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党员干部要学会看群众“脸色”

杨云妹

2017年08月02日09:23    

1962年,适逢大饥荒时期,兰考县“盐碱地白茫茫,枯草片片”,人们争相爬火车外出逃荒。县委书记焦裕禄含泪向逃荒的乡亲鞠躬道歉,说:“口粮问题不解决,一味堵截那是扬汤止沸,怎么能中呢?咱们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还要看看群众的脸色!”

邓小平曾说过,要坚持用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来评价党和政府决策的水平。党员领导干部怎样才能知道“人民高不高兴”?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往群众中走一走,多看看群众的“脸色”,多看看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态度。群众“脸色”,是反映各级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一面镜子,也是检验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党员干部要学会看群众“脸色”,从“脸色”中反思工作方式是否妥当,群众是否满意。

群众的“脸色”是一面镜子,一方面能照出为民服务的事办得好不好,如果群众脸色好看,说明决策科学、办事有力,符合群众期盼,否则就要想想处理问题是否失当,群众利益是否受损;另一方面能照出作风好不好,如果群众脸色好看,说明做到了秉公用权、不徇私情,否则就要想想是否脱离了群众,权力观是否出现了偏差。群众的脸色又如“晴雨表”一般,是认可还是反对,是拥戴还是厌恶,是热情还是冷漠,既反映我们工作做得如何,也告诉我们工作该怎么做。

群众的“脸”就是衡量政策好坏的显示器,也是执政得失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曾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说明政策好;要是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总书记的话给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如果群众面带“菜色”,说明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未做实做细,惠民政策还没有落地生根;如果群众面带“愠色”,说明我们的工作方法还存在作风飘浮的问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还未入心入脑;如果群众面带“难色”,说明群众利益诉求还处于待解决状态,畅通“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中梗阻”。

“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党员干部要学会看群众的“脸色”,尤其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要带着感情、装着问题,到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感受群众的喜忧冷暖,了解群众所想所盼,看清群众的“脸色”。不仅要听、要看,更要做,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重要的实际问题,就会得到群众的真正信任和真心拥护,高兴的脸、满意的脸就会越来越多。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