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先锋人物

‘飞’进耳朵的村情民意

——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马家沟第一书记庞成龙

2017年05月19日14: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工作干得怎么样,老百姓说了算。 

陕西省安塞区政府派驻沿河湾镇马家沟村第一书记庞成龙上任以来,带领当地村民发展产业,在带动马家沟村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在穷山沟里开拓出一条致富新路子,为该村注入了发展活力,带来了生机。 

马家沟村是个拐沟村,土地缺乏,生产环境恶劣。庞成龙上任之初,村民们对这位从办公室走出来的年轻人质疑重重:“不会是来‘镀金’的吧?是不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成为庞成龙到马家沟开展工作最大的障碍。 

为了尽快融入村里工作,庞成龙下了一番工夫。他发现,自己刚去的时候正值春季,不少村民都忙着耕种。一些干部会走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了解情况。这时,村民们一般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认真地跟干部交谈,氛围也很融洽。发现这个细节后,他主动向村民们拉家常,了解情况。慢慢地,村民们都敞开心扉,跟庞成龙详细地反映村里的生产及村上贫困户的情况。说起这段经历,庞成龙表示,“村情民意就是这样‘飞’进我的耳朵里的。” 

通过走访,庞成龙了解到,马家沟村前些年修建了200亩果园,但因无人管理一直被荒废。近年来,村上又建成400亩苹果幼园,因缺少物资和技术而发展缓慢。在产业发展方面,马家沟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销路一直不好。因为没有集体经济,贫困户增收困难重重。另外,通往果园的生产道路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针对这些问题,庞成龙与村党支部干部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座谈会的形式,征求村民们对村子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他们提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制定出“远抓苹果、近抓瓜菜、养殖配套、科学发展”的发展规划。 

2016年初,经过村集体表决,马家沟村村民将原来荒废的200亩果园,承包给有资金、有技术支撑的产业大户。在产业大户承包后,雇用村里贫困户打工,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增加一份收入。同时,发展缓慢的400亩苹果幼园,在包扶部门的帮助下,获得了10吨有机果树专用肥,区果业局也派出技术员经常到果园进行技术培训。在区果业局与产业大户的共同帮助下,村民们的果园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三分之二的苹果幼园实现了初挂果,盘活了全村的果园。 

针对西瓜销售难的问题,庞成龙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模式,推出了预订专属有机西瓜的销售模式。他让村民在微信上推出有机西瓜专属订制,客户可以在春季播种时预订属于自己的专属西瓜。预订完成后,一张印有客户名字的小卡片被贴到西瓜旁边,瓜农定期向客户反馈专属西瓜生长情况。待西瓜成熟后,邀请客户前来采摘或由瓜农代摘后送到客户手中。这种创新的销售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只是秧苗的西瓜,瞬间就已经被一抢而光。2016年年底,马家沟村举行了扶贫资金分红大会,贫困户们拿到了真金白银的红利。 

“我当时分到了1200元,真没想到能这么快就见利!”提起那次分红,村上曾经的贫困户曹海生仍然沉浸在当时的喜悦中。 

庞成龙发现,从村里实际情况看,贫困户多是无劳动能力、无经商门路而且增收难的群体。针对这个实际,他和村党支部将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出资修建了700平方米的鱼塘和6亩樱桃园作为村集体经济,由产业大户进行管理。由此所得利润的60%,再注入村里的扶贫专项资金,而剩下的40%,则归承包户。 

“我感觉自己就像做梦一样!”集体经济运作模式让曹海生尝到了“甜头”。他说,当初村上发动大家发展集体经济,他还将信将疑,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就将收入的4万余元扶贫专项资金,给村上的34名贫困户进行了分红。 

在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同时,庞成龙也不忘在生活上关心村民。67岁的刘登云去年老伴儿生病住院,庞成龙忙前跑后照顾老两口。“庞书记能来我们村是我们有福啊!他带领我们发展产业,给村上修了路,还跑前跑后地关心我们,大家可都记得他的好呢!”说起庞成龙为村上带来的变化,刘登云有说不完的感激。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