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先锋人物

踏平坎坷成大道

——记赶场镇白马村第一书记杨朝华

2017年05月25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口流利的巴中话,一套半新半旧的运动服,在村活动室与工人一起挥汗如雨……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汗流浃背的年轻小伙子,竟是来自于巴中市民政局驻白马村的“第一书记”杨朝华。

一年前,巴中市民政局团委书记杨朝华被派驻到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担任第一书记。就任那天,地处南江县偏远山区贫困村村民,发现远道而来的书记竟是一个30多岁,且来自于市级部门的小伙子。大家对他的最多的感受就是“他到底能干多大的事?”。就连赶场镇党委书记蔡升回忆时都表示,“白马村极度缺乏劳动力,人口828人,常年外出务工416人,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村内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属典型的穷山村,这样的一个养尊处优的小伙子,能够胜任当前工作吗?”

赶场镇党委书记蔡升告诉记者:“杨朝华到马白村这一年半时间,勤勤恳恳、务实务劳,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了解,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让整个村焕然一新。

凝聚民心 夯实党建打基础

2017年5月21日,杨朝华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讨论党员干部如何巩固帮扶脱贫户的相关工作,即将完成改造升级的村委会摆放了整洁的桌椅,整齐的资料,那干净的地面,舒馨的窗外景色,宁静洁白的墙面,风味严谨的氛围,由为醒目的是办公桌上摆放历历在目的各种党建规章制度。

杨朝华回忆到:“刚到白马村,他就暗下决心,白马村不认可他、不脱贫他就不离开。”杨朝华表示,自己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常常用自己的决心勉励自己。

虽然来到白马村他做好了各方面的心里准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还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全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达3000余元,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全村经济结构种植业收入占20%,养殖业收入占25%,务工收入占50%,其他占5%。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加之长期以来,很多党员思想观念不适应、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不得当,对新载体、新方法、新事物都不明白、不掌握、不知晓,不但解决不了出现的新问题,反而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记忆犹新的是:在第一次开展学习“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时,居然有几个老党员故意因病告假,后来了解到那一部分老党员以为活动还是走走样子,故意不到场。

“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过硬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村社跨越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巴中市常委会副主任张长云语重心长的话语在对杨朝华耳边萦绕,张长运总是风雨无阻每月到村实地查看白马村工作动态,定期给村班子讲解三会一课精神及具体实施方针。

面对困境,杨朝华一次次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街窜户,对党员进行个别谈话交心,一遍遍地用党的思想洗涤他们的思想,用“两学一做”精神触动他们的灵魂。

深入民情 急民所需办实事

“杨书记,到我家里来喝茶,现在再也不为饮水担忧了!”杨朝华在纵横交错水泥公路上漫步时,村民张仕美热情地招呼着。

以往白马村因地理条件受限,有的村民甚至要步行1个小时才能挑上一担水,极为不方便,这样的情况深深地叩动杨朝华的心弦,思索再三,他最终鼓起勇气找到巴中市副市长、县委书记刘凯汇报了当地的特殊情况,刘书记高度重视,派人进行了实地察看,庚即协调扶贫移民局为当地修建了饮水池,解决了全村饮水难的根源。

“村内公路隔河相望,全是泥土路,晴通雨阻。只能通达,不能通畅,雨天河水一涨,长时间不能通行,致使农特产品等资源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杨超华说。

通过努力,到目前已帮助白马村筹集资金11万元,新修1至4社道路6.9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8公里,完成社社通水泥路,实现了村民下雨不愁行路难的夙愿。

“有问题找朝华”这成了村里的口头禅,巴中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廖秀勇说:“朝华是一位敢做、敢拼、敢闯的人。”

“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期的规划。我要让白马村人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积蓄,过上幸福的生活。”说起白马村的未来,杨朝华无限憧憬。

贫困户何帝斌告诉笔者:“从‘第一书记’来,整个村子都变样了,道路硬化了,诊疗一体机、病床、消毒池、储药间、检查室、休息处一应俱全,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难题。饮水也解决了,还兴办了学校食堂,极大的改善了学生和老师的教学、生活环境,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对村文化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文化室面积达50平方米,含盖畜牧养殖技术、种植技术、体育、党建等藏书3000余册,周一致五全天侯开放,同时增设了电子阅览室,群众可以通过电脑阅读、查阅更多学习资料,村委会也即将改造竣工了,聚居点也全面完成了,整个村子大变样了。”

发展产业 脱贫致富迈新步

“这可是咱村村民致富的宝贝!”正在地里栽种海椒的张仕模高兴地说:“现在正值海椒栽种时节,新鲜的海椒每斤2元左右,每亩至少能产5000斤左右,一家人的土地仅海椒的销售额大约2-3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款,一年的收入比在外务工好得多呢! ”

在另一边干活的张仕美接过张仕模的话继续说道:“因担心销售的问题,刚开始还没人敢大规模地种植,但是张长云主任带领杨书记到我们两家,为增强我们种植的信心,主动借给我们前期的启动资金,并承诺如果亏损了这算他们入‘股份’。”就这样两家人有了资金,有了信心,便撸起袖子开始干了。

刚开始因为没技术没经验,一部分种植下的海椒长势总是不好,杨朝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便请教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张达,张达了解了情况后表示,海椒喜温、喜水、喜肥,但高温易得病,水涝易死秧,肥多易烧根,整个生长期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第一年种植海椒的两户人便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每户收入了2万余元,这事传开后,全村家家户户要求种植,但是种植的人多了,问题也多了,这家资金不够,那家担忧销路难求。”说道这里,杨朝华眼里充满了无奈。

遇到问题就必须解决,面对困难,他与帮扶单位及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协调,最终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创业小额贷款和县内外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来保障农户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马白村订单种植灯笼椒300余亩,杂粮500余亩,七彩林业800亩,核桃300亩,土鸡1万余只,引进了香菇种植100余亩,养殖肉牛50多头,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

(王安现 张兵 袁华)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