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凝聚强大力量 攻克贫困堡垒——广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李 贤

2017年08月25日10:06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至今仍有341万贫困人口、50个贫困县、4057个贫困村尚未脱贫,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有些处在石漠化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工作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和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

这是关怀,更是鞭策!

我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的保障、最大的动力,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脱贫攻坚,确保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坚强领导就落实到哪里,党建引领和保证作用就跟进到哪里,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每一个战场高高飘扬!

这是决心,也是承诺!

党管扶贫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自治区党委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研究制定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全力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建立起“自治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村落实、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综合协调、资金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公共服务、组织保障等7个专责小组。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全局大事,需要书记抓、抓书记。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带头扛起“一把手”的责任,深入调研、精心部署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彭清华书记深入基层调研扶贫工作达14次,主持召开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共26次,其中全区性大会9次。

“我到的第一站是进结镇品力村巴力屯。这个屯地处天等县最北边的大山深处,贫困发生率达65.19%,看得出是一个贫困程度较深的村子。蹬上村里狭窄的石阶,看到旁边有一栋四面透风的木瓦房,我问里面是否住着人,村干部说是村民谭荣会家。我径直走了进去,屋里黑乎乎的,稀疏的木地板下层养着猪,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这是摘自彭清华《扶贫调研纪事》中的一段文字,读之令人感动。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在自治区党委和彭清华书记率先垂范下,全区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包县、包乡、包村,一包五年。全区8000个单位定点帮扶5000个贫困村,52.22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对114.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结对帮扶。

“自治区领导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到最贫困的地区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查真贫、访真贫,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如是说。

把战斗堡垒筑牢固

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这是我区抓党建促脱贫的一条主线路。

今年年初,一项殊荣授予了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将该村党支部命名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曾经,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全村224户居民当中就有100户是贫困户。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5年10月,自治区选派的驻村干部来到岔山村后,按照“星级化”党组织建设标准,全面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提供了强劲有力的“火车头”。仅一年多,岔山村的核心区域发生巨变:从没有一家商户发展到14家商户;从没有一位游客到每年游客超10万人,高峰期游客一天可达2万人。

村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也是群众的“主心骨”。“主心骨”硬起来,贫困群众“腰杆子”才能挺起来。

从去年开始,我区在全区1.4万个村党组织中推行“星级化”管理,推动形成脱贫攻坚、创星升级的长效机制。今年年初,我区评定命名首批三星级以上村党组织4484个,其中包括1494个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党组织,为全区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示范。

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除加强“软件”建设外,还得有实实在在的“硬保障”。

今年,我区落实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低于9万元且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保障标准。并按照每名党员每年不少于100元的标准落实村党组织生活经费,按照不少于120元标准落实培训经费,逐步落实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贫困村“有钱办事”。

同时,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每个贫困村设立村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软”“硬”兼施下,村党组织的作用得以凸显。目前全区已成立3.14万个农业合作社,覆盖所有的贫困村;全区村党组织与300多家电商企业合作,共带动8万名农村党员群众发展电商。

把攻坚力量汇聚起来

我区坚持大规模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

2016年,全区5000名贫困村第一书记、3万多名驻村工作队员奔赴一线,实现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同时,自治区统一选聘近30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按产业组团到村里提供技术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选得准,还要管得好、用得好。

我区在区、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成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管理机构,制定工作纪实、考勤考核、召回撤换等8项管理制度。同时,实行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确保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第一书记杨修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班子和全体村民,将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脱贫“明星村”,贫困户平均年收入从不足2100元提升到6000多元,19条村屯道路硬化畅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党组织从软弱涣散转变为“五星级”党支部。

村民感动地说:她是新平村的福星!

一名驻村干部,是一个标杆。一名农村党员,是一面旗帜。

激发农村党员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干,汇聚起脱贫攻坚浩浩荡荡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全区农村采取“一对几”或者“几对一”的形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达3万多个,做到每一名党员致富能人都有结对帮扶贫困户。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2006年开始,我区每年对1.5万多名村党组织书记、11万多名村“两委”干部、119万多名农村党员进行全员轮训。

有能力还要有资源。我区大力支持党员创业发展,实现每一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一个贫困村都有1名以上党员致富带头人。

在机制倒逼、能力提升、政策帮扶“多重驱动”下,我区广大农村党员积极领办扶贫项目、带办合作社、结对帮扶贫困户,主动参与无职党员定岗定责、公开服务承诺、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创了“争当八桂先锋,争做合格党员”的生动局面。

推动形成过硬作风

打攻坚战考验的是过硬作风。

我区明确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作为各级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等的重要内容,并对照“四个意识”“四讲四有”和“四个合格”查找问题和不足,使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形成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强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为使“两学一做”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全区从2016年起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争当八桂先锋、争做合格党员”行动,推动广大党员以“学”为根本,以“做”为落脚点,满怀激情投身脱贫攻坚战。

考核是行动的指挥棒。我区分别制定设区市、贫困县、非贫困县和定点帮扶单位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细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2015年9月以来,全区共有724名干部因扶贫工作不力被处分。

机制是行动的保障。自治区建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查暗访、“红黑榜”通报机制,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

“那个暗访组挺厉害的,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没人知道。要想不上黑榜,只有老老实实做好工作。”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甘湾村党支书蓝启峰说。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特事特办、高效推进,自治区还建立了脱贫攻坚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和基层党建随机督导、随机调研机制等。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