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如何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国各级党组织多措并举,形成合力——

前沿观察·从严治党 向下延伸⑤:啃下“硬骨头” 摘掉“穷帽子”

记者  吴储岐

2017年08月15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吕梁看望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并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铿锵的话语、殷切的期望传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新指示和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轮轮脱贫攻坚战役,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从2012年末的10.2%降到2016年末的4.5%,减贫成效举世瞩目。

目前,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各级党组织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将外在推力化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坚实保障。

选优配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

“好钢用在刀刃上”

“太行公仆”吴金印,40多年来带领群众治沙造地、绿化荒山、兴办工业,唐庄从一个贫困镇变成全国闻名的富裕镇;山西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60多年来瞄准一张蓝图,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树木成荫的生态绿洲……

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调配到贫困县领导班子,正体现出‘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人’。”山西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选优配强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内蒙古、河南、青海等地结合换届,为贫困乡镇增配1名专职抓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职数。目前,中组部共选派912名干部到贫困县挂职扶贫,实现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

干部派下去不能不管,还得时时考核。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云南、甘肃等地出台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对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的及时提拔重用;陕西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前10名的贫困县主要领导干部予以重用;宁夏取消对贫困县GDP考核,将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7%提高到45%。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特别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保持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稳定尤为重要。2016年4月,中组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其作为一条纪律来执行。

建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

筑牢堡垒强筋骨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推动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村级党组织。

从抓好村级换届入手,选优配强“带头人”。中组部推动各地以县为单位,对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摸底分析调整,全国共调整5000多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吉林、湖南、云南等地提出村“两委”候选人“负面清单”,严格审核把关,取消不符合资格条件候选人7000多名。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人心不齐、班子不强等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推动各地每年按照5%—10%的比例倒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各地开展整治行动,配强支部,变“软弱涣散”为“动力车头”。广东制定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安排340名市县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挂点包村;河北、江苏、四川、贵州等地集中整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

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村干部的能力不进则退。近3年来,中央和各地纷纷举办示范培训班提升村党组织的带富能力。河北连续3年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万人示范培训”。吉林计划3年内对重点贫困村干部轮训一遍。新疆阿克苏、山东滕州、四川内江、湖南汝城等地实行“头雁培养”计划,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脱贫一线作表率

党员争做“先锋队”

四川汉源县富林镇青富村贫困户李万军想致富,但苦于没找到挣钱的好门道。“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实施后,李万军被定为党员带头脱贫示范户,他用扶贫资金购买皇菊苗2000株,还有人手把手教他如何管护、打药、施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看干部。各地把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加强贫困地区党组织和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两手抓、防止“两张皮”,调动党员脱贫攻坚积极性,强化党员致富带富牵引力,引导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贡献。

重庆各级党员干部以“一帮一”“一帮多”等方式结对帮扶了160万贫困群众。福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16万个,6000名党员干部驻村蹲点。广西全区成立党群致富联合体2.1万个,参与农村党员16.5万户。宁夏设立农村党员“双带”发展基金,无息发放、滚动使用,惠及党员1万多名,其中80%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安徽宿州实施外出党员返乡创业工程,培育670户返乡党员创业示范户。

脱贫一线活力涌,表彰先进树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纷纷开展评选表彰活动,“红旗党组织”“星级党员”等成为脱贫一线最响亮的荣誉称号、最可爱的人。

选准用好第一书记

“下得去”更要“干得好”

陕西礼泉是有名的苹果之乡,但由于交通不便、品种老化,苹果一直卖不上好价钱。第一书记李英来到礼泉张咀村后,提出产业扶贫不能“等靠要”,并利用“学校+农户”的帮扶思路,帮村民闯出一条路。

2015年以来,一批优秀干部像一大把种子,撒在贫困地区的角角落落,他们吃住在村,抓党建、促脱贫解百姓忧,被亲切地称为第一书记。目前,全国共选派了19.5万名第一书记,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各地出台管理、保障、激励的相关政策,让第一书记在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派什么样的干部下去才能“下得去”“干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天津、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宁夏等地组织专门力量摸底排查基层需求情况和干部队伍情况,通过双向选择、供需对接,“菜单式”遴选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党政部门干部派驻软弱村、经济部门干部派驻穷村、政法部门干部派驻乱村、涉农科技部门干部派驻产业村。

如何才能保证第一书记沉在村里扎扎实实干?各地自有妙招。目前,20多个省区市从省级层面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吉林、河北、重庆等地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按片区建立手机微信群组,对第一书记到村在岗等情况进行考核。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对不胜任的实行“召回”调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各方保障必不可少。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推动资源力量下沉

“众人拾柴火焰高”

站在山坡上,河北石家庄市秦台村村民张香军喜滋滋地瞅着130多亩核桃,挂果率比往年翻了几番,“多亏市科技局的扶贫干部找来专家,联系企业捐了价值一万块钱的农药,治好了蚜虫病。”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去年3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再为边远一线送来人才福音:加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力度,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四面八方的人财物不断向贫困地区聚集。

把脉开方、对症下药,瞄准问题再射靶。山东每年选派12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一线岗位挂职。甘肃实施“金融和科技人才引进行动”,解贫困地区之渴。新疆库尔勒实行“人才+项目+基地+农户”,组织乡土人才与农户结成“创业链”……

加大投入力度不是一句空话,真金白银的经费是硬道理。据统计,80%的贫困县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发放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70%的贫困村落实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99%的贫困村已建活动场所。

不仅人财物下移,工作重心也要下移。目前,各地学习借鉴浙江经验,落实省市县乡党委书记“四个走遍”制度,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拔穷根奔小康。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历史的脚步一路跋山涉水,千万共产党员筑起坚强堡垒,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力拔穷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已徐徐展开。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5日 17 版)

(责编:姜萍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