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心得体会

脱贫不能“昙花一现”

赵国泰

2017年07月17日08:55    

据报道,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党支部书记鲍际英带领乡亲先是扛锹翻了自家的地,带领村民开荒栽梨;随后张罗成立果品合作社,村民入股有分红;现在又发展农家休闲游、采摘游,延长产业链……脱贫致富的故事经媒体报道传播,发人深思。(《人民日报》2017年6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唯有找到脱贫的活水源头,脱贫攻坚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找准致贫的根本原因,激活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获得源源不断的长久致富能力,形成长效机制,才是真脱贫。否则,会出现数字脱贫、盆景脱贫、被脱贫等现象,脱贫成了空中楼阁。

脱贫攻坚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在脱贫攻坚中,贫困户是主体,发挥好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扶贫先扶志,更要扶智。当前有些地方的贫困户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劳动技能、安于现状、脱贫无力等问题,若得不到根治,即使暂时脱贫了也会导致返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靠“输血”是不够的,给钱给物不如多给门技术、多给条发展路子。钱和物只是脱贫的药引子,如果贫困户没有获得持续稳定的经营性收入,给再多的钱和物都是不够的,都会消耗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要立得起,经受得住考验,首先要扶“志”,激发贫困户脱贫的思维和主动性。“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只有解决了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树牢“群众不动扶贫不管用,群众主动扶贫真管用”的群众主体精神,贫困户才会真心实意投入到脱贫中。其次,要扶“技”。精准识别贫困户,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关键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因地制宜,积极帮助贫困群众理思路、学技术、找项目,不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采取诸如“双带”党员“1+X”结对帮扶几名贫困户、开展致富带头人队伍培养工程和贫困户每户1个技能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方式,切实引导群众改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最后,要扶“智”。强化脱贫跟踪问效,加大技术指导,精准管理脱贫项目和产业,不断引导培育发展新产业,拓宽致富渠道,提高适应经济发展和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

(中共云南大理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