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北京顺义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立身为旗 党员心中“一抹红”

2017年06月20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什么颜色最流行?什么搭配最时尚?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顺义区,有了新发现:这里的党员,不论西装革履,还是长裙翩翩;不论新买的潮牌衣服,还是洗得掉毛的粗布工装,靠近心脏的位置都有相同的“一抹红”,“穿啥无所谓,能戴上党徽才够味;干啥没关系,做合格党员才够劲。”

  党徽戴起来,身份亮出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顺义区把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举措,做成了最美的风景,党员争先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我们坚持用党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广大党员在实践一线‘立身为旗’。”区委书记王刚说。

  攻坚克难朝前站

  爬上5米多高的房顶,面对情绪激动,拿着汽油瓶和打火机的违建房主,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马坡镇规划建设办负责人单彤怎么也没想到,上任第二天就碰上了这么个“硬茬”。

  “以前听说拆违不好干,但没想到这么难。”30多岁的单彤回忆,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他当时也紧张,“但咱是党员,戴着党徽,这种时候不朝前站,谁站?”

  一面给当事人做工作,一面还要留心当事人的安全。在紧张与不安中,单彤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1个多小时。做通工作,从房上下来,腿已有些抽筋,“那时还是太嫩了,之后的工作中,打电话、发短信,威胁恐吓的多了去了,都习惯了。”

  “基层工作难,难中之难是拆迁,再难就是拆违。”与单彤这个“新手”相比,50多岁的仁和镇环境服务中心主任祝学利是拆违的“老手”,头上挨过酒瓶,也拒收过利益相关人送的真金白银,“拆违为啥难?拆迁是给钱的,拆违是不给钱的,里面都是利益。”

  既要扛得住硬刀子,更要躲得过软刀子。“上边有天眼,下边有老百姓的眼。”祝学利说,“坐这个位置,得一把尺子量人、一把尺子量事,咱是党员更得带头。”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也没有一起工伤事故,仁和镇的拆违工作开了个好头。

  党员带头,干劲十足。自2017年起至2020年,按照北京市的统一部署,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违是其中的一项硬任务,也是顺义区的重中之重。“留下的都是硬骨头,但更是新机遇。”王刚信心满满。

  截至目前,顺义区已拆除违法建设403处,建设面积155万平方米,完成市级全年任务目标的56%。

  服务百姓向下沉

  党徽不仅要戴在胸前,更要将党员意识在为民服务中外化于行。“要是见不到‘服务对象’怎么办?”乍一听,这个问题挺新鲜,深究起来还真是个问题。

  在顺义全区61.8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近26万人,占比达41%,行政村有426个之多。城市化进程中,整村的拆迁回迁并不鲜见,仁和镇的平各庄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拆迁未回迁村。

  2014年,平各庄村启动拆迁,全村2646口人投亲靠友四散居住,按计划2018年底才能回迁。人散了,心不能散。村里73名党员开了支部大会,一致决定接着干,不当甩手掌柜。

  “别看支部就两三个人,其实跟村里人联系紧着呐!”见到村支书刘继东时,他正琢磨新一期“村报”要出点啥,“以前大喇叭一响,小喇叭就没市场,我看什么喇叭也不如报纸好,不受播出时间和地域限制。”

  最近有什么新政策?村里的房盖得咋样?发生了啥新鲜事?……为了让散落各处的村民了解村里事、还当村里人,这张名为《村情视角》的“村报”新鲜出炉,每月一期、四个版。“党员分了组,住得近的挨家送,村民来办事时也都会拿上几份。”刘继东担当主编,“内容都是我们自己写。”

  除了办报,在党员的发动下,村里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各个节点,村民们都会聚到一起演节目、唠家常。

  “服务百姓,党员就得往下沉。”王刚介绍,今年以来,区委坚持“大抓党建,抓大党建”,制定了13个文件,构建起全区“大党建”格局,确保“党员下得去、党建全覆盖”。

  干事创业往里钻

  “干工作就要像钉钉子一样,选准了目标,就义无反顾往里钻。”王刚表示,全区63257名党员就是一颗颗推进顺义各项工作最有力的“钢钉”。

  “我要让全村人都住上别墅。”这是马坡镇石家营村支部书记胡国卿5年前跟记者说过的话,当时听上去仿佛天方夜谭。

  挨家挨户做工作,成熟一家翻建一家。5年时间,168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每户只用出资15万元就能入住。“每次争取的扶持资金有限,先紧着村民建,党员最后建。”为了帮困难的村民盖房,胡国卿将儿子的结婚钱都借了出去,儿子的婚期也推后了半年。

  从石家营村的村居换别墅,到整个顺义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各项工作的同时,流动的“一抹红”感染了身边人,也带动了一方人。

  孙雯是天竺镇杨二营村的一名村官,到村工作第二天就向村支书门继苹交了入党申请书:“入了党,到届之后就业的机会更多!”没有太多的责备,从那以后,处理村里的各种事务,门继苹总会带着孙雯,现身说法。

  “减煤换炉”是孙雯到村里遇到的头件大事,时间紧任务重,连续一周她都住在会计办公室,“村干部比我忙多了,炉子好不好用,燃点够不够高,能不能保证供暖,事无巨细,随叫随到。”

  “村‘两委’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待遇不高,但却在为村里各种事务四处奔波,他们入党是为了仕途吗?”看着村干部忙碌的身影,孙雯开始重新思考,“先进人物不光在报纸电视上,更多的是身边的人,是村干部们带头执行党委精神、带头入户了解困难、带头上街巡逻、带头防汛排水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孙雯找到了答案,也重新修正入党动机。

  现在,孙雯已是入党积极分子,她说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门书记一样,戴上那“一抹红”。(记者 王昊男)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20日 18 版)

(责编:黄瑾、秦华)
相关专题
· 两学一做网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