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党建搭台唱响民族团结致富歌

李银海

2017年04月21日13:1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党建搭台唱响民族团结致富歌

大理州建州6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理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

在大理州建州60周年庆祝大会上,小伙子欢快地奏起“白族三弦”。

  芳菲四月,走进云南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等分布在民族文化广场的各个角落,不同民族风格的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又不失和谐,村民们正围着广场中心的篝火,准备着端午节为村里老人表演的歌舞,让人目不暇接。“这个习俗已经延续20多年了,大家还自创了一首叫《歌唱郑家庄》的歌。”村民何秀莲说。

  郑家庄村只有125户525人,却聚居着汉、藏、白、傣、彝、纳西和傈僳7个民族。“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局面,让郑家庄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成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13个世居民族,47种民族成分。近年来,全州围绕“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的思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支部引领和党员示范,对民族地区的科学议事、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党建推进进行了系列探索,并启动实施“586”工程,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化,走出了一条大步奔向共同富裕的民族团结和谐之路。2016年9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正逐步变为现实。

科学议事助推民主管理

钱要怎么花,事要怎么办,大家说了算

  单民族小聚居、多民族大杂居是大理州的特点。起初由于信仰、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有的民族群众担心党务、村务不透明,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保障,对村里组织的公益活动不够热心,连村里召开的群众会还时常缺席。每当涉及征地、资金等棘手问题时,村组干部都连连“叫苦”。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从根源上解决民族事务处理中出现的矛盾,大理州以郑家庄村为试点,在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党务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民事民议民决、平等互动多元”的科学议事制度,寻找符合各自实际的民主管理办法。

  每月农历初十,巍山县永建镇打竹村都如期召集户长议事。村党总支把党员活动室作为民主议事点,由46名户长共同商议道路、水利、低保等关系群众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在进村道路扩建中,村里的党员带头,挨家挨户协调动员,最终,180户群众都无偿拿出了被占用的土地,进村道路不仅得到硬化,路宽还由原来的2.5米变成了7.3米。“虽然我是党总支书记,但钱要怎么花,事要怎么办,都要大家共同说了算。”打竹村党总支书记左家义说。

  剑川县桑岭村选出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议事,及时协调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党总支建立起来的白、回两族议事制度,从建国初期一直沿用至今。郑家庄村则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2个小组长、7个群众代表构成的“1+2+7”的10人议事小组,形成了集议事小组提议、村民小组商议、党支部决议为一体的民主治理机制。

  大理州通过多民族议事决策、多民族当家理财、多民族约定村规、多民族群防群治,让民族地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群众更加团结。

  如今,在各个民族村寨,科学议事、民主管理早已深入人心,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先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议事小组商议,再提交支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一个民族选一个代表,大家都觉得公平。村里有事大家商量着办,群众工作也就简单多了。”谈及村里议事制度的变化时,郑家庄村汉族小组长王庆荣说。

支部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让“一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上个世纪60年代,曲登的祖辈结束了游牧生活,迁来大理定居。刚来的时候,他们不懂生产生活原理,村里的汉族和白族群众不仅把土地分给他们,还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收割。现如今,曲登不仅庄稼种得好,还在村里建起了农家乐。

  民族地区重点是发展,但迁入的民族群众不熟悉农业生产技术,原住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又低,导致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低、差距大。如何发挥党支部的引导作用,帮助民族群众摆脱困境,成为民族地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促发展,大理州逐步建立起“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三级示范结构。通过原住民族和迁入民族之间“牵手帮”、各族群众之间“互相帮”、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之间“结对帮”,依托民族特色资源,将高原特色产业培植和民族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并培植发展村集体经济,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让“一家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永平县龙街村回族党员许正品利用种植香菇的“绝活”,带动村里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合作股份的形式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和19名党员闯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致富路子。目前,合作社建成大棚137个,销售总收入达130多万元。

  除了挖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大理州还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花卉、民族刺绣、民族雕刻等特色产业,形成“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的良性发展格局。大理市喜洲镇和双廊镇、巍山县南诏镇、鹤庆县新华村、剑川县寺登村等33个民族特色村寨均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没想到我们用小锤敲打出来的银器,让新华村成了有名的4A级旅游景区。村民们不仅开起了客栈,而且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说起村里的变化,鹤庆县新华村支部书记杨海清心生感慨。

  大理州出台系列政策,下放土地、林地、水利设施的使用经营权,通过盘活资源资产、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组织、创办经济实体等途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州1072个村全面实现脱壳增效。

  弥渡县德苴乡新和村党总支书记雷俊介绍说:“村里成立的肉牛养殖合作社,不仅年底给每户上万元的分红,还拿出一些资金用来奖励村里刚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鼓励他们毕业后回乡创业。”

党建创新融合文化传承

用节日文化拉近各民族距离,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

  如何夯实党建基础,实现党建创新?大理州在探索实践中紧密结合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点,发挥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把民族文化与党建深度融合,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新路子。

  依托民族文化协会、民族聚居地设置党组织,并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理州不仅有效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而且支部引领下的协会,正在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家庄村党支部通过中青年民族团结联谊协会,20多年来每年组织全村不同民族群众一起过中秋节,还特意将有纠纷的村民安排在一起吃“团圆饭”,让矛盾和隔阂在愉悦的气氛中涣然冰释。

  去年在庆祝建州60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州白剧团用白族大本曲创作的《习总书记到我家》,成了文艺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观众杨德星说:“这种表演形式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前不久,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就是这样宣传扶贫政策的,大家听得明白,记得住。”

  为解决“党员活动无阵地、群众娱乐无场所”问题,大理州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六有”标准,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和验收标准,每验收合格1个,州级财政给予奖补1万元、县级财政奖补不低于2万元。目前,全州共建成村级活动场所5911个,村组活动场所覆盖率达100%。“去年除夕,我们就在新建的支部活动广场上组织联欢晚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打歌,过了个和往年不一样的春节。”南涧县发达地村党员熊加旺卓说。

  在大理州的各县市,白族歌舞剧、弥渡花灯、南涧跳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随处可见,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通过“基层党建搭台、民族文化‘唱戏’”,实现了党建创新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同频共振、双推互促。

巍山县下西莲花村发展核桃加工业,帮助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鹤庆县新华村发展起“一村一品”的银制品加工产业。

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村民精心准备丰收庆祝仪式。

永平县龙街村香菇合作社通过产业带动让贫困户富起来。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