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上海黄浦区:攻坚克难之时,总有党员身影

2017年07月10日14:45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攻坚克难之时,总有党员身影

黄浦滨江世博段“三道”贯通,绿化景观“上线”。海沙尔 摄

  聚奎新村拆违前。海沙尔 摄

拆违后,聚奎新村变了样。海沙尔 摄

8.3公里黄浦滨江岸线开放贯通,时间紧、任务重,沿线涉及企业、部门多达十多家;泛东街一带的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违建情况复杂、居民利益诉求多、民生期盼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攻坚克难时,总有党建的引领,总有党员的身影。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黄浦区建设管理党工委与滨江沿线企业党组织积极合作,想方设法打通断点、还江于民,腾地清场没有一丝迟疑;在区委与街道党工委引领下,拆违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充满柔性与温度,居民在街区与家园的变化中收获惊喜与满足……

打通滨江岸线11个断点

今年6月底,岸线总长8.3公里、陆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黄浦滨江贯通6.1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周边景观、市民健身、旅游休闲等公共空间开放的融合性,是一项切实的惠民工程。

在黄浦滨江贯通的工程中,依靠党建联建的力量,黄浦区广大党员干部与区域单位、企业一道,想办法,出主意,因地制宜,自我加压,陆续打通11个断点,破除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在前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各家设计和建设单位的几十名老党员、一线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坚守现场,完善安全、质量、功能等细节问题,在施工技术和周期上不断突破,提升了贯通品质,尽早实现还江于民。

党建带动项目基建

世博浦西园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给世界各地的游人带来了深刻印象。在本次黄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共计3公里长的世博浦西园区段成为了文化、健身、休闲、游览、城市节庆活动的滨江空间,唤起了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去年5月,黄浦区委、区政府与世博集团研究会商,决定通过具体工程项目,将世博浦西园区段沿江打开,与南外滩及南园滨江贯通。

黄浦区与世博集团共同对世博浦西园区进行了景观优化设计,确定方案以滨江公共空间的人行步道、健身自行车道、绿化廊道为主体,配以停车场、小型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世博会期间遗留下来的一些设施设备经过改造添加了新的功能,在细节处也保留了许多世博会的设计元素。目前,以重新点亮当年的56盏世博火焰灯为标志,黄浦滨江世博段公共空间实现基本贯通。

经沟通协作,黄浦各相关委、办、局和企业集团主动对接,在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争取到了多方资源的支持。

在世博浦西园区内,有一片原属江南造船厂的区域。建于1865年的江南造船厂距今150多年历史。2010年前,为给上海世博会腾出空间,也为谋求自身发展战略,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正式入驻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在原址留下了3个船坞。现存的2号船坞历史悠久,是保存良好的工业遗迹。停泊在那里的“远望1号”是我国第一艘远洋科考船,曾经到达过南极和北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

在滨江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滨江贯通大局,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船厂遗迹,江南造船厂加入到黄浦区域化党建中来,对现存工业遗址如何进一步“变身”可供市民观赏、品味的景观,以及步行道、骑行道、自行车道的改造施工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配合黄浦区完成了项目施工。

“暴走监工”风雨无阻

“看他们一个个晒得又黑又瘦,每天都要走一遍工地,我还以为是工程队的‘包工头’呢,”住在黄浦滨江附近的一位上海阿姨如是说。

她眼中的“他们”是黄浦滨江的建设团队,由区市政所、区绿化所、区滨江公司组建而成。其中,有30多名业务精、能力强、敢担当的老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在带领职工群众攻坚克难中发挥了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春节以来,黄浦滨江岸线的贯通进入冲刺阶段,“三道”设施、景观绿化、体育场馆等建设工程全面铺开,黄浦区滨江办的墙上也挂起了6月底率先贯通的倒计时牌。每天翻一页,提醒大家时间紧迫。

由于滨江贯通工程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加上6月汛期、黄梅天,为了保证工期,建设团队每天都要沿黄浦滨江岸线改造段走一走,风雨无阻,以便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弥补设施不足。

“判断滨江现场的人员是不是建设方,只要观察一下他皮肤够不够黑,手机里每天的微信步数有没有过万就知道了,”黄浦区市政所总工程师袁萍说。

根据建设团队前期不断的调研、现场考察、切身感受,滨江沿线增加了各类数量合理的人性化设施。如,在3公里长的世博浦西园区段,建设方额外设了4个饮水点、2个冲淋房和多处厕所、环卫设施,以满足市民的切实需求。此外,为满足市民上“高桩平台看江水”的心愿,建设团队加班加点将11个高桩平台全部清理干净,并对沿线防汛墙进行了难度颇高的美化工作,把最美的江景留给市民。

黄浦滨江岸线贯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多个部门、单位参与其中。尤其是11个断点打通工作,涉及滨江沿线多家单位、企业的腾挪安置,是整个项目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过去一年间,黄浦滨江建设团队的会议室是最热闹的地方,往往到了晚上11点,会议室的灯还亮着。利用工作8小时外的时间,各合作单位进行集中协调沟通,讨论完善方案。最终在保障施工过程中滨江原有的功能性码头、轮渡、游船等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11个断点全部打通。

暖心施工被百姓点赞

在滨江贯通过程中,涉及施工噪音等等,需要周边几个居民区的百姓配合和理解。当紫荆居民区的王阿姨听说卢浦大桥下的防汛通道要作为滨江岸线的一个断点进行重点改造时,感到有些担心。

“施工点在我家附近100米。一旦开工建设了,噪音会很大,老人休息不好,小孩高考复习也会受影响。”

施工启动前,通过党建联建平台,卢浦断点贯通工程的建设单位——区市政所会同施工方主动到沿线社区居委召开“滨江改造工程民主恳谈会”,施工方向居民代表们承诺严格按照重大市政建设项目的标准,实时监管好噪音、粉尘等环保防控工作,把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控制在最低。开工后,市政所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走访社区居委听取意见,欢迎居民随时监督。工地开工大半年以来,施工方和建设单位没有接到一起居民投诉。

自去年年底黄浦区市政所党支部、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党总支与五里桥街道紫荆居民区党总支签约《黄浦滨江公共岸线贯通工程党建联建协议书》以来,黄浦区市政所党支部积极借助社区党建资源,主动跨前提供服务,为沿线社区居民解决了污水管堵塞等许多实实在在问题。周边居民既是工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成了参与者。

不久前,黄浦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城市建设与管理专委会举办了“向黄浦滨江贯通建设者致敬”服务活动。来自小东门街道、五里桥街道、半淞园街道的老法师们现场给参与滨江建设的工人们提供了专业的理发、修鞋、修伞、修表服务,而黄浦区司法局、卫计委、文化局、金融办等部门也派出志愿服务人员,现场提供健康医疗、法律咨询、阅览卡办理等生活便利服务。(见习记者 杜晨薇)

“带着感情”拆违,换来居民理解

东街,黄浦老城厢内一条小马路,曾以“旧货市场”闻名,违法搭建的店铺简屋野蛮生长、霸占人行道、盘踞机动车道。但如今,东街的面貌已与老上海人脑海中“脏乱差”的景象大相径庭:不宽但整齐的小马路、被修缮一新的老房、隐在街角的“口袋公园”、不时可见身穿橘黄色马甲的志愿者……去年,黄浦区对东街一带的老城厢区域启动综合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这一改变并不容易。在推进中,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五违四必”整治,坚持环境治理与综合治理、改善民生、共治自治以及长效管理相结合,特别是“带着感情”拆违,换来了居民的理解与配合。

党员居民带头拆

参与过老城厢拆违的工作人员都有个共同感受:“中心城区拆违举步维艰、寸土必争”,“老城厢内的居民违建背后,往往都有强烈的民生诉求。”西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邱定珠说,居民生活空间狭窄,缺少厨卫等必要设施,不少人都是在自家向外或者向上搭出一两个平方米违建,用作厨卫。所以,动员居民主动配合拆违,很难。

怎么办?街道党工委最先明确,“公字头”违建要率先拆。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辖区内的企业都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环境整治,一批“公字头”违建被率先拆除。而对于居民家中的违建,与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街道与居委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最先从党员居民开始做工作。

老城厢整治区域的四牌楼路,沿线居民家违建比比皆是,最初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时,不少居民都有些抵触,更有居民放话说“党员拆,我再拆”。

住在四牌楼路的居民左鹤玲是一名老党员,一家三代7、8口人住在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居住面积不够,她家就在自家楼顶往上“要空间”,搭出了足足有20多平方米违建,一层用来住人,楼上又搭了个阳光房。

“因为她是党员,又是违建‘大户’,最初多少双眼睛看着她家呢!”邱定珠说,当居民区党总支找到左鹤玲,想动员她拆违时,她主动表示“乱搭违建本来就不对,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这次政府要拆违,作为党员,应该积极配合、带头拆违”。

在做通了丈夫和子女的思想工作,左鹤玲率先签约拆违,三代人后来在现有房间内住不下了,子女就带着孩子到外面租房子去住。有邻居问左鹤玲,花了这么多心思和金钱搭建的违建被拆了,心疼不?她说,自家居住面积变小了,产生了经济损失,但拆违消除了房屋的安全隐患,也让老城厢环境变得好,自己这样做是值得,应该的。随后,她又动员邻居配合拆违,而看到这家违建“大户”都主动拆了,周边邻居也非常配合。

坚守底线,又不失温情

小东门街道内的聚奎新村,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直管公房,房屋结构老化损坏,加上各类违建,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专家实地检测后,提出需要在居民撤离后对房屋实行加固修缮。

动员、安排300多户居民暂时搬家,可是项“大工程”。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玉华介绍,在拆违改造项目中,负责施工的南方集团、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组成了每组3人、共18个小组,不少小组成员都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工作,走到居民家中进行动员。

300多户居民各有各的难处与想法:有人得知政府要修缮老房,举手赞成,但一听说要先拆违再进行修缮,又不舍得自家的违建;有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生活已经习惯,暂时搬离要先出去找房租住,觉得非常麻烦;有的人家一本户口里面有多个兄弟姐妹,老大同意搬家,老二却有其他打算……考虑到居民家的实际困难,工作小队根据每户居民的不同情况制定“一户一方案”,既坚持依法拆违,又带着温情与感情去拆违,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

小组工作人员胡建伟还记得,住在聚奎新村42号的一户承租人,家中面积只有17.2平方米,后来在自家楼顶搭起了3层违建,用于自住与出租。最初,工作小组上门动员,该房实际居住人总是避而不见;该处公房的承租人在外地,又多次联系未果。经过多番努力,胡建伟好不容易见到了承租人。承租人却存在各种疑惑:“一旦搬离了,以后回不来怎么办?”“之前用于违法搭建的钱一半还没还清,怎么办?”胡建伟一一解释:首先明确违建必须拆除; 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一定会维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上门,最后终于使房屋承租人同意写下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签约。

住在37号1楼的陈选文是位87岁的独居老人。身体硬朗的陈老伯愿意配合房屋加固修缮,本来他自己找了一套崇明的住房,可就在他准备打包行李的前一天,房东却以不愿租房给独居老人为由反悔。陈老伯一时不知所措。小组工作人员得知后,征求了陈老伯意见,帮他联系了附近的一处养老院,供他在过渡期入住。对这样的安排,陈老伯很满意:“养老院暂时住住,还不用自己烧小菜了。”而养老院每月的费用也完全在过渡补贴费之内。

正是通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去年3月,300多户居民整体临时搬离。经过近一年的“拆违、排险、改造”,在今年1月18日之后,300多户居民又满意回搬。原有的危房不仅得到妥善加固,黄浦区还因地制宜地新增了厨卫等生活设施。而在整个过程中,这处小区未发生一起激烈矛盾,也没有出现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从细处解决居民更多难题

不久前,在康家弄42号,“邻里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开张了。老城厢内不少居民家中没有独立厨卫,做饭、洗澡都成问题;还有的居民家得益于这次环境综合整治,有了单独厨卫,但如果来了客人还是没有地方招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街道党工委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居民设计、建造一些嵌入式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先后设立了7个“邻里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

这个服务站内包括家庭式灶间、公共厨房、公共用餐区、家庭式沐浴、公共洗衣房、公共晾晒房等13个功能区域,并提供助餐、助浴、助洗、助医、助老、助居家等“六助”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助餐服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式灶间,专供家中情况特殊,无法设置独立厨房间的家庭日常使用; 一种是公共厨房,居民可以预约使用,也可以在家中灶具有故障时临时来这里做饭。厨房间外还专门设置了公共餐厅,方便家中空间局促的居民逢年过节招待亲友。

“邻里屋里厢”还设有家庭式沐浴间。相比较一般的公共浴室,这里的私密性更好,马桶、淋浴间、洗手池、更衣柜一应俱全。高龄老人还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洗浴。据说,最多时,一天接待近百位居民洗浴。过去不少老城厢居民把洗衣机放在弄堂里,洗完衣服就挂在电线上晾晒,既占用了本就不宽敞的小路,又有安全隐患。为此,服务站内专门设置了洗衣机和2台烘干机,每周消毒两次,确保卫生。居民还可以在服务站的院子里晾晒衣服。

街道党工委设计了两种特别的服务卡,一种绿卡,一种红卡。绿卡是专门供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的,免费享受各类为老服务。红卡则是用于志愿者服务积分,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的各类志愿服务获得积分,以此免费换取志愿者自己需要的服务。“邻里屋里厢”自2016年9月25日投入使用以来,3000余户家庭从中受益,老城厢的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获得感。

为了配合整治行动形成长效,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还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和群众团队力量,成立了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片管会”,由中华、西姚两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轮流担任主席,有序组织社区党员和引导社区居民对拆违、社区安全防范、周边环境维护以及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与教育。(记者 唐烨)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