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

服务的航标——吉林省吉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案例

2017年07月19日10: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吉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是市政府面向社会公众设置的集中受理办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科技成果交易和其他便民服务事项的综合服务场所。中心成立于2005年10月,办公面积1.5万平方米。设有企业注册登记、建设项目审批、公安综合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和中介服务“六大”功能区。省、市直45个部门审批办进驻中心,设立行政审批服务窗口90个,运行行政审批及日常管理事项463项。

几年来,通过减少审批要件、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严格规范审批行为,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中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吉林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在新形势下, 中心将坚持以“依法、规范、公开、便民、高效、廉洁”为宗旨,以“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队伍、一流技术”为支撑,努力实现服务行为标准化、工作环境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窗口管理标准化,打造“全省站排头、全国争一流”的政务服务中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新要求

1.全力推进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运行。依照《关于落实和衔接国家、省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吉市审改办字〔2016〕2号),确定市级行政审批项目316项。其中:在各分中心运行的17项、现场审批的9项、民族宗教类政治敏感性强的1项,按照“应进必进”的要求,实际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的审批项目为289项,进厅率达到99%,公开率为100%,进厅项目均在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网运行,上网运行率100%。近三年,年均受理办理行政审批项目33万件,进厅的审批项目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受理,实行受理单制、办理时限承诺制,编制了行政审批服务指南,制定了审查工作细则,并逐步探索和改进跨部门审批工作。

2.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要求,制定印发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市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吉市政办发〔2016〕15号),全面部署、分步实施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改革工作。一是安排部署今年的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编制公共服务目录和指南工作;二是开展了全市证明事项的调研工作,在各城区、开发区选取一个社区、一个派出所、一个村调取了证明事项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全市证明事项清理,砍掉无谓证明工作,对保留的各类证明依托政务服务网实行信息共享,提高办事效率打下基础;三是积极探索办事流程简化优化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下一步网上办理公共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改进服务质量奠定基础。论证“一口受理、合作协办、一口办结 ”模式的可行性,合理设置服务窗口;探索将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 ”为“一口受理 ”,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方式。四是加快建设吉林市政务服务网,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尽快启动吉林市政务服务网建设,开发建设重点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单一窗口”大数据平台,与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对接。形成链接市、县市(区)、乡镇街、村和社区的网上系统平台。目前,按照政府领导指示与市信息化办共同研究下一步建设工作,已通过专家论证、立项审批和市政府决咨委的决策咨询。

3.健全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已经通过省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验收,有力指导和推动各部门审批办开展标准化窗口建设工作,统一窗口管理规范。按照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5月1日颁布的《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规范基本要求、进驻要求、窗口服务提供要求、窗口服务评价要求》等国家标准,修订和完善政务服务、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方面3个子标准体系。按照《吉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结合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实际,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继续做好政务大厅服务标准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在政务公开、网上大厅运行、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及县(市)平台运行的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全力打造温馨服务、亲情服务、便民服务新方式

1.创造温馨亲情的服务环境。2012年以来,为了给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一个温馨亲情的服务环境,政务公开办加大了中心服务环境的改造。中心办公区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化标识制作各种指示牌、示意图,方便群众索引;各审批窗口均统一采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审批项目、时限及收费情况;在二楼开辟了群众等候休息区,设置了饮水机、书刊、电视、轮椅及残障人士服务专线;休息区每工作日8时提前对外开放,午休不关闭,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休闲区域。中心在二楼大堂入口位置设置了总服务台,为办事群众提供咨询和引领服务。在三楼、四楼、五楼均设置了免费复印专区,设置了意见箱,开辟了网上投诉邮箱。

2. 创新方便快捷的联办机制。2015年初,围绕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率先在全省地级市推行企业准入类行政审批事项“单一窗口”制度试点。组织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公安局审批办,通过转移职能、简化手续、缩短时限,在一个窗口实现了“三证一章联办”,取得了较好效果。10月份,在“三证一章联办”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10月8日,市政务服务中心“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发出了全市第一张“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营业执照。2016年5月,工商注册登记窗口试行全程电子化登记,通过网上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逐步实现网上名称查询、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照、公示、存档等信息化登记模式。大幅度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3.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在各部门审批办的大力支持下,推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随着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改革工作的深入,各城建链条审批办积极回应企业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为群众提供更加务实便利的服务,市国土局、规划局、市容局、市建委、市发改委、市政公用局审批办均开辟了预约服务绿色通道,在窗口公布了预约电话及联系人,根据项目业主及办事群众需要提供双休日、节假日预约服务。根据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集中开工的要求,带领审批办主任深入城区、开发区,深入企业,提供现场服务。同时各审批窗口提供延时服务,对中午午休、下午下班时或中心关门之前来办事的群众,延时为办事群众办理完毕。中心还设立了每周一的审批办主任接待日,审批办主任全天座窗口受理办理业务,面对面征求服务对象对审批服务、审批效率方面的意见。

4.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服务。市药监局、市交通局审批办开通了网上受理通道,网上提交要件,网上进行申报,方便了企业群众。市公安局出入境证照审批办理在全市各城区实现了审批事项联网联办。中心受理区设置了自助受理机,受理程序设计人性化,极大的缩短了办件时间。开辟了网上预约办公区,指导群众网上预约办证,在网上填写个人资料后收到预约办证的信息,到受理窗口随时办理,科学统筹办证时间,体现“互联网+公安”高效管理服务。

三、自主创新,建立投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新机制

2017年,我们借鉴海南省、广州市、南宁市等地项目审批先进经验,先后多次组织各涉事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立制定了具有我市特色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新机制,以市政务公开办名义下发了《市本级投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推进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按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备案两个大类设计了审批流程,核准类的项目按土地供地方式(招拍挂或划拨)对应适用上述两个审批流程。市本级投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机制实施以来,审批提速增效,项目如期开工。

1.推进项目建设采取的工作措施。“一窗口”: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服务专区,实行一窗受理。专区组织主要涉事部门的审批办主任统一受理、统一咨询服务,对企业进行一次性告知,一对一辅导,解决多头受理、权责不清的问题。专区召集审批办主任和项目负责人摸排调度手续办理情况,积极对接,为项目审批提供更便捷途径。“两制度”:一是建立市本级投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机制,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审批办理的事项,实行由统一窗口受理协调各项目审批涉事部门同步开展审批办理;允许某些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容缺的审批要件采取在施工许可发出前可以后补;审批部门、项目单位及中介机构互为承诺。并联、容缺、承诺新机制的制定和施行,为重点投资项目的快速推进奠定了保障基础。二是建立吉林市投资项目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在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流程中的受理环节以及在联合审批过程中遇到需各部门共同协商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召开联席会议,涉事审批部门参会并形成终审意见。服务专区、审批部门、项目单位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的综合联动机制。

2.并联容缺承诺机制运行情况。新的审批流程和工作机制使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简化了37个前置要件和办理环节,将6个审批环节容缺前移并联审批,制定7个承诺机制;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审批时限简化了20个前置要件和办理环节,将6个审批环节容缺前移并联审批,制定2个承诺机制。

新机制在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效果,吉林精功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吉林化纤3万吨高改性复合强韧丝、吉林碳谷4万吨碳纤维原丝等3个项目,3月9日,市政务公开办组织市重点项目审批主要涉事部门到经济开发区进行对接服务,3月10日发出预挂牌公告,4月14日项目业主单位与国土资源局签订《成交确认书》,4月15日规划局依据《成交确认书》提前介入,进行容缺预审,4月25日项目业主单位取得《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4月26日规划局审批办核发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依据《规划法》,项目业主单位须持有《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才能在规划局审批办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吉林精功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为例,按照原审批机制,4月26日取得《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后,方可携相关文书前往规划局审批办办理,法定审批时限为20个工作日,按照我市规划局承诺的8个工作日计算,需5月8日方可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四、加大力度,高效推进,整合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面对公共资源交易涵盖领域多而分散,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够公开、管理和监督职责不清等问题,我办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以“一委一办一中心”为组织构架,实现“三权”分置,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规则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并于2015年9月实现正常运行。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四大类21小类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管理,开启了市场配置、在线操作、市县一体、电子交易的“阳光”模式。

1.深化机制改革,加快机构整合。吉林市采取“一委一办一中心”的模式组建统一机构,实行管办分离运行机制。(“一委”,即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是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领导机构,由市长任主任,市政务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指导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重要事项。“一办”,即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市政务公开办公室,主要履行综合监管职能。“一中心”,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平台运行和维护工作。)在此基础上,2017年4月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整合规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进一步在机构、人员等方面整合规范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办分离运行机制实行以来,吉林市投标质疑数量和投诉数量分别下降了62.8%和60%。

2.开展制度清理,实行统一规则。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历年制定的涉及招投标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为深入解决公共资源交易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问题,吉林市先后出台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操作规则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具体操作流程,形成了“八统一”的工作模式,即统一进场交易、统一受理登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专家和数据库管理、统一安排场地和服务设施、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收费管理、统一见证服务,从法律层面到法规层面,再到制度层面明确了交易各方责任,规范了交易行为,形成了“平台建起来、系统联起来、数据用起来、服务优起来”的工作格局。

3.明确限额标准,实现远程异地评标。针对县(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吉林市在充分调研、座谈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各(县)市整合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意见》,实行市县统一标准,建设市县一体化交易平台,规范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目前永吉、磐石、蛟河已完成硬件调试和软件开发,其中磐石已实现正常运行,并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远程异地评标。舒兰、桦甸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谋划建设,计划2017年内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限额以下交易活动统一规范的突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从而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4.建设电子交易系统,使交易从现实走向网络。为避免公共资源交易中出现“人为”因素干扰,吉林市通过搭建电子化交易平台切断伸向公共资源交易的“黑手”,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一方面,建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将招标公告、开标公告、中标公示等信息在互联网上全部公开,并设置了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下载中心、信用平台等功能模块,便于投标人投标及查询招投标企业相关情况。另一方面,建立了电子招投标管理系统,提供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招标代理、投标单位、专家评委、开标评标等5类登录使用方式,并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制作电子标书范本6套,实现了招标公告网上审核、招标文件网上发售、企业投标网上报名、交易场地网上预约、中标结果网上公示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有效破解了传统交易模式存在的公开性不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截至2017年5月底,吉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电子交易系统共开展交易活动2777场次,总交易金额377.31亿元,节约资金7.42亿元,节资增益率1.93%。

5.创新“大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吉林市整合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评标评审专家数据库,通过完善专家基本信息,建成了市级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该数据库现有849名专家,专业细化分为5大类和870余小类,库内专家均由市、县远程抽取,实现了专家资源共享。另外,吉林市还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供应商(投标人)信息库和中介机构信息库等基础信息库,现已有60余家中介代理机构、3000余家供应商(投标人)录入了基础信息库。吉林市通过运用电子数据辅助评标人评标,实现了“物理交易大厅”与“网上虚拟大厅”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中心日均交易活动达到6.6场次,比建立“大数据库”前增长65%。

6.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切实减轻主体负担。一是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标文件收费。吉林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取消招标文件收费,依法将电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由第三方运营机构独立运营,按照市场调节价依法收取平台使用服务费。目前,投标企业平均每次投标费用从由1300元降至800元,降幅超过38%。二是持续做好交易主体培训工作。开发专家电子评标操作培训软件、编制各类学习手册,通过现场授课和网络授课的方式,免费对交易主体进行培训。目前,已组织代理机构、投标企业和评标专家等各类培训共80余批次,共3500余人次,同时编制印发各类学习手册1000余册。三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委托市场主体以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分享到:
(责编:李紫薇(实习生)、王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