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脱贫路上彰显忠诚本色——记因公殉职的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原支书张曙光

2017年07月17日16:19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脱贫路上彰显忠诚本色

为给乡亲铺一条宽敞的脱贫致富路,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原支书张曙光继承父亲未竟事业,历时20年修筑环村公路。

2016年9月4日,张曙光在帮助因拆房让路的贫困户建房时,不慎发生意外,因公殉职,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路上,遗憾地走了。

“曙光大哥虽然走了,但他那种敢想敢干、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决战贫困的担当和智慧,对组织忠诚、对家人和蔼的做人本色,永远激励着我们。”川岩村支书王正红说。

张曙光不会再有遗憾——近5公里的环村硬化路竣工了,花卉、果蔬等绿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山里的川岩村正迎来新一轮脱贫致富“曙光”。

愚公立志 父子同心辟富路

7月3日,站在山顶俯瞰川岩村,只见环村公路恰是一条洁白玉带系在翠绿的大山腰,把整个村子围在中央,新式民居青瓦白墙、错落有致。

“地无三尺平,生活不得行;一条泥巴路,婆娘不进门。”这句顺口溜曾是川岩村的写照。

川岩村,石漠化十分严重,辖5个村民组、266户935人,到2014年,贫困发生率33.6%。

人穷志不短。30年前,张曙光的父亲、村小学民办教师张羽松就带头集资,组织乡亲用锄头、钢钎、铁锤,在石山间劈出700米通村路,打通了川岩连接外界的大通道。

“要是能修条环村路把5个寨子都连起来就好了。”张羽松时常独自修补通村路,却感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亲的心愿牢牢地印在张曙光心中。

1996年初,在广东收入可观的张曙光返乡任村会计,提出修建环村公路。

时任村支书和主任都摇头叹息:“难啊,上级资金难要,村里人心不齐。”

“改变家乡面貌首先要靠自己!”那年冬天,28岁的张曙光跑县、镇争取爆破物资,反复动员全村乡亲集资投劳,用两年多挖通近5公里通组路。

跨越修路难这一门槛,乡亲看到了张曙光的心胸和气魄。1998年,张曙光当选村主任。

“晴天一身灰,一下雨车就进不来,这个路咋行啊。”村民张冲等时常向张曙光抱怨。

张曙光把大伙的抱怨记在心里。

2004年3月,得知县里有以工代赈项目,张曙光骑着摩托直奔县交通局,恳请项目支持川岩村公路铺碎石。

“川岩还未列入规划,连一张图纸都没得,哪能把项目给你们?”当时由于农村基建项目僧多粥少,交通局干部几句话就想把张曙光打发走。

张曙光却不气馁。他连夜自画图纸,写村情分析和申请,次日一早又跑到交通局。经过半个月的软磨硬泡,当年的以工代赈项目终于落到川岩村。

政府支持物资,村支“两委”组织投工投劳,用3年多延伸村组路,并铺了碎石,彻底改变了川岩村水果上市要背磨、生猪出栏要肩抬的困境,张曙光却为修路跑坏了4辆摩托车。

2004年,老支书主动让贤,经选举张曙光成了村支书。他异想天开:修环村硬化路把5个寨子连起来,开发6个溶洞发展乡村旅游。 (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随着贵州脱贫攻坚全力推进,2015年冬,投资442.8万元的川岩环村硬化路正式启动。

工程要拆掉一栋住房、7间圈舍,迁坟45座……涉及107户300多人。

“谁拆我的房子,就必须帮我建一栋房子。”村民大会上,60多岁的低保危房户田儒芬首先发难。

“好,我来想办法。”张曙光一口应承。

“迁祖坟,哪怕你说成一朵花,我也不干。”当时的“钉子户”、现任村主任杨军第一个拍桌反对。

“为了全村人的利益,必须迁!”很少发火的张曙光也拍桌而起。

争执中,年轻气盛的杨军等动手打了张曙光。而今,杨军满含悔泪:“我居然打过一心为了乡亲的曙光哥。”

杨军等担心的“暴风雨”并未来临。

次日,张曙光第一个带头迁祖坟。晚上又去动员田儒芬迁房,承诺争取国家危房改造项目帮她家重建新房。

不到一个月,全村拆房、迁坟等前期工作在平静、自觉中全部完成。

张曙光带领村民帮田儒芬家拆旧房、挖地基、建新房,起早贪黑,忙进忙出。直到2016年9月4日,建房过程中不慎发生意外,张曙光永远倒在脱贫攻坚路上。

“放鞭炮那天,就是路通的日子。”76岁的田茂珍抹着擦不干的眼泪,她还记得出事前张曙光对她说的话。

如今,通路的鞭炮响了,曙光却永远地走了。

勇于试错 智战贫困谋富业

行走在环村公路上,只见花红、柑橘等果树满山,密实的青果好像要把枝桠压断。

“老乡,你家的花红结得这么好,今年可要值钱喽!”

“那不是花红,是苹果,根本卖不出去。是张支书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败着’。” 村民张其林笑答。

刚当上村会计,张曙光就带领乡亲规模种植苹果树5万株。但因土壤、气候等原因,果子长不大、口感酸涩,卖不掉。

一些村民为此埋怨张曙光,还说要砍光苹果树。

“树决不能砍。”张曙光说,一是为了保护生态,二是留作产业发展反面教材。

“一次次失败总会成功。”发黄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张曙光当时的心情。此后,他多次邀请县农业局技术员进村调研,实地勘查村里的土壤、气候、水源等,寻找合适的果树。

由于长期开荒种粮,川岩村耕地退化严重,大小山坡成了“和尚坡”,土地越种越薄,石头越“长”越高。

治山先种树。张曙光一边争取项目带领乡亲搞坡改梯保持水土,一边引导大伙植树护林治山养山。

2003年,经农林技术员指点,他打算带领乡亲种柑橘、柚子,却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只有4名党员与他带头示范。

5年后,柚子、柑橘大丰收,每亩收入几千元,全村老少都围拢来看稀奇。

张曙光趁势发动大家种植柑橘、柚子,又争取农林项目规模种植核桃、柿子。如今,全村经果林达800亩,年产水果30万公斤、产值140万元。到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4350元。

“川岩要在2016年率先在全县脱贫!”2013年底,张曙光向镇党委和村民承诺。

“人家争‘穷帽’,你却‘行冲’摘帽。”村支“两委”干部、党员多不理解张曙光拱手相让贫困村的“好处”。当时,全村尚有94户315人处于贫困。

“能不能脱贫,关键看志气。我们不能总给国家添负担。”张曙光胸有成竹,早有打算。

昔日荒山已林茂草丰,张曙光又把眼光盯在了山上,开始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带领村民走畜——沼——果蔬循环种养路,专心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

花卉、大棚蔬菜等往日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特色产业相继在川岩兴起,已初步形成“山有林、林有果、地有菜、圈有畜”的产业发展格局。

脱贫攻坚,曙光既能苦干,更善于巧干。

在张曙光的笔记本上,有一幅10多年前用钢笔绘成的溶洞旅游开发草图,6个溶洞都在刚硬化完工的环村公路边。如今,该村旅游发展所需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产业等软硬环境均已具备,可惜的是一心想带领乡亲端上旅游饭碗的曙光却走了。

“我们一定继承张曙光遗志,打造好川岩乡村旅游。”王正红说。

人有志,穷相避。

2014年脱贫12户;2015年脱贫21户,全村人均收入达6431元;2016年脱贫42户,全村人均收入达6815元,川岩已跨过穷坎迈向小康。

忠孝两全 脱贫战场真英雄

忠诚,正是张曙光的本色!

2003年,因车祸,妻子田发群留下严重后遗症。2013年,田发群又患脑瘤,生活难以自理,严重时把洗衣粉当盐放进菜里。

为了照顾好妻子,张曙光再忙也要为她做饭、洗衣。

2015年,县里举办为期4天的村干部脱贫业务培训。张曙光不理闲言碎语,坚持把妻子带在身边照顾,一起进课堂、一起外出,不让她受委屈。

“妈妈不能没有我爸爸。” 张曙光大儿子说。张曙光走后,田发群就很少说话,一家人都替她担心。

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张曙光回村担任村干部,就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不让老父成为孤独的留守老人。

张曙光生前时时把乡亲的冷暖挂心头。

“曙光,我几个孙孙还在朗溪上课,啷个办哟!”2015年7月19日,天降暴雨,留守奶奶田仙梅打电话向张曙光求援。

张曙光骑上摩托车冒雨奔向朗溪,将3个孩子安全护送回家,自己却淋得像落汤鸡,感冒了好几天。

五保户田爱林家房屋倒塌,张曙光第一时间赶到救援,并组织50余名村民义务为其维修房屋。

76岁的任明俊,小孙子半夜三更高烧不退,老人找到张曙光,他骑摩托车连夜送祖孙到县城医院,经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有曙光在,我们什么都不怕!”田仙梅抽泣着回忆张曙光诉不尽的桩桩好事。

对党忠诚,张曙光公私分明处处做表率。

峨岭街道原党工委书记文明海得知张曙光家庭困境后,去年安排办事处民政股为其妻解决1000元解困慰问金,但张曙光坚拒不收。他说:“收了这个钱,以后村里民生资金分配,我就说不起硬气话。”

2001年,改建村小学,张曙光带头捐出一年的村干工资,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多年保持100%。

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张曙光真的顾不上这个家了。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使张曙光身体吃不消,2015年8月,他患了一场重病,全村正处于危房改造关键时期,他想让在天堂小学教书的弟弟张亮到离家较近的朗溪镇教书,以便帮助照顾家人。

张曙光动了“私心”,求助朗溪镇党委书记冉飞鸿。这是张曙光平生唯一求人办“私事”。

斯人已逝,足音犹存。

张曙光保存得最好的是各种荣誉证牌和10多本工作笔记,他先后获“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18次,所在党支部受表彰7次。它们镌刻着一个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深深足迹,见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记者在川岩村采访时,村民的评价很朴实:“曙光是我们的好支书!”

脱贫攻坚群英谱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为山九仞,非一日之功。

啃下“硬骨头”,需要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传承文朝荣、黄大发、邓迎香等新时代愚公精神,苦干实干,敢想敢干,坚韧不拔,上脱贫战场,亮致富绝招,显英雄本色,带领群众打牢农村发展基础。

脱贫攻坚,一路披荆斩棘,需要把有志奉献家乡的人培养成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带头清除脱贫路上的障碍,巧干引好致富路。

农村产业发展不能因遭遇到一些困难就止步不前,而是要认真集众智、想办法,因地制宜从头再来。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铜仁市及时出台容错纠错机制,就是为了鼓励各级党员干部发扬张曙光这样上下求索、生生不息的创新创业精神。

张曙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展现了家国情怀。他带领乡亲走上村美、民富的小康路,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真英雄。(记者 朱邪 通讯员 侯长青 罗奥)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