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红船观澜:常思“群众会不会欢迎我”

孟祥夫

2017年07月04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在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篇日记带我们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2014年,福建组织全省县委书记到东山县学习考察谷文昌的先进事迹。廖俊波在日记中向自己发问:“如果把我放在当年东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有没有毅力坚持14年?如果让我也在政和呆上14年,干部群众还会不会欢迎我?”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折射出一位优秀县委书记的赤子之心,映照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干部群众还会不会欢迎我”叩问,是为官者应有的清醒。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爱子,兄之爱弟,闻之饥寒为之哀,见之劳苦为之悲。”领导干部得到群众的欢迎,凭的是一颗常把百姓疾苦放心头的赤子之心,靠的是一种甘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奉献精神。

  这样的干部,其实不少。从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最终把一个荒漠化海岛建成了海上绿洲的谷文昌,到用一辈子为村民修渠引水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再到发誓战胜贫困、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廖俊波,他们无不是把群众高高举起,时刻为群众分忧解难,他们走近了群众,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遗憾的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如廖俊波般常修为政之德,做到时时自省、自勉。人们相信,大多数人在从政之初都是意气风发、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然而,慢慢随着时间推移,有的人淡忘了承诺,失去了斗志,开始精神上懈怠、行动上迟缓起来,服务群众时也不再热情;有的跟不上形势,不适应新发展、新要求,遇到问题和难题便像鸵鸟般把头埋进沙里,在群众中发挥不了作用,变得可有可无……这样的干部,自然体会不到群众冷暖,焐不热他们的心,也就得不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

  也有的人,为政一方,总想干出一番“仕业”。对他们而言,心心念念的是个人得失和进退留转。得到提拔了,便自然高兴;期望落空了,就萎靡不振。大量反面案例表明,为政者一旦动机不纯,就容易失节、失守。有的干部多年不“挪窝”、得不到提拔,便内心失衡,甚至愤愤不平,于是转而琢磨钻营之道,大行权谋之术,想着买官升迁;有的“退而求其次”,从金钱方面寻求“补偿”,大搞权钱交易,一步步走上腐化、堕落之路。河北省大名县县委原书记边飞的腐化变质就是一个反面典型。曾担任三个县县委书记的边飞,在被羁押期间曾表示,自认为在魏县县委书记任上工作成绩很好,下一步应该到市里工作,但没想到被调任到另一个县继续当县委书记。从那时起,心理失衡的他便开始大肆敛财,由此走上了不归路,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那些与民争利、贪污腐败的干部被抓后,群众拉横幅、放鞭炮,庆祝其落马;而对造福于民、为民分忧的好干部,群众则依依惜别、含泪相送。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领导干部用好手中权力,干出了实绩,就自然能赢得人心。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领导干部当像廖俊波一样,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常思“群众会不会欢迎我”,以此自省、自警、自勉、自励,在任何岗位上都干出一番业绩,无愧于“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04日 17 版)

(责编:黄瑾、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