好“怎么述”,我们要求述职发言讲“干货”,述职对象紧扣重点,晒成绩言简意赅,讲问题不遮不掩,谈措施有的放矢;要求现场点评求“辣味”,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述职点评时,望闻问切、点中穴位,真正传导压力,激发动力。有的地方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人才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等列席述职会,对述职情况进行测评打分,对排在末三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今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召开专项述职会122场,2296人参加述职。

  坚持常态长效,以专项述职推动党管人才工作取得实效。各地各部门认真梳理并用好“三个清单”,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亮出“成绩清单”的同时,重点列出了“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全省专项述职共梳理出具体问题1500多条,通过逐项分解,明确了整改单位和责任人,有的地方还制定了人才工作责任书,公开承诺、限时兑现,确保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专项述职对人才工作的推动作用立竿见影。今年以来,江西对接高层次人才联络站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挂牌成立,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研究院在上饶市正式揭牌,全国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处落户鹰潭。同时,我省制定实施新一轮引才育才“千人计划”,创新设立优秀人才发展引导基金,创建打造高端人才服务示范基地,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全省国家科技奖获奖等次与数量、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以及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呈现大幅增长。

探索西部引才用才新机制

打造四川转型发展新引擎

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攻方向,依靠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制度红利释放人才红利,积极探索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四川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改革科技人员激励政策,让本土人才“活起来”。相继出台扩大用人单位人事自主权“10条”、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16条”等系列放权松绑新政。2016年以来,我们选择20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找到了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有动力却没权力、高校有权力却没动力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先确权、后转化,通过约定单位与职务发明人按3︰7共享专利权,让职务发明人享有的奖励权“前置升级”为知识产权,有效推动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西南交大试点以来,已有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成立高科技公司9家、筹建3家。改革绩效工资制度,规定成果转化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团队的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真正实现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一年来,首批试点单位已推动近700余名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59项,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2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让高端人才“引得进”。在激活本土人才的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以灵活的方式引进高适用、高匹配人才,依靠高端人才抢占产业高端。东方汽轮机公司瞄准重型燃机热端部件研发的技术难题,由4名外部院士加1名“千人计划”专家加本土研发专家组成团队,顺利突破技术难关,为全面实现燃气轮机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成都航宇公司引进两名“千人计划”专家和10余名海外行业专家,用3年时间一举攻克高温合金及发动机单晶叶片这一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的重大技术瓶颈,今年还出资28亿元收购英国加德纳航空公司,全力打造“航空动力小镇”,建成后预计产值超过100亿元。我们大力推进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联动打造10余个国际人才合作园区,推动省政府与清华、同济等13所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同济西部创业谷、人大文化创意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落户四川。

  高端引领带动“候鸟型”人才纷至沓来。通过实施省“千人计划”柔性引进79名高层次人才,依托“天府高端引智计划”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外籍专家来川工作交流,建成315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1609名科技人才来川开展项目合作,带动各地近5年引进4.8万名急需专业人才。

  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让紧缺人才“下得去”。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12条”、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8条”、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18条”等一揽子政策。积极构建城乡人才对口帮扶机制。先后选派5000余名干部、2.1万余名专业人才、1000余名专家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援助服务,推动省内相对发达的7个市、15个县结对帮扶45个藏区彝区贫困县,全覆盖建立对口支教、支医制度,帮助贫困地区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拓宽公务员招录、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急需人才定向培养“三个通道”,实行薪酬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任用“三个倾斜”,近4年为贫困县定向招录2万余名公务员、补充2.3万余名专业人才,为基层和藏区彝区定向培养近万名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输送5.8万名本土人才。“8.8”九寨沟地震后,迅速启动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为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积蓄力量。

(责编:黄瑾、闫妍)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