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刚
2017年08月28日10:38
当下,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大走访活动,通过与广大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摸清基层的突出问题和隐患矛盾,构建起了联系服务群众便捷网络。大走访如同粘合剂,目的是将干部群众紧密融合到一起。作为走访主体的党员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待,在走访过程中需保持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持之以恒三种精神状态,带着责任与担当,用行动拉紧与群众的情感纽带。
脚踏实地,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有情怀,才有责任担当,有情怀才有目标方向。党员干部下基层,不是“走过场”、“花架子”,而是要秉持为民情怀,通过脚踏实地办实事、解难题,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开展走访过程中,不仅要走进去,更要融进去,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结交群众朋友开始,沉下身子走门串户,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牢记使命重托,坚持眼睛往下看、劲头往下使,重点关注低收入户、留守人员等关键群体,深入挖掘群众一粥一饭背后的故事,全面掌握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真正把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访清楚,把影响创业富民的短板弄明白,把影响基层稳定的矛盾隐患摸透彻。
主动作为,找准问题更要迎难而上。问题梳理的再细致、查找的再全面,如果不沉下心来抓好落实,在群众眼里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于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矛盾,党员干部不能瞻前顾后、绕道而行,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迎难而上,主动为群众担当,争当为民解难“劲草真金”。对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要主动牵线搭桥,多打几通电话,多跑几趟部门单位,争取问题早日解决;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在耐心做好政策解释的同时,要认真思考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发挥后方单位的优势特长,多方协调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路径;对基层隐情隐患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发挥好“雷达”、“哨兵”的作用,加强分析研判,提高警觉性、预见性,提前介入,争取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持之以恒,援之以手更要援之以道。大走访开展的好不好,不仅看数字和声势,还要往群众的脸上看,把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问题解决要着眼常态长效,不仅要援之以手、更要援之以道,强化对矛盾问题解决的跟踪问效,落实好分类办理、问题交办、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看准的事一抓到底,推动问题切实解决,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谨防问题解决“虎头蛇尾”,一阵热闹之后黯然收场,要注意对政策的合理把握,防止出现脱离政策条件的解决,避免脱离政策框架后带来“后遗症”。
相关专题 |
· 基层党建一周“睛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