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心得体会

有一个叫黄大年的人

张树超

2017年07月25日08:37    

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相信很多读者也和我一样,被这些陌生的学术语言懵住了。不过,如果你稍作了解,你就会知道,这些高深的学术语言,和一个叫黄大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黄大年曾经这样说过。所以,当听到祖国召唤时,他毫不犹豫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一头扑入祖国的怀抱。7年间,黄大年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他带领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让我国的深部探测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此,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所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挥泪卖掉了经营多年的诊所,留下了还在国外读书的女儿……回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出任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强大后盾,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从未言败,也几乎从未败过!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是的,他无悔、无怨、亦无憾,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出差始终赶当天最晚的午夜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2016年12月8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可是打着吊瓶的他还在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的高度评价。

我知道,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还有许许多多像黄大年一样的人,默默地为祖国作着贡献。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越来越美丽。想到这里,我忽然有一个冲动,我想对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黄大年的感人事迹。

请我们一起铭记,有一个叫黄大年的人!

(责编:高巍、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