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三变,盘活“沉睡资源”——记贵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第一书记刘为

2017年08月28日16:1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三变,盘活“沉睡资源”

全村194户75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4户178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村集体经济“空壳”……2015年8月,初到贵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山高坡陡、地少物稀、交通不便的贫困现状着实超出了刘为的预想。

穷则思变。从事扶贫工作8年的刘为,在到村后首次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便立下“军令状”,向南猛村群众做出了庄严承诺:“南猛村脱贫攻坚,我是第一责任人,我绝不虚晃一枪,绝不走过场,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为找准脱贫攻坚切入点,刘为白天带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成员走村串户了解情况,记录意见建议;晚上组织集中梳理,编制形成每户村民的扶贫档案。跑遍全村194户、走访500多名村民后,194份农户的扶贫档案整齐地摆放在了村委办公室里,形成了南猛村脱贫攻坚的第一手资料。

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思路,刘为引导村支“两委”带头成立南猛村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中国传统村落”和“旅游扶贫试点村”两个项目资金450万元,除用于村寨旅游设施建设外,将6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村集体以芦笙博物馆作价和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形成“44+1+N”股权模式,贫困户作为原始股东,年终按股分红,年年有收益。

这一决定,在村民代表会上得到一致通过。如今,共济合作社为全村增收超过30万元,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我们希望能够把合作社发展成为一个不靠国家补贴也能生存下去的专业组织。”在南猛村的脱贫攻坚路上,刘为始终不忘初心、自我加压。

刘为深入挖掘南猛的芦笙、茶叶、手工刺绣等资源优势,带领南猛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不走“一社一业”的常规路,下设农业经营组、民族手工艺组、芦笙表演组和电子商务组4个产业小组,引导100多户社员自主选择加入,由1名能力强、威望高的党员担任小组长。目前,已注册“南猛村”商标,涵盖了茶叶、刺绣、杨梅、芦笙等农特产品,开办“南猛共济烤鱼”实体店、“为杨梅送行”微店,合作社总资产达到200多万元,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农业经营组通过集中流转,将过去分散经营的200亩茶场集中进行管理,新增种植100多亩白茶和绿茶,挑选种茶能手负责打理,茶青和成品茶销售额达14万多元。为提高南猛村农特产业市场卖价,刘为专程到浙江余姚考察学习种植、管护和包装技术,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建成保鲜冷库,引进空运包装设备。

电子商务组在微信上注册“为杨梅送行”微店,网上直销南猛村的茶叶、杨梅、鱼酱酸和生鲜山货,成功入驻雷山县电子商务园区,与北京大基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快捷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国安社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产品上架“快捷健·第一购”旗下5家实体店。

“摆过地摊、开过饭店、挖过竹笋、种过茶叶……”在南猛,随便找个群众打听,都能够道出刘为的“一二三”。

400多个日夜的真情付出,刘为带着南猛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增收致富的路子宽了,村容寨貌变了,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多了,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2015年的44户178人下降到35户140人……一份份沉甸甸的业绩单上满载的是这名“80后”第一书记的风采。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