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脱贫攻坚党旗红——承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7年07月17日09:48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脱贫攻坚党旗红

在平泉,后甸子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干群齐心向着“人人万元”的目标阔步前行;在丰宁,北京白领刘佩仿毅然回村,带领全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户均增收9752元;在围场,八顷村村民李春生在驻村第一书记引领帮助下,重拾致富信心,发展柴鸡养殖,月收入五六千元……

906个贫困村、47.0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8%,地处京津之北、燕山深处的承德,脱贫任务繁重和脱贫时间紧迫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摘掉扣在承德几代人头上的‘穷帽子’,必须牢牢抓住党建脱贫这一制胜法宝,有效实现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互促共赢。”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深入基层调研后提出。

该市以“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为载体,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深入实施堡垒示范、致富先锋、能力提升、能人返乡、结对帮扶“五大工程”,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2016年,推动全市12.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一个支部,一面旗帜

——让农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74岁的曹中武入党50年了,是平泉市南五十家子镇后甸子村党龄最长的党员。站在村庄西侧的山坡上,看着株株青翠的果树,曹中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这是一片荒山,手推车都难走。现在修了水泥路,栽满了果树,致富有了盼头。”曹中武说。

山多地少,没有集体收入,长期贫困让后甸子村百姓向前奔的那股冲劲儿都打了蔫儿。“怎么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山。

靠山吃山,经过考察,村党支部决定利用荒山发展有机林果产业。可果树需要几年生长才能结果,这期间无粮可种,收入从哪里来?穷怕了的村民,满心疑虑。

李金山带领党员们站了出来:果树没收入,他们借钱给村民付地租;建合作社没启动资金,他们就自己垫付;贫困户没钱入股,他们就想办法整合扶贫资金。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后甸子村原来坑洼难行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望天收的山地,实现了水窖全覆盖;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全村403户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原本赋闲在家的村民都有了新工作。

每个村民都是果园股东,让全村拧成了一股绳。下一步,后甸子村将依托良好生态,发展农家乐和养老产业。“我们的目标不是人均收入万元,而是人人万元。”对于未来,李金山信心十足。

鲜红的党旗树起来,党员的身份亮出来。承德市对36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择优派强第一书记,逐村列出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先后对13名软懒散村党组织书记和56名村干部进行了调整,有362个基层党组织实现转化,为基层党组织承担脱贫攻坚重任补齐了短板。

依托产业龙头、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党组织,坚持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富民产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初步统计,全市共依托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组织1118个,带动7.6万户贫困户加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经济组织为依托、产业党组织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动”脱贫攻坚组织体系。

同时,积极推广“党支部+”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服务凝聚作用。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党支部+”,实现了获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得现金。

一名党员,一颗红星

——让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今年38岁的刘佩仿戴着一副眼镜,外表斯文,如果不是被晒得有些黝黑的皮肤,外人很难会想到她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

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城根营村位于接坝地区,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落后村。刘佩仿是这个山村飞出的“金凤凰”,在北京大公司上班的她月收入过万元。一个人富不算富,作为一名党员,刘佩仿在亲友的反对声中毅然回村。

接坝地区特殊的小气候,曾阻碍了城根营村农业发展。从大城市回来的刘佩仿却发现,发展错季蔬菜和有机杂粮,这里的条件得天独厚。

说干就干,但建蔬菜大棚之初,贫困户一没资金,二没信心、瞻前顾后。刘佩仿带头拿出10万元,党支部6名党员一人帮扶3到6户贫困户,先建起第一批大棚,并向全体村民承诺:赔了算党员的,贫困户挣工资,赚了一起分红。一年下来,贫困户刘建春挣了4万多元。

如今,村民们放下包袱,蔬菜大棚规模也扩大到240亩,吸引170户农户入股分红,还带动150人就业。2016年,刘佩仿又在种植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6名党员分工明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管理链条。2016年,全村328户每户平均年增收9252元,贫困户增收9752元。

像刘佩仿一样,承德9.7万名农村党员中,发展出带头致富党员1.3万人。有1341名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1358个,辐射带动2.3万户贫困群众,成为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该市在农村党员中推行“1+X”联户制度,引导党员种养大户和创业致富带头人联系帮扶10户左右贫困户,中等收入党员联系帮扶1至3户贫困户,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全市统一设计党员示范牌,实行农村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标准、亮任务,接受村党组织和群众监督。

同时,请回1927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采取“支部+能人”“能人+公司”“能人+合作社”“能人+基地”等模式,累计对返乡能人提供扶持资金1.3亿元,扶持创业项目704个。

一户贫困户,一面镜子

——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实践的主体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的李春生,曾是一个有志青年,他是村里第一个搞獭兔养殖的人。但由于没技术缺销路,李春生把家底赔得一干二净,还欠下8万多元外债,妻子也离他而去。一连串打击,让李春生心灰意冷,终日醉酒度日。

2016年4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作组进驻八顷村时,村里已经4年没选出村党支部书记。“你们工作组来了能给我们多少钱?”工作组组长王永军入户调查时,这句话村民问得最多。

“每一户贫困户都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是否用心,也能照出我们一颗真心。”王永军说,只有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等着给钱给物”为“主动寻富路”,脱贫才有出路。

搞过养殖的李春生成了工作组第一个争取的目标,没想到他却一口回绝。王永军没有气馁,几次找到李春生交流,发现他内心深处还有发展的渴望,但之前失败经历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李春生的问题颇具代表性,找到症结后,工作组通过搭建网购平台,购买车辆,帮助村民破解销路难题。并组织村民到贵州、湖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改变传统观念,点燃创业热情。

本想就这样混一辈子的李春生重新振作起来了,2016年7月,李春生内心再现生机,在村中一条山沟里搞起了柴鸡养殖。“现在有600多只鸡,一天能产30多斤鸡蛋,一天能挣200元左右。”李春生笑着说,“挣了钱,再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

为激发群众“内驱动力”,该市向全部906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组,安排工作组所在单位的党员干部与帮扶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初步统计,全市各级党员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9万户。

同时,该市对村两委成员开展了“头雁培训”,对党员创业致富人员进行了“能人培训”,对贫困群众普及了技能培训。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等类别,有针对性地培训致富带头人13230人。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对7.12万贫困群众开展了技能帮扶活动。各县市全部组建了县级专家服务团,组建乡镇技术服务队259个,累计选派技术指导员3847人。(郭 峰 李建成 陈宝云)

(责编:杨丽娜、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