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木
2017年09月22日10:4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人才供给区域不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人才相对匮乏的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机制”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聚焦重点全面发力,改革创新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使用、激励、流动等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基层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当下,焕发蓬勃生机的中国广大基层随处可见坚守者和回归者。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基层需要、立足基层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不断发展壮大。
鲜明树立基层导向
破解人才分布的“马太效应”
“你们看看这两株的区别”,在贵州省赫章县水塘堡乡的核桃基地里,贵州大学教授潘学军正耐心指导村民育种。没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没有西装革履、高谈阔论,一双粗糙皲裂的手,是他常年在大地上“撰写”论文的印记。
扎根基层十几载,潘学军和他的研究团队所培育出来的“黔核”系列大获成功,赫章县被批准为国家核桃良种繁育基地,成为贵州核桃产业的一张名片。成果惠及了大山里的贫困百姓,“潘学军,盼学军!”,这是村民李富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潘学军手把手的指导下,他通过建设核桃采穗圃摘下了贫困帽,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潘学军只是服务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中的一个代表。人社部数据显示,2014至2016三年间,各地人社部门共遴选实施了295项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在示范项目带动下,近2万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4000多场次,培训指导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3万人。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的殷殷期盼仍在耳畔。
在这样的感召下,大批人才将脚印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或开辟创业蓝海,或改善公共服务,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基层大舞台上,他们奉献热血和汗水,改变着经济社会面貌,使自己的人生更坚实、更出彩。
“近年来,海归的创业就业地点正在逐渐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
基层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人社部门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突出基层导向,让人才愿意去一线,去得了一线,留得下一线,闪光在一线。
人才要扎根,政策需生根。人社部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完善公开招聘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大激励力度等倾斜政策,激发人才到基层和一线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纲举目张,一系列务实举措多线齐发。院士专家工作站、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才工程持续发力,集中引导人才“下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
不少地方人社部门探索的引才、留才方式效果显著:山东实施双向挂职、短期工作、兼职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湖南每年投入5亿多元支持武陵山、罗霄山等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惠及10万名教师、2万名医生;四川在选拔任用上向基层倾斜,近两年为基层定向考录干部人才3000余名,形成了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良好局面。
东方风来满眼春。“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新的风尚,基层人才供需落差的瓶颈正在全面被突破。
破除体制机制顽疾
打通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梗阻”
江西南昌县武阳镇郭上小学仅有几十名学生,前来任教的教师来去匆匆,常有通过招考来此的青年教师还没等到入编就辞职。校长杨小春告诉记者,由于师资缺乏,当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县城上学。
江苏扬州市汤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增添了B超、X光机、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设备,中心负责人说,有的仪器买过来一直当摆设,因为没有合适的人去用它。
最活跃的发展动力在基层,最复杂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普遍存在。2016年7月,酝酿多时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
“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制约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这份意见剑指束缚基层专技人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在广大基层人才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要求,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顽疾,频频放出政策“大招”——
聚焦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招人难”的问题,江西、四川、陕西、山东等地先后改进完善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优化基层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放宽条件,降低进入门槛,规定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采取直接考察等方式;建立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扩大农村教师、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完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政策……
针对基层专业人才评价机制与实际脱轨的情况,河南、重庆、江苏、宁夏、湖北、贵州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行职称评审改革: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淡化论文、科研要求,取消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提前1年直接申报相应系列中、初级职称;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业绩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参加职称评审……
“论文和科研是我们的短板,拿这些去评高级职称,根本没信心。现在看的是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都是我们平时做的,干得好就有希望。”去年,重庆南川区冷水关乡卫生院院长蒋德才通过了基层全科医生副高职称评审,在乡镇工作了20余年的他很欣慰,身边的同事也觉得是实至名归。
提升基层专技人才能力素质
让人才充电续航
现年43岁的达拉,是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的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2015年通过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她来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完成了收获满满的求知之旅。
特培的1年间,达拉参与多项重点科研课题并独立完成了唇腭裂修复术、肋骨取骨术等具有挑战性的手术:“这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从2011年起开展的第四批新疆特培工作,共培养了来自15个少数民族的2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学员覆盖卫生、教育、农业、畜牧和环保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仅在过去的五年间,特培学员承担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33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91项,实现经济效益近860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人社部门通过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统筹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专技人才的能力素质。
“培训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并重,为人才定制营养‘套餐’。”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制度设计提供保障。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基层专技人才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90学时,用人单位保障其参加继续教育权利和学习期间各项待遇。并推进继续教育制度与工作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
——重大工程落地有声。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为基层一线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新疆、西藏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东西部培训对口支援工作中,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进修培训。
据统计,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一项,十八大以来就累计实施1385期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培训高层次人才8.8万人次,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和岗位培训共计790.95万人次。
——创新模式助推发展。各地人社部门还根据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基层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生等制度,为基层定向培养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在此期间,重视继续教育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得以创新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供给的面貌有效改善……数百万人才点赞:专业技术培训成为基层专技人才的“充电器”,为成长成才注入了知识和经验的源源活水!
千流汇聚,江海始成。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点,广阔的基层一线正吸引着海内外人才建功立业,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力量。我们相信这支“梦之队”将用全部智慧和力量,推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全速前行!
相关专题 |
· 砥砺奋进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工作成就 · 党的建设数据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