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组织建设
分享到:

关于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

2017年06月16日15: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作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互联网+”对当代中国具有革命性意义,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规模逐步发展壮大,传统以单位、企业等为抓手的党建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党员数量少、流动快的小微互联网企业,所以我们从研究企业党建转向研究互联网从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党建工作,这也是基层党建需要正视并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对成都市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本课题报告。

一、互联网从业人员界定、特征

(一)互联网从业人员内涵和分类

本文中互联网从业人员是指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主要通过网络开展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等,并以此获取主要收入的群体。据定义,基本可以将互联网从业人员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信息服务类。主要指提供新闻资讯、信息搜索、教育培训等服务的从业人员,如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58同城、智联招聘、今日头条等信息服务网站的从业人员。

二是电子商务类。主要指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从业人员,如京东、淘宝、支付宝、成都新品川、四川农耕云等电子商务平台的从业人员。

三是交流娱乐类。主要指利用社交平台、游戏娱乐、影视视频、即时通讯等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如微信、QQ、微博、优酷、天涯、网络直播等交流娱乐平台的从业人员。

四是网商群体类。主要指依托各类电商平台开展业务的从业人员,如淘宝店主、微商等。

五是网络自由职业者类。主要指依托网络进行知识生产、共享、传播等的从业人员,如自媒体平台撰稿人、网络作家、网络编辑、网络大V等。

(二)互联网从业人员基本特征

1.数量多、分布广、发展快。2016年,国内互联网行业从业人数已达1677.2万,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升。互联网从业人员分布广泛,遍及电子商务、移动游戏、医疗健康、金融、教育、旅游、物流等领域。

2.年纪轻、思维活、收入高。互联网从业人员普遍较为年轻,思维活跃,收入普遍较高,对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强。据统计,成都市互联网从业人员年龄大多在30岁以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平均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3.竞争强、压力大、流动快。据摩根士丹利投行统计,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为3-5年,每年自然死亡率为20%-30%。互联网从业人员平均19个月跳一次槽,人员流动性较大。

4.工作场所不固定、时间灵活。互联网从业人员主要依托网络开展工作,生产、经营虚拟化,工作地点、时间不固定,对传统的公司制管理模式依赖度逐渐降低。

5. 个性化、差异化、自由化。互联网从业人员注重创新,强调与众不同。经济观念强,互联网红利思维敏锐,一切围绕客户需求。政治意识弱,对权威认同感较低,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

二、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互联网从业人员是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织的活跃体,是多方角力的重要对象,深受网络文化和网络传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政治、社会和法律等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构成冲击。加强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生产生活模式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互联网+”推动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高级知识分子与8亿左右劳动力共同开创的新经济模式。加强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文化建设的必要载体。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极大程度改变了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 “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采集者”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从业人员既是载体平台的构造者,也是信息文化的传播者和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加强对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思想引领,有利于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创建文明和谐的舆论环境。

四是群体特质的内在要求。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个人的自主权利,互联网从业人员对于传统的组织形式如公司等的依赖越来越小,推进互联网领域党建工作,要跳出以企业为依托的党建思维,坚持“人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理念,紧扣流动性大、思维活跃、自由自主等群体特质,将党建工作植根于互联网从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之中。

三、成都推进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的优势

(一)工作有基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成都市有互联网企业8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3万,占全省比重75%、全国3%,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伴随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才投身互联网,使得这一群体逐渐壮大起来。成都形成了以天府软件园、菁蓉小镇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区和创客公寓等从业人员聚居区,成都市各区(市)县相继建立了创客中心,为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探索有实践。2016年,成都市开展了互联网企业党组织组建集中攻坚行动,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党建组团、直接联系等,深入推进“两个覆盖”。大力实施“两个80%”三年培养计划,在互联网从业人员中发掘培养党组织书记和党建人才,推进互联网党建队伍建设。针对互联网从业人员工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探索出“24小时支部”“网络e支部”等新型党组织活动载体。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以创建“双强六好”示范党组织为契机,培育出风际网络、迅游游戏等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党建品牌。

(三)创新有支撑。2015年,四川省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作为试验区主体区域,先后制定出台 “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成都人才36条” 等一系列人才新政,有效增强了对互联网等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释放了支持互联网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创建了菁蓉汇、博客小镇等一系列创新品牌,形成了典型示范的良好效应,对创新推进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谁来管”的问题。互联网从业人员分布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移动游戏、医疗健康、食品药监、金融服务、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行业主管部门涉及到宣传、民政、经信、工商、食药监、质监等多个部门,同时还受到诸如互联网行业协会、电子商务协会、游戏行业协会、食品行业协会、民办教育协会、保险行业协会等多类协会指导,职能交叉重复、责任界线模糊,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呈现出各自为政、九龙治水,“谁来管”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抓住谁”的问题。党员意识淡薄。由于工作网络化、时间灵活化、过于追求自身价值,互联网从业党员大多长期处于“隐姓埋名”“单兵作战”的状态,不愿亮明身份、不愿参加组织活动,对党的认可度和依附度不高,游离于党组织监管服务之外。党员发展困难。互联网从业人员年纪轻、学历高、观念新、崇尚自由,自愿入党意识不浓。加之党员发展培养期、考察期、预备期期限较长,程序繁琐,不太适应这一特殊群体。

(三)“如何推”的问题。党组织组建难、巩固难。按照《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然而互联网从业人员具有高度分散、职业自由、变动频繁等特点,多以“社会人”方式存在。因此,依托传统的单位、企业等三人建党模式,难以适用于互联网从业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加之基层党务工作者缺乏与互联网从业人员联系沟通途径,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也难以有效延伸。同时,由于互联网从业人员职业特点,在这一群体中存在大量“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党组织面临组建难、巩固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现行以企业架构为依托组建的党组织,没有契合互联网从业人员工作场所不固定、时间相对灵活的特点,形式上强调整体性;其开展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固守常规,在内容上强调政治性和严肃性,与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活动难以长效开展,作用难以发挥。

(四)“保障难”的问题。现行党建工作保障体系难以满足互联网从业人员实际需要。人才难发掘。互联网从业人员中难发现、难产生、难培养熟行业、会技术、懂党建的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普遍存在找不到、联系不上互联网从业党员,导致党组织难以有形有效覆盖。经费难落地。互联网从业人员群体党组织单建率偏低,以党支部为单位划拨的工作经费、活动经费,就难以兑现到互联网从业人员群体党组织。而现行以组织关系界定党员身份,落实到党员个人的教育培训等经费,也因这一群体中存在大量“口袋党员”“隐形党员”难以落地。阵地难保障。互联网从业党员大多在小微企业或个体创业,人员分布散,线下党建阵地辐射面不够、吸引力不足,线上党建阵地缺乏。

五、思考与对策

(一)坚持区域化思路,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街道(乡镇)层面设立“互联网+党委”,隶属于街道“两新”综合党委,统领区域内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建工作。

(二)推进网格化管理,解决兜底的问题。在社区、楼宇等建立互联网从业人员协会,以业缘、趣缘、地缘等来汇聚互联网从业人员。

(三)运用专业化手段,解决活力的问题。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抓党建,在互联网从业人员协会成立党组织,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不管组织关系,只要是党员,就可以参加活动,通过党组织开展活动凝聚党员发挥作用。

(四)提供差异化服务,解决动力的问题。探索市域内互联网从业人员党员培养期、考察期、预备期“三期”统筹、无缝对接。在党员发展上,主动“开源”,强化宣传引导,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局面,积极引导先进分子和优秀互联网人才向党组织靠拢。在党员意识上,强化政治、思想、工作、生活关怀。在党员教育服务上,创新活动载体及方式,增强党组织吸引力。

(五)探索多元化路径,解决保障难的问题。要加强对现有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注重党建型社会组织的培养。允许将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用于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注重打造两新党建APP等线上平台,推进区域内活动阵地共享共用。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