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快马加鞭未下鞍——龙游攻坚一线铁军群像

2017年07月18日10:33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原标题:快马加鞭未下鞍——龙游攻坚一线铁军群像

  灵山江畔,山水相依,人城相融。盛夏时节,走进龙游,一幅幅城乡建设的画卷映入眼帘:城乡无处不拥绿,处处见美景;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彰显古城风采;城市东进蓝图绘就,千帆竞发势如虹。

  这一巨变,源于背后那一股强大的力量——龙游党员干部“克难攻坚敢为人先”的创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心和“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真心,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胜似金杯银杯的群众口碑。

  重担在肩思己任,不负民盼当自奋。在建设区域明珠型城市征程中,龙游铁军正阔步前行。

  “再难也要啃下‘硬骨头’”

  伏天酷暑,午后的太阳正辣。龙游龙洲街道竹景花园小区西门外的莲湖路上,看着自卸车把热滚滚的沥青缓缓卸进摊铺机料斗,马达轰鸣中,一截路面就成了形,小区住户丁积义笑着说:“再过几天,这条堵了14年的‘断头路’就能通车,街坊邻居出门再也不用绕行了。”丁积义或许不知道,与莲湖路相隔不远却命运相似的翠竹路,几天后也将一并贯通。

  因为补偿问题谈不拢,产权人和政府僵持了十几年,阻隔莲湖路、翠竹路与衢龙路贯通的18间店面一直没能拆除。今年2月底,县住建局、国土局、综合执法局和龙洲街道,把莲湖路与翠竹路通畅工程,作为联合攻坚的挂牌项目。

  既是县住建局局长,又是大南门拆迁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还是这条“断头路”项目“拔钉清障”的责任人,徐建华一人分饰三角,在“白+黑”“5+2”的工作日程中奔波,自如切换着工作频道。面对铁板一块,徐建华动起脑筋,他抽调精兵强将,逐一摸清各产权人的基本情况后,开展强有力的攻势。

  翠竹路与衢龙路交叉口一共涉及6间店面,3户产权人各有诉求,徐建华一次次上门动员,面对冷言冷语,他始终笑脸相迎;面对无理诉求,他摆事实、讲道理;别人闭门谢客,他拉着亲戚朋友,软磨硬泡。

  莲湖路与衢龙路断头路主要涉及龙游县时代装璜厂,该厂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核对证件时,徐建华发现,土地证载面积只有730平方米,且土地性质为工业划拔,抓住了违建和临时建筑的证据,协议签约顺理成章……

  北斗大道是龙游工业园区横贯东西的主干道,这条3年前开建的道路上,赫然“堵”着两栋民房。在清障攻坚中,模环乡副乡长杨鹏既讲政策、亮底线,坚持政策刚性原则,又找来户主亲友和专业律师上门讲法说理,最终赢得征迁户的信任。征迁户终于签下搬迁协议,比原计划提前了20多天。

  从2月底至5月底,龙游县选取一批搁置多年、群众反映最强烈、阻碍工程建设最直接的“硬骨头”“钉子户”入手,集中开展“拔钉清障”、百日攻坚行动。500多名干部冲到一线,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一个个“攻坚指挥部”演绎着一幕幕铁军敢啃“硬骨头”、善打硬仗的场景。

  “只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做点事”

  “社区工作要说付出,获得的总是更多,只要工作需要,我愿意在这个婆婆妈妈的岗位上继续干下去。”龙洲街道城角坊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利仙这样说。

  2015年8月,刘利仙从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岗位上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回到龙洲街道工作。同年12月,城区最老旧的城角坊社区成立。19岁参加工作,在乡镇干了30多年的刘利仙,成为社区党总支书记的最优人选。但家人反对,身边人不解,刘利仙思虑再三,还是接下了这副重担。

  城角坊社区地处龙游老城区,下辖的6个小区都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房子老旧,设施不完善,流动人口和下岗人员多,小区管理落后。但是就这样一个社区,D级危房却有120户,占到整个街道6个社区252户的近一半。

  虽说量最大,基础最差,但城角坊社区的治危进度却一直领先。6月20日,危房户率先完成签约腾退。“整个过程有序平稳,社区干部与危房户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刘利仙感慨地说,尽管危房治理是一项民心工程,但一些群众有诉求、有困难,要平等相待、真情感化。
“不为升官,不为名利,我只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点事。”与刘利仙一样,2010年从县法院副院长岗位离任的刘益明,退居二线后,为年轻法官做好传帮带,还担任农村生态指导员,投身旧城改造、治危拆违和城东征迁等重点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老刘都做得有声有色。

  “在‘老乡镇’精神中汲取工作动力”

  龙游县城东南紧邻灵山江、与江东鸡鸣山对望一带被人们称为“大南门”。这里是古时的县署所在地,今日的城市核心区,承载着龙游几代人的乡愁和记忆。

  然而,历经百年沧桑,大南门已垂垂老矣。挽救古城,改善民生,小动小改不是办法,最彻底有效的途径就是整片改造。酝酿十年之久,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房屋收购正式启动。

  多少个清晨,年近七旬,返聘参与到旧城改造工作中的退休干部林红,穿梭在大南门片区的街头巷尾。这里房子量大面广,农民、居民混居,是个典型的老城区,即使是20多年的老街坊、老邻居,做工作碰钉子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的心思我懂。”林红也跟他们一样,住在大南门县学路同一幢楼里。收购核查时,大家发现这幢楼的房屋实际面积较政策标准差了0.2平方米,置换时将被降一档,等于新房一下少了10平方米。

  这10平方米价值10多万元!19户邻居齐刷刷把目光对准了林红:“林阿姨,你在指挥部工作,替大家出面沟通一下,这也是为自己争取利益啊。”“政策有弹性,但红线绝不能碰。”邻居们对她颇有怨言,林红默默把委屈往肚子里咽,“相信时间久了,大家都会理解的。”

  房子被收购后,林红搬到乡下詹家弟弟家,每天乘车往返。她在办公室放了一领草席、一条毛毯。一趟又一趟,林红苦口婆心,既当“百事通”,又当“和事佬”,巧手解开千千结,她所在的工作组,收购进度一直领先。

  在大南门征迁中,县社保局干部吴茂松对一件小事印象深刻:临近新年,指挥部为大南门片区8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了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听说有位老奶奶腿脚不便,迟迟未取,他二话没说就给老人送上了门。此后,老人家竟念念不忘,逢人就夸自己的好。

  “你的举手之劳,群众却看得很高。”林红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吴茂松。“从林阿姨身上,我看到了‘老乡镇’精神。”始自大南门拆迁,到后来的小高山村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城东征迁,吴茂松始终将这种弥足珍贵的“老乡镇”精神奉为至宝。

  “咱们村干部要踏实干事,也要用心谋事”

  跨过虎头山大桥,就到了小南海镇茶圩里村。

  与隔江相望、日新月异的县城相比,这里时光仿佛像被“冻住”:沿路而建的黄泥屋、小平房,连甍接栋,朝向不一;七八十年代样式的二层小楼外墙斑驳,庭院逼仄;村里没有像样的公共设施,村委会只得安置在几十年前破旧的招待所里。

  规划控制20多年,村民们迫切盼变革、盼发展。在外打拼30多年事业有成的周立平,心系家乡,毅然走上竞选舞台,做起村里的“当家人”。

  上任伊始,肩头的担子就不轻。今年,县里纵深推进“大拆大整、大改大建”,一批重点项目汇聚小南海,沿江公路、龙北安置小区和石窟旅游度假区配套设施3个项目共需征地1000余亩,茶圩里占到六成多。

  “发展才能破解困局,改变面貌,主动接受重点项目和城市功能辐射,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项目征地动员会上,周立平讲话中气十足,掷地有声。

  “地都征光了,往后我们拿什么吃饭?”村民代表们当面锣对面鼓地质询。

  “全村1220多口人,人均土地不到4分,种田几乎没有收入。倘若出租,一年租金只有500元。”周立平晓之以利算起经济账:征地后,符合条件就可以参加失地农民保险,往后就跟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生活有保障,子女负担轻;建设龙北安置小区,为解决村民住房刚需打开了出口,伴随城镇化进程,今后房产变资产,将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我们村就在集镇中心,紧靠城北客运站,东邻龙游石窟,是县里打造沿衢江景观通行走廊的重要节点。凭借重点项目几个亿资金的持续带动,茶圩里未来可期!”周立平将脑海中的蓝图徐徐展开,会场内鸦雀无声,几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次土地征收几乎涉及每家每户,全村家家有人参保,周立平定下规矩,必须确保公平公正,绝不允许弄虚作假。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也符合参保条件,开会讨论时,他断然要求,把母亲的名字从参保名单上撤下。

  时间紧、任务重,周立平把自家养殖场生意完全交给经理人打理,一心扑在项目上;全村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成立专项小组、倒排时间节点,矛盾纠纷限时解决;为赶在社保缴费标准调整前完成参保资料审核,女文书陈君燕连续奋战36小时,第二天嚼着人参继续干……
从观望到接受,从接受到支持,村民们对这届村两委班子竖起了大拇指。最终,640余亩土地征收,一个月完成。

    报道组 蓝正伟 冯炜旭 通讯员 姚菲

(责编:秦华、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