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以廖俊波为镜——探寻一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辩证观

2017年06月13日10:05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以廖俊波为镜

2015年,廖俊波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赴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合影。

廖俊波殉职后,组织部门找了很久也没找到这张照片的原件。原来,它静静地躺在政和县档案馆里。“这是政和的成绩,就让它留在政和吧。”从政和离开时,他没有舍得带走这份珍贵的记忆。

事了拂身去,廖俊波总是不忘初心再出发。

生前身后名,廖俊波把他的精神永远留下。

廖俊波出生于浦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对他从小就要求:上学前要先照镜子,穿着要整洁,见人要微笑。如今,他把自己化为了一面镜子,人们从中能看到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与风骨。

同样为官一任,为何有的让人刻骨铭心,有的却如过眼云烟?为何有的彪炳史册,有的碌碌无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日前,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探寻廖俊波的辩证观,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

大与小

廖俊波女儿小时候,问当时担任镇长的他:“爸爸,你是镇上最大的人吗?”

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长大了,女儿又问他:“别人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怎么回答?”

他说:“就说是个包工头。”

无论是当镇长,还是县委书记、副市长,他把自己看得很低,当成“最小的人”,一个做事的“包工头”;同时,他始终把百姓冷暖放心间,当作天大的事。

百姓的大事就是自己的大事。政和20多年没有出过清华、北大学生了,他亲自参加高三毕业班考试质检分析会;政和医院医疗水平低,百姓看病难,他想出请上级医院托管的办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百姓的琐碎事就是实实在在的大事。邵武市拿口镇的路灯不多,他赶紧多装一些;上访户没拿到土地使用证,他服务到底。

……

何谓“群众利益无小事”?此之谓也。

所以,政和的张承富老人为门前栈道修通写了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为“俊波您好”。

70多岁的魏本伟老人看到城市面貌变化大,即兴写下一首打油诗:政和人民好福气,上级派来好书记。城市建设是民意,为民办事真实际。

面对百姓的赞誉,他谦虚地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不图面子工程,没有一己私利,心系百姓冷暖——在群众眼中,廖俊波就是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一个一心为群众奉献全部的人,怎能不触动群众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

快与慢

廖俊波说自己做什么都快,恋爱快、结婚快、生孩子快。生活如此,工作更是。

政和县的工业园区从2012年7月破土动工,3个月完成征地3600亩,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

南平航天体验馆从签约到对外开放,整个项目仅用80天,这让以效率著称的“中国航天人”都为之点赞。

“快”的背后,是廖俊波“超常”的工作方式。

时任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副主任的刘晖明戏称廖俊波是“三无人员”——无固定工作地点,在车上、在饭桌上、在工地上、在田头,随时办公;无固定作息时间,每天起早贪黑,食宿不定;无固定节假日,节假日常在外奔波招商。

廖俊波生前工作的地方多是艰苦岗位、贫困地区,发展的压力让他跑出了“俊波速度”。“如果速度不快,议论半天事情做不出来,反对的人就会开始骂娘,支持的人也不敢说话。”廖俊波说。

当然,“快”是遵循规律的“快”,当发展规律要求“慢”,他也会放慢脚步。

廖俊波很想提升政和的教育水平让百姓认可。“但如果太快,要求学校必须马上教出几个北大学生、清华学生,肯定出问题。打几年基础,今年(2015年)我才引进一家民办学校,大家来‘赛马’。”

谈到发展文化特色街区,廖俊波的“慢”让大家诧异:“工程队都进场了,我说不急,你要出去做好调研。旅游这样的长线产业,不是一届班子能做完的,前期基础要打好。把女儿扮靓了再嫁出去也不迟嘛。”

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廖俊波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滴水穿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衢宁快速铁路建设,将让政和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了火车站选址,他前后数十次深入现场调研,他对干部说:“要穷尽我们的智慧,莫给子孙留下遗憾。”

当快则快,该慢也得慢。这发展节奏的把握,廖俊波得心应手。

忙与闲

在武夷新区管委会的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同事们对廖俊波提意见:“别总是在周末加班。”他却说:“这不是批评,是变相表扬。”

“忙”,是廖俊波从政以来的常态。“一天能有48小时就好了。”廖俊波常常感慨。

以生命的最后一天为例。廖俊波上午在南平市区参加一场协调会,下午开会研究武夷新区综合片区地价和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关工作,下班前抽空听取了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钟珏等人的工作汇报。当晚8点至10点,一场包含4个议题的项目建设专题会在百余公里外的武夷新区等着他。

廖俊波的忙,是有准备的忙,是胸有成竹的忙,是有预见性的忙。这,来自他忙里偷闲的学习与思考。

廖俊波常说:“思想领先一步,动作快人一步。”

3月底,在整理廖俊波遗物时,女儿廖质琪意外发现他在读《清洁化生产概论》一书。清洁化生产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环保生产理念,从书中的圈点批注可见廖俊波对武夷新区产业发展的前沿构想。

廖俊波思想领先的“法宝”,是不断汲取新知识。在邵武,他是当地新华书店统计的购书最多的人。在政和期间,他曾六赴杭州招商,行程紧张,总是婉拒游西湖赏美景的邀约。可是,有一回,他却挤出时间到书店买回一大摞书。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他都要买来大量相关书籍学习,多年的读书笔记积起来接近1米高。

忙里偷闲,廖俊波没有把时间虚耗。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让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思路清晰,并努力为地方发展寻找出路。

在武夷新区,他成功引入鲁能集团、中国人寿等近十家“国字号”企业。他清晰地梳理出一系列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招商工作:“我们在招商中不要妄自菲薄,要发挥青山绿水的比较优势,做强我们的卖点,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这其中,产业是支撑的关键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前与后

“要发展,就不能惧怕突破条条框框。你们大胆干,出了问题我负责。”廖俊波的一席话,让干部充满干劲。他鼓励身边的干部:“出于公心开展的创新,只要不违反原则,你们可以大胆干,出了差错我担着!”

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没有担当,不敢冲锋在前,谈何领导?何以率下?

身为领导干部,廖俊波从不墨守成规,而是敢于推陈出新,敢于突破框框,敢于靠前指挥。无论是在乡镇、县委还是市政府工作,无论是灾后重建、建工业园区还是扶贫攻坚,他都立足岗位,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担责,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创造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实绩。

在处理国企改制、化解历史遗留不良债务上,他通过艰苦谈判,成功化解原国有企业不良债务1.3亿元,盘活工业用地近200亩,为13家担保企业解除了债务链;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为解决农民发展生产“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不顾众人怀疑的眼光,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额扶贫贷款试点,用200万元政府保证金撬动支农信贷3000余万元;

为了让企业落户政和,他在全省首创“并审联批”制度,自己任工作组组长,亲自过问审批过程中的每一个难点,审批效率大大提升;

在“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和梦想”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靠前,啃起“硬骨头”,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一线出现了干部忙碌的身影。

敢于担当的廖俊波欣赏实干的干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成为政和县委用人的“铁律”。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干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

苦干实干出成绩,这时,廖俊波往往又躲到后面去了。

时任政和县常务副县长的魏敦盛告诉记者,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政和,他常常中途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就像女儿大了不能留,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上去。”他总这么说,“推荐一个好干部上去,就会有十个好干部起来。”

亲与疏

俗话说,亲疏有别。廖俊波对不同的人,有自己的亲疏标准。

在政和工作时,妻女每次去看他,只能住宿舍。有人建议,他们可以在政和安个家。妻子林莉跟廖俊波商量,被一口回绝:“这是我当政的地方,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廉洁,你真的要‘悔教夫婿觅封侯’了。”廖俊波的父亲要到政和看他,他与父亲约法三章:父亲自己坐车,吃、住都要在父亲的朋友家。

然而,5年前的七夕,妻女悄悄赶去政和,想给他一个惊喜。没曾想,他赶到南平开会了。晚上回政和的时候,廖俊波给娘俩每人带了一盒巧克力。妻子那盒上写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对群众,他说,要平辈论交,不摆架子。

调任邵武市副市长后,得知拿口镇朱坊村老村支书李东来中风,他特意回村探望;李东来的儿子高考,他每天打电话关心,直到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在武夷新区,廖俊波到工地察看施工进度,发现工人们挥汗如雨,当天,他就叫人送来防暑降温药品;不久,他把医务人员请到现场,给工人们培训防暑降温技能。作为副市长,他把印着自己手机号码的名片主动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曾经跟他一起共事的邵武市原市委书记林小华发现,廖俊波跟老百姓在一起时,特别喜欢笑,是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自然、真诚、很有魅力。

对客商,他说,要接待真心真意、交流专业专注、服务贴心用心。

有外地客商来,他必亲自赶到车站、机场迎送,亲自陪同、讲解、考察。刘晖明说:“他向来这样,就连投资商的父母生病,都要我们带着去医院,挂号、找医生的事全包。”

“咱们是穷地方,人家来投资,需要千百个理由;人家不来,只要一个理由就够。”廖俊波念叨道。

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拜访了6家企业。

廖俊波与客商很亲,也很“清”。

不管是在荣华山、政和还是武夷新区,廖俊波总要在大会上强调:“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

一位很熟的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来看他,廖俊波一直追到电梯口,坚决退回,并说:“你来找我,咱是朋友;你提着东西来,咱俩就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利益关系,这就把朋友看轻了。”

当然,收不收“礼”也分人。

一次,政和街头一位卖小吃的老人,来到廖俊波办公室,手里提着一篮“东平小饹”。“廖书记啊,这是我们这儿有名的小吃,您工作辛苦了,尝尝吧!”“这我得收下!谢谢您!”当着同事的面,他带头吃了起来。回点什么礼呢?他在办公室里找来找去,眼睛扫到了一双雨鞋,自己只穿过一两次,刚好天正下着雨,就送给了老人。

“做官一时,做人一辈子,要清清白白做人。”“我们可以安安稳稳睡觉。”这是廖俊波对妻子说的话。

只有认群众作亲人,才会把群众的事当作家事来办,才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一心一意为“亲人”谋福利、办实事,干群关系才会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正是因为廖俊波没有架子,没有傲慢与偏见,而是俯下身子,倾听民声,甩开膀子,真抓实干,才最终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赞许、尊敬与思念。

苦与乐

廖俊波的车上长期备着“四件套”——衣服、雨鞋、雨伞和被子。那床被子,开车时廖俊波用,停车时驾驶员林军用。

“您不觉得累么?”林军问。

廖俊波的解释是:带孩子够辛苦吧,但父母为何乐在其中呢?因为信念!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累。

在一次采访中,廖俊波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的信念确确实实就是想为一个地方的百姓干活,确确实实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事,你所有的工作,你都觉得是值得的。”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所以就算用尽浑身力气、付出血和泪,在廖俊波看来也是理所当然;所以,即便“背着石头上山”很苦很累,但“工作是快乐的”。

南平市政府办干部吴慧强说,就在廖俊波殉职的前一天晚上,廖俊波和同事们开会研究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大家不仅没有感到疲惫,反而被他描绘的武夷新区美好前景鼓舞,越聊越兴奋,办公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曾任政和县委办主任的叶金星记得,在政和县陪廖俊波加班时,有时大家觉得很累了,廖书记就会说,我唱首歌给大家听。他经常唱的一首就是《蜗牛与黄鹂鸟》,大家听着听着,也就不累了。

这样快乐的工作,对廖俊波来说,就是常态,就是享受,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

有人不解,这不就是工作狂吗?这般辛苦,有啥快乐?

“在广场上,你看到这么多的群众跳舞,小孩子在广场上嬉戏,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那就感觉很满足。在园区里,你看到企业家非常开心,看到企业蒸蒸日上,你也感觉非常快乐。当感觉为更多的人服务的时候,你是快乐的。当你看到一个地方发展起来后,那是快乐的。”廖俊波曾经说道。

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努力地去干事,在干事中体验快乐。这是廖俊波的为官之道,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人生追求。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不要只盯着车里的那些人和事,要多往窗外看。往远方看,就能看到更大的风景。”廖俊波在日记里写道。

有一次工作到深夜,他和政和县委办的同志无意间聊到妻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大家知道,这时候,他一定是想家了。

远方是事业的舞台,家是爱的港湾。廖俊波把二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对照廖俊波这面镜子,照出不足、照出差距,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干事创业、为人处事的辩证观,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身体力行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穷的光彩。(记者 刘辉)

(责编:程宏毅、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