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扶贫,需下一番“绣花”功夫(扶贫手记)

河北滦平县大屯镇路南营村第一书记  杨远帆

2017年04月11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背靠农地,看天吃饭。这是路南营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2016年,我被选派到路南营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共有780户人,其中,452户生活水平在国家贫困标准线以下,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850元。

  “守着家门口打工,还能得钱盖新院,反正我是不敢想。”第一次村扶贫工作办公会,村会计老姚对未来的规划有些疑虑。

  今年两会期间,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如何让乡亲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怎样抓住“精准”这个首要命题,下狠功夫、细功夫,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问题摆在我这个第一书记和全体村干部面前。

  “撇下地,就在家门口打工!”

  长期只种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村民的观念被束得紧。为拓展多种收入渠道,村“两委”决定引进农业园区,鼓励村民流转土地,转身为产业工人。

  事是好事,可要挨家挨户把工作做通,不易。一走进村民孙志国家里,老孙媳妇对我们的新想法有些不解,“要不种地,要不到外地打工,还能闹啥?”

  “老嫂子,没了地,咱也能活。我来跟你们磨叨磨叨。”就在老孙家炕上,我们给她算起了致富账:土地流转有租金,每亩地每年1150元;家门口园区打工挣薪金,一年300多天有活儿干,夫妇年收入能在5万元左右;农民入股分股金,村里把贫困户扶贫资金打捆入股,每户年终分红500元……

  思路变,天地宽。一年多时间,村里的“老孙们”起了楼垒了墙,送孩子上学都是新买的三轮摩托。经验推广会上,老孙抢着发言,“过去咱种棒子,一年到头不敢歇,到手的钱过日子还是紧巴巴。这下好了,撇下地,就在家门口打工!”

  “这遭罪的旱厕,必须拆它!”

  入冬后,村民来村部说得最多的,就是上厕所摔得不轻。为啥?去村民家里一看,原来农村厕所多数盖在房院外,不通暖气,冬天遇到点水就冻上了,老人孩子不少遭罪。

  以此为契机,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做了一次改厨改厕的摸底调查:一共530栋民居,愿意改厕的有419户,愿意改厨的有329户。

  腰包鼓了,日子得换个过法。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递送县里,换来了县直各部门在村部的现场办公会。“这遭罪的旱厕,必须拆它!”县长明确提出,不光是要改厨改厕,整体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也得上马。

  房屋改造、院墙修缮、改厨改厕、新增污水处理等,村民自家房院彻底面目一新;各自然村的主干道重新铺上柏油,胡同巷道铺设透水砖;新建小学、家庭式太阳能发电、垂钓采摘园壮大集体经济等一系列项目均已列项。

  年前,80多岁的鲍桂荣老太太拄着拐棍来村部,就为看一眼新出的规划图册,“可了不得了,我这临了还能住上这漂亮房子?!”

  “不能惯着这股歪风邪气!”

  2016年9月的一次村民代表会上,一句玩笑话引发了大伙儿的讨论。“你看我们村老朱,好手好脚囫囵个,没钱了就去政府闹,哪回不是仨瓜俩枣的带回来?赶明儿我也闹去!”

  看似逗乐,却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少数村民因为自个懒,不想法子改变贫困状况,动不动就上村部或镇里讨救济。一旦得钱,一些村民就开始效仿,劣币驱逐良币。

  “咱要脱贫,靠的是一股子精气神。说到底,不能惯着这股歪风邪气!”我的一句话让现场安静下来,“都说鼓钱袋子、过好日子这活儿不好干,在座的不少是党员,咱就给大伙儿做个表率——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随着工作的深入,牢骚抱怨少了,孝老爱亲多了;伸手等靠少了,自主能动多了。如今,靠双手脱贫成了路南营村的主旋律。

  临近过年,分红款到账了,大伙儿在村会计家门口排起了长队。数着这一年挣的钱,唠着这一年脱贫的嗑,热乎的炕上欢声笑语,“咱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1日 17 版)

(责编:黄瑾、闫妍)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